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學馥
摘 要:作為我國教育階段中的基礎環節,小學教育對提高我國的綜合教學質量意義重大,許多小學老師開始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立足點和核心,不斷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引言
與其他階段的教學相比,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為復雜,對老師個人的教學能力及教學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學校以及老師需要充分考慮各影響因素,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為核心,主動為小學生的良好成長以及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
二、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在全球化趨勢下,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以及合作越來越頻繁,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所面臨的生活工作壓力越大,同時心理承受能力也遭遇著極大的挑戰,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小學生的心理也越來越復雜。對于一些獨生子女以及殘缺家庭的子女來說,自我意識以及依賴性相對較強,因此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往往會出現焦慮以及抑郁癥狀。除此之外,家長也忽略了對孩子心理上的引導,沒有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進行分析以及研究。隨著學生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社會對學生個人的交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學校以及家長必須要立足于這一實際情況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引導,使其能夠有效地處理各類人際交往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可以看出,小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的過程之中出現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出現了輕微的心理健康障礙,比如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發怒,同時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自卑以及任性的現象。另外,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存在考試怯場以及厭學的心理障礙。對于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來說,大部分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及強迫,還有一部分學生出現了社交恐懼的現象。
四、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對癥下藥
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積極考慮各類影響因素,了解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質原因,從而真正做到對癥下藥。首先老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特點進行分析,通過專家會診以及心理醫生輔助的形式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的引導,真正實現對癥下藥和個別指導的有效結合,其次,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盡量避免一概而論,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切入點,其中老師以及家長必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老師個人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老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實現生活與學習的節奏性以及合理性,只有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才能夠保障小學生在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之中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另外,這種教學模式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保證學習的自覺性以及合理性,真正意識到學習的樂趣以及精髓。
(三)培養健全的人格
學校首先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積極地滿足學生在成長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合理需求,以提高學生的自制力和自信心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通過依靠個人的力量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樹立堅韌不拔的意志力,積極提高個人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在學習生活之中,如果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那么老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與困難作斗爭,采取有效的手段實現各類問題的有效解決。其次,不管是學校還是老師都需要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保證學生能夠意識到個人在學習的成長過程之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作用和價值。
與其他階段的學生相比,小學生的個人實踐經驗不足,自身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自理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學校以及老師可以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盡量避免對學生的限制以及干預,在恰當的時間段內為其提供相應的指導,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意識到生活實踐的樂趣,從而主動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互動關系。對于學校老師來說,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心理素質,尋求有效的心理問題解決辦法,為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空間。
作為德育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落實我國的素質教育意義重大,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的過程之中,小學老師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了解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各類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保障學生能夠在自身的引導之下建立完善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真正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娟.提高中職心理健康教學有效性[J].長江叢刊,2017(16).
[2]劉汝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J].新課程(小學),2016(11).
[3]陶慧.淺談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及主要應對方式[J].好家長,2016(46).
[4]邱香.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讓兒童在快樂中成長:淺談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子(下旬),2016(6).
[5]焦芳,吳國濤.淺析小學生陽光心態的塑造[J].中華少年,2016(1).
[6]張咸芬.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讓每個孩子快樂成長[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3(2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