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萍
摘 要:德育在小學教育當中應該占據重要的地位。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們成為品學兼優的孩子。
關鍵詞:小學生;滲透;德育
教育學生是教師的責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應該要努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學會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成為一個學習和品德都優秀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注意滲透德育工作,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規范。筆者通過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途徑。
一、立足教材,挖掘德育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但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充滿了對真善美的贊美和對假惡丑的批判。文中那些優秀人物身上都有著高潔的品格,折射著人性的光輝,堅韌不拔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祖國美好的山河雄偉壯麗,讓我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向前,更讓我們激情澎湃;家庭成員的悉心呵護,讓我們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問孩子們:“為什么魯迅先生會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品讀理解,孩子們回答:“因為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辈挥枚嘤嗟恼Z言贅述,孩子們就從中明白了其中包含的做人的道理。類似的課文有很多,比如《慈母情深》,引導孩子們感受濃濃的親情外,還可以同時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將語文教育的養料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神圣的使命,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教材,使學生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長進,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在多樣的活動中滲透德育
教師再好的宣講和教育都代替不了德育實踐和德育養成。當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些活動時,他們的思想就會受到啟迪,情感就會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品德素質。
例如,在每次的運動會中,我們不僅可以教育孩子們公平競爭,還可以對孩子進行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堅強毅力、勇于爭先、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一系列良好的品德教育。在“銀川市中小學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我鼓勵大部分同學都參加,有個孩子說他不行,我就鼓勵他,沒有嘗試就不要給自己下這樣的結論,要學會抓住機遇。結果這個孩子還得了一等獎,對全班同學的啟示很大:不要輕言放棄。
又如,今年三月的“學雷鋒”活動日,我班主要負責消除校園圍墻上的廣告,還校園一個干凈、文明的環境。在進行分工合作后,孩子們便積極投入勞動中。三月的天還有些寒意,可孩子們不怕苦,不怕累,男孩兒主動負責提熱水、洗抹布,細心的女生負責擦墻,遇到爬高,難清除的廣告,男孩子們繼續沖上前,我也參與其中,與孩子們享受著那溫馨的時刻。孩子們互幫互助,干得熱火朝天。無需言語教育,孩子們互相關心,互相學習到了同伴們身上的美好品質。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我帶領全班同學一起重溫了“9.3大閱兵”,現場,孩子們看得很認真,情緒很激動,作為中華兒女的那種自豪感洋溢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只要在平時活動開展中,教師做有心人,抓住時機,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們進行德育,就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集體主義榮譽感,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教師言行中的德育滲透
播灑陽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滿陽光,“正人者必先正己?!苯處熥陨眢w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無形中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對待人生、對待事業、對待他人的態度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記得那一次,我承接了骨干教師示范課。突然,我的母親腰骨折了,我每天白天上課,晚上就去醫院照顧母親。那段時間,可以說累得走路都有些發暈,原本想推辭本次活動,可一想到,學校如此信任我,我就應該積極承擔這份責任。于是,每晚在醫院除了陪伴母親,我還認真鉆研教材,最后圓滿完成了這項任務。此時孩子們也對老師產生了敬佩感,也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與擔當。
如今,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提高,他們常常用自己稚嫩的眼睛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尤其是教師。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德育工作的成效。身教勝于言傳,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比較多,學生也往往不自覺地將教師的所做當成金科玉律。教師在工作以及與學生交往當中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常常能夠深深地影響學生。例如愛崗敬業,熱愛生活,待人友善,關愛學生,公平公正,積極向上,追求卓越,不懼困難……教師身上這些優秀的品德帶給學生的感染力是無窮的。相反,一個在工作中態度消極,牢騷滿腹,自怨自艾,得過且過的教師,即使他說得再多,也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的。
對于學生來說,知識的積累與品德的發展同樣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說,良好的品德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更為重要。對于教師來說,一定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德育工作,自覺在教學當中滲透德育,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成為品學兼優的新世紀人才。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