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寧
(250100 山東大學 山東 濟南)
隨著網絡經濟的不斷發展,網絡經濟對網絡交易安全保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國作為法治國家,法律保護是促進網絡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也實施網絡交易安全保護的重要手段。但是相對于高速發展的網絡經濟而言,我國網絡經濟法律保護制度建設存在滯后性。基于此,在當前提倡構建網絡強國的背景下,應從民商法視角出發,對網絡交易安全問題進行審視,并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構建完善網絡交易安全法律保護體系,規范網絡交易行為,促進網絡經濟優化發展。
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發布的《網絡交易平臺服務規范》可知,“網絡交易”(Network transaction)又被稱為為“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等的結合應用下形成的產物,主要是指在網絡大環境下,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在網絡通信過程中形成的交易行為,是一種新型的商務運營模式與商務活動交易方式[1]。由于網絡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快,隨著網絡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展,網絡交易規模與數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而隨著網絡交易規模與數量的提升,網絡交易安全問題日漸凸顯。例如,在網絡交易過程中,網絡信息獲取途徑雖然增多,交易雙方選擇空間得到拓展,但是在實踐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知情權得到限制,僅能從圖片、網絡信息簡介、服務咨詢中對交易物品進行了解,無法對物品質量進行直接驗證,從而使商品真實性得不到有效保證,損害消費者權益。又如,網絡交易過程中,交易形式的多樣化,為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如不法分子借助微商的形式進行詐騙或利用黑客技術消費者隱私信息竊取,從而提升網絡交易風險,降低網絡交易安全性[2]。雖然我國目前已經進行了網絡交易安全保護立法建設,出臺《網絡交易安全法》,但從法制整體層面來看,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
發展網絡經濟,實現網絡交易安全保護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必然訴求。在此過程中,針對網絡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需基于民商法進行網絡交易雙方法律地位、責任、權限的明確與規范。在此過程中,民商法應確定虛擬網絡下網絡交易主體的民事主體地位,利用一定的方式與方法規劃網絡交易雙方在網絡經濟市場中的身份,并根據其所具有的電子身份確定法律責任與權力,從而針對網絡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更為直接的形式進行嚴格、有效懲處,用以穩定網絡經濟市場,提升網絡交易安全。
網絡交易所具有的虛擬性、開放性,決定了網絡交易安全保護的獨特性。因此,針對網絡交易安全保護,則不能單從實體角度出發進行法律保護。需針對網絡交易存在的特殊性,對網絡交易進行綜合分析。針對網絡交易過程中,現有網絡交易格式條款存在的不合理性進行調整與改進。將網絡交易過程中存在的格式條例納入民商法體系中,在民商法中制定過程中,根據網絡交易特性制定針對性法律法規,用以提升網絡交易秩序的規范性、預期性與穩定性。
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受損是較為常見的網絡交易安全問題,試下消費者隱私權的有效保護已經成為現階段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法律保護下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在參與網絡交易活動過程中,需填寫個人基本信息,這些信息通過COOKIE技術,被網絡經營者識別、記錄與存儲。一些網絡經營者由于缺乏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意識,被網絡經營者用于二次銷售,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費者隱私權[3]。對此,在民商法制定過程中,需加強網絡交易下消費者隱私權的有效保護,尋找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責任與權力的平衡點,為網絡交易雙份利益保障奠定良好基礎。
在網絡交易過程中,為提升網絡交易安全性,保證網絡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應有效改善信息不均衡性問題,實現消費者知情權的有效保護。對此,民商法應規定,網絡經營者在進行登記注冊時,需對自身經營基本信息、交易商品名稱、樹立、質量合格證書、規格等信息進行公示,網絡經營者在組織開展網絡交易業務活動時,實現信息的有效披露,維護消費者知情權。同時,注重消費者信息記錄的完整性,可借鑒國外法律法規,構建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基于個人信息保護法實現網絡交易雙方信息權益的保障。
總而言之,網絡的全面覆蓋以及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人們消費理念與行為,使網絡交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此背景下,應明確認知網絡交易安全保護的重要性,并基于民商法實現網絡交易安全的有效保護,從而保障網絡交易安全,促進網絡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