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通過全文內容,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要做到對學生生活上、學習上、情感上等方面進行分析、認識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熱愛學生,關愛學生;還要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教師;學生;如何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一娘生九子,九子不同娘。”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些不同年齡、性別、個性差異很大的學生;以及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的學生,面對這種社會環境復雜的學生,如果我們只是埋頭苦干,如同老牛拉破車的精神,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俗話說:“有付出就有收獲。”然而,我們付出了代價,卻收不到成效。那究竟是為什么?至于此種情況,結合自己教學實踐來談幾點認識:
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著力提高教師素質
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課內不達標課外搶時間的教學方法在部分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與素質教育相悖,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圍繞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羈絆,讓教師確立教改意識,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我們需要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印刷了大量的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材料,下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聘請全國知名的課改專家來我縣對教師進行培訓,邀請先進地市的名師給我們介紹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不斷拓寬教師的眼界,開闊創新的視野,了解教學的新動態、新信息,激發教師自我鞭策,自覺教改的內驅力。老師們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在觀念上必須樹立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著眼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的教學思想;在實踐上,必須以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徹底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滿堂練、滿堂問的狀況。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展現學習環境的“原生態”,才能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多年來,我們旗幟鮮明地唱響這樣的主旋律:高效課堂是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瓶頸,突破傳統,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于做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分析學生,認識學生,掌握學生
俗話說:“十個手指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面對學生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完全一致、籠統教學,像灰面包餃子一包,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我們應該分析、了解每個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個性、品質、愛好、特長、家庭狀況等諸方面的因素。“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的喜歡吃酸,有的喜歡吃甜。如果我們硬是要強迫吃甜的去品嘗苦的,那可想結果是什么。由于各人的性格和身體狀況等不同因素,這種因素迫使我們不要一塵不變,搞“集體主義”、一個模式地進行教學,我們只有認識和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后,因人施教。我們也不能信口開河,說張三好李四壞,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只是我們缺乏對學生的分析和認識,不能掌握學生的內心世界,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學生從心理上接納并認可你的意見,才會以積極的態度去行動。如果我們真正深入到學生中去,把那些所謂的“差生”,無論是生活上、學習上、愛好上、情感上等方面的情況了如指掌,不怕我們搞不好教學,只怕我們沒有堅強的信心和責任感。對一個“差生”,作為一名教師,只要掌握以上現象,尤如傳統醫學上所說,做好“望、聞、問、切”的工作,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三、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熱愛學生在我的認識中,需從四個方面理解:
1.關心學生
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且服務于學生,處處想到學生,不要目中無人。無論哪一個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或家庭因素上等有困難時,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幫助排憂解難,并給予心理上的安慰。時常問寒問暖、問喜問悲,無微不至。這樣才能給心理上受打擊的學生一股強大的動力,才能促進他(她)健康的成長和進步。
2.理解學生
俗話說:“理解萬歲。”有句格言:“人非圣賢,熟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不都是圣人,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要犯點錯。更何況是一些知識、智力都較為低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能排除他們一定不犯錯嗎?作為教師,當你遇到學生犯錯時,你是怎么處理的呢?請看一個例子,“一天,一位教師走上講臺,正準備伸手到粉筆盒拿粉筆時,一看是一條小嬰蛇在里面,老師嚇了一大跳,學生們頓時大笑起來。老師心平氣和地把粉筆盒放在抽屜里,說:‘同學們,要是這節課是生物課該多好啊!是哪位同學提供的標本,太好極了!下課我會把它轉交給生物老師的,不辜負你們的好意,現在我們開始上課……”此時此刻,“別發火,發火說明教師無能”。理解是寬容的體現,是情感的貼近,是心與心的溝通。
3.信任學生
名言說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無論是選科代表還是請學生帶口信,只有信任,才能和學生溝通心靈。俗話說:“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梁。”教師要敢于信任、且大膽信任自己的學生在某些方面的才能,不能低估學生,如果低估了學生,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尊重學生
人們常說:“你敬別人一尺,別人會敬你一丈。”作為教師千萬不能歧視、冷眼、諷刺和不尊重學生。哲學上說“事物是相互的”。“若要生敬師,先要師重生”。歧視、諷刺學生不但對教學沒有促進作用,而且造成師生間的隔閡,當矛盾惡化時,后果是不難想象的。各位教育工作者,也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四、教師要有一定的風格
我認為教師的風格應從這幾個方面理解:教師的氣質、言行、教育藝術和幽默程度。身為一名教師,能在教育教學中有一定的風格,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對教學的質量是有益無害的。請看,全國特級教師錢夢龍在上《故鄉》示范課時,問:“同學們,你們誰見過香爐和燭臺,它們是干什么用的?”一個同學起來回答,他在福州的鼓山見過,是用來敬香祭祀的。錢老師以贊賞的口氣說:“你真是見多識廣!”下面“我們再請這位見多識廣的同學回答。”這位同學在錢老師贊賞性的稱呼下,回答十分踴躍。可見,這種教學藝術所起的作用。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想在教育教學中有所生存和發展,不僅僅是上述的幾點膚淺的認識,還有許許多多的方法和經驗要我們不斷地去發現和認識,簡而言之,要搞好教育教學,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和實干精神。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小學語文教學參考》
(作者單位:山西省山陰縣玉井鎮中心學校03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