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啟立
摘 要: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討,敢于發言,尊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合作中探索、實踐、相互交流。不僅能將他們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也能體會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個體;小組;合作;發展
素質教育下小學課堂的發展方向應當是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摒棄以往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課堂上,我們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發展,也讓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豐富。使小組內的成員實現自己的發展與提升的同時,小組的整體水平也得以提升,最終實現班級內整體學生的共同進步。由于數學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力,相對于文科而言比較枯燥乏味,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所以,小組合作學習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重點,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在自學試探、合作互動的學習情境中,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合理分配小組成員
以往的課堂小組學習,僅僅是將學生就近分為三五個人一組,臨時就一個問題展開討論,這種教學形式雖然相較于原來填鴨式的教學有所進步,但仍然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應當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根據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數學的學習基礎,對于數學的興趣程度等等,將學生分為4或6人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既便于組內不同學生相互交流,也有益于組間相互競爭的展開。小學生天生愛表現,都希望能夠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合理的分組能夠使組內的成員各自發揮自己的所長,充分展示自己,也能使組內的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我們不應當僅僅滿足于教會學生一個問題的答案,教會他們如何應付這個知識點的試題,而應當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終身受益。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要照顧一些不善言談的學生,給他們留下獨立思考以及組織語言的時間。這樣不僅能夠鼓勵更多的人敢于發言,培養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習慣,也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嚴密。其次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善于傾聽,改變他們在家中唯我獨尊的思想。使他們感受到善于傾聽不僅是一種文明禮貌的行為,他們也能通過傾聽他人的想法來提升自己,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中,教師也應當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與學生一起完成小組任務。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觀察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以便對他們的探究結果及探究過程進行總結,給予指導性的建議。總之,我們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引導他們,讓他們領會到小組探究學習對于他們的重要性。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與人的溝通協作,要想個人在社會中有所成就與發展,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認識到與他人合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我的合作伙伴。
三、給予適當的表揚與批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建議及意見,對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取得的成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們要為學生選擇設計相關課程的小組探究主體;另一方面我們要切實走進學生的小組探究活動中去。對于表現好的成員或者提出建設性意見,積極發言的成員我們及時給予肯定、提出表揚。對于他們活動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我們要及時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建議,對于活動探究的結果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此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激發他們努力的動力。比如,活動探究結束我們要評出“最佳創意團隊”“最佳團結小組”“最佳表現個人”等。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需要我們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加以引導,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引入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能夠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還能在合作中學會如何自主探索,為小組的榮譽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還能培養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及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李芳芳.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J].新課程(中),2011(7).
[2]顧菁.淺談“分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做法[J].基礎教育,2007(11).
[3]郭海軍.小學數學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1(1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