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霞
摘要:閱讀教學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的關鍵部分,一方面,學好英語閱讀有助于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對其他部分的英語學習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英語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發展。文章首先簡要闡述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存在的問題,并樹立通過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好學生思維能力的模式,在此基礎之上,對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出幾點有效對策。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對策
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化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閱讀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建構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在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對閱讀教學認識不夠全面,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往往偏重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強調語音的模仿跟讀、背誦;課堂提問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更沒有給學生交流互動、指導學生學會提問的機會。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通過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好學生思維能力的三原則
1.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是應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教師應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急不躁,按照學生的發展規律和認識規律,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理清思維、理清文章脈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保持開放性的態度
為了更高效率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保持開放性的教學態度,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手段,而是積極的使用一切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教學手段。比如說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動畫,甚至可以將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物品帶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積極交流之中不斷提升思維能力。
3.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之間有著個體的差異性,在思維方式上有著一定的差距。教師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時,應當準確認識這種差異,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實現學生整體思維能力的均勻提高。
二、讀前激趣啟思,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閱讀前屬于知識的輸入階段。此階段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出話題,為進一步閱讀解決理解上的語言障礙,在讀前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圍繞本課話題設計合理的讀前熱身活動,如Free talk,Brainstorm,Sing and chant等,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根據老師本人、圖片等,發揮想象做“頭腦風暴式”描述、猜測,不僅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各種描述形容人物外貌、興趣、愛好的語句),而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渠道探索與思考各種可能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語篇的閱讀做好鋪墊。
三、讀中以問促思,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和邏輯性思維
1.在主題的引入中訓練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從教會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把提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他們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語篇,探尋答案。鼓勵學生圍繞主題用what,where,who等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及時將問題以板書形式記錄,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以往的閱讀課中,學生都是被老師牽著走,跟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一步步去理解文本內容。而教師給學生創造自主提問的空間,則實現了語言與思維的同步發展。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閱讀文本,這樣才能解放和活躍思維。
2.在語篇的解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等邏輯性思維
在語篇的解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邏輯線索及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分析、判斷和推理,進而歸納提煉,從而讀通、讀透文本,這一過程就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通過設疑—探疑—解疑,教師精心設計任務活動,分析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的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對語篇框架的掌握,有利于學生對語篇細節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在頭腦中構建出具有明顯層次性和邏輯性的語篇結構。
四、讀后追問引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很多閱讀語篇都蘊含哲理,寓意深刻,是進行情感教育和文化意識滲透很好的載體,教師要注意深挖文本,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假設、推理,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思維,帶給學生更多的啟示和感悟。
在教學中,教師要非常注重透過語篇挖掘其中的寓意,通過啟發性的追問,引導學生回顧整個語篇,并進行歸納、推理,通過這樣的設問與交流,學生的能力從語言的層面上升到思維的批判和反思的層面。
五、拓展任務驅思,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學生通過對整個閱讀文本的接觸、感知、理解等輸入活動后,對文本的透徹掌握促進了語言知識的內化,并最終實現語言知識的良好輸出。此時,教師創設多樣化的思維性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新學語言的能力,從而形成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這種基于情感體驗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真切地觸動學生的心靈,有效地促進其輸入真切的語言,真實地用英語表達自我,達成了個性化語言的輸出,同時也深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而言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必須正確認識當前初中生在思維能力方面存在的薄弱之處,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高水平的培養,從而在優化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實現其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只要教師多研究教材教法、深挖閱讀文本、巧妙設計教學活動:讀前,激趣啟思;讀中,以問促思;讀后,追問引思;拓展,任務驅思。只有有效地激活、啟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發掘他們的思維潛能,才能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蘆雪瑾.通過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2(03)
[2]顧海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J].英語教師.2015(06)
(作者單位:山西省山陰縣玉井鎮中心學校03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