龍 森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民訴司法解釋》出臺之前,網購格式條款中有關管轄協議內容的法律爭議案件已經層出不窮,在此之前圍繞管轄協議效力問題的爭論較多,關注點大多停留在協議有效或無效層面上,早期該類管轄權異議案件的裁判有一部分人認可管轄協議無效,主要理由是《合同法》第四十條中有關“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經營者不得用格式條款來排除和限制消費者的權利,否則條款無效;一部分認為管轄協議有效的法律人群的主要理由則是協議已經以合理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了,因此是有效的。民訴法第三十一條出臺后,對于網購管轄協議的效力問題,做出了“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與消費者訂立管轄協議,未采取合理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消費者主張管轄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的規定。例如2015年6月10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江某龍與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中淘寶公司提供的《淘寶服務協議》中的管轄協議條款應屬無效;同年12月1日江蘇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曹某與南京蘇寧易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網絡購物合同糾紛管轄權異議一案中《蘇寧易購會員章程》管轄協議條款有效。實務中出現審判差異的根源在于《民訴司法解釋》本身就三十一條的“未以合理方式”未做出具體規定和解釋說明,這讓法官在該問題上理解不一致,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在“合理方式”該點上仍有文章可作。
民事訴訟設定雙方當事人之間可以協議管轄的條款,其立法目的是保障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合法訴權,具有指導作用,協議管轄條款規定只要不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當事人可以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作為管轄法院。該條款說明,協議管轄是競合性的。根據處分原則,排除對方訴訟權利也是不合理的,處分原則本質就是意思自治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上的應用,貫穿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當然包括管轄權有關權利的行使。行使處分權的方式表現為積極處分行為和消極處分行為。積極處分例如原告提起訴訟、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撤訴,被告承認原告的請求、提起反訴等。消極處分例如一審判決之后,當事人未提起上訴、執行時效內不申請強制執行等。網絡購物用戶作為民事主體與經營者進行正常買賣行為,當發生法律糾紛時,主體當然享有按照自我意愿處置民事訴訟相關權利的自由,管轄權包括其中。但以《淘寶平臺服務協議》為例,該協議共十部分內容,管轄協議放在第十部分“法律適用、管轄與其他”下的“管轄”一列,具體內容為“您因使用淘寶平臺服務所產生及與淘寶平臺服務有關的爭議,由淘寶與您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任何一方均可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民訴法司法解釋》出臺后,全國各地法院處理淘寶和網購消費者關于管轄權異議的案件,基本都適用司法解釋,上文提到的《淘寶平臺服務協議》是必須審理的管轄協議對象,尤其是第十部份關于協議管轄的合同條款至關重要。淘寶與消費者訂立網絡購物合同之前要求消費者經過注冊環節成為用戶才可以實行購買行為,而同意《淘寶平臺服務協議》是注冊的必經程序,該情況下,消費者作為一方,必須接受該條款才能達成網購目的,這是變相排除消費者協議管轄中選擇管轄法院的權利,明顯違反了協議管轄的立法目的,也和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相違背。
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民訴意見》)第二十四條規定了雙方當事人選擇管轄法院兩個以上的,視為選擇管轄的協議無效。但2015年施行的《民訴司法解釋》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管轄協議約定的管轄法院兩個以上的,原告可以向任何一個法院起訴。這種立法改變說明對當事人民事訴訟過程中意思自治原則越來越重視,而目前大多數電商平臺的管轄協議與這種理念背道而馳。
公民訴訟權利的實現程度體現法治程度,訴訟法的目的是讓案件公平、正義、高效地審結,滿足各方利益。在分析《民訴解釋》第三十一條的“不合理方式”時,不能忽視現實生活中網絡購物的一些特征,例如有一部分網購消費者人群,他們經常購買一些小額商品,但他們本人經常居住地和網絡購物平臺的公司營業地相距甚遠,此時適用格式條款中管轄協議的“被告住所地”法院,意味著原告要長途跋涉去法院起訴,路費、住宿費、餐飲費等成本遠遠高于訴訟標的。這種情況下正常人不會再去走訴訟程序,長此以往訴訟權利沒有得到主張,網購環境也沒有得到改善。所以對于前文所述案件事實,屬于致使接受條款一方訴訟成本過高情形,理應列入“不合理方式”,接受條款一方可以向法院主張管轄協議無效,并按照《民訴司法解釋》第二十條“以信息網絡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絡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規定,在收貨地也就是原告所在地進行民事訴訟活動,這能很好地彌補原告的不利地位,體現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