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摘要: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根據有效性提問的內涵和特點,注意提問的科學性、適度性、啟迪性、明確性、興趣性,科學地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技巧性,使課堂提問真正有效,構建小學數學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課堂提問
數學高效課堂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達到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教學藝術的綜合反映,它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有效的提問,比其他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更有可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構建高效課堂。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分析
1.表面性提問
有的老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是這樣提問的:
①兩個不同的三角形能拼在一起嗎?
②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在一起嗎?
③拼成什么圖形?
④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來三角形的底有什么關系?
⑤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來三角形的高有什么關系?
⑥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怎樣求?
⑦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和原來三角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⑧原來三角形面積怎樣計算?
⑨三角形面積公式中為什么還要除以2?
這樣,其實老師提問數量過多,問題顯得“雜”“亂”“碎”,并且過于“直”和“露”,問得學生心神不寧,細小而繁多的問題會使學生陷入問題的海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足。如此表面性的提問看似為學生指明了思維的方向,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在這熱鬧的背后,究竟有幾個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和方法是什么樣的呢?他們思考的空間又有多大?
2.習慣性提問
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提問簡單、無意義。諸如“是不是”、“能不能”、“好不好”、“對不對”,或“懂了嗎”、“會不會”、“請同學們看看幻燈片,圖上有什么?”等等。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而收效甚微,看似熱鬧,實際上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展。
3.懲罰性提問
老師發現某一學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發問,借機整治,久而久之使學生視老師的提問為畏途。
4.提問時機不對
有的教師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有的甚至先叫起學生,再問問題,學生答不準就反復追問,浪費了不少時間。
5.提問面太窄
一些教師為了使自己的教學過程順利完成,或者為了讓聽課的老師看到自己的教學成果,擔心課堂教學卡殼,或者憑個人喜好,課堂上讓一些好學生回答問題,以少數優秀生的學習效果替代全體學生,只重視了少數人的發展,而忽略了全體,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
6.自問自答
有的教師提問后,不能有效引領學生思考,或是害怕學生回答錯誤影響教學,往往自問自答,失去了提問的價值。
以上種種的提問利少弊多,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提問是無效的,也構建不了高效的課堂。
二、有效性提問的內涵和特點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1]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提問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相象,當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時,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2]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有時是抽象的、靜態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要善于創設情境,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時,可以拿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同學們,把這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能切成多少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大部分的學生都估計不到這么小的一個正方體,會切成1000塊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進率問題的興趣了。
2.有效提問要有科學性和適度性
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即不能太難或太易,問題太易會讓學生有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的懈怠。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失去信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如有的老師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數學“乘法交換律”時,出示情境圖后,提問:“同學們,你從這幅圖里發現了什么?”,這樣的提問時不夠科學的,應該問:“從這幅圖里,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這樣的提問針對性和科學性會強一些,又如師生在探究除25×4=4×25后,問:“你能夠再舉出其他的例子嗎?”,不如問:“你還能夠再舉出像這樣因數位置不同而積相等的例子嗎?”
3.有效提問要具有啟迪性
啟迪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迪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提問要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游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發現“為什么”。
4.有效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封閉式或簡單的提問,使學生回答時會不假思索或帶有猜測的成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使問題具有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小。上述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5.有效提問還需要有效的理答
教師提問之后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的反應和處理,這就是理答。有效的理答,它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去。
三、進行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技巧
1.注意提問的明確性
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否則提出的問題學生將不易作答。如,有一位教師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引入14+310后提問:“14與310這兩個分數有什么特點?”有的答:“都是真分數。”還有的答:“都小于1。”“一個是分數單位,另一個不是分數單位。”顯然,這一提問不明確,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教師的提問意圖。如果改問:“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為什么?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嗎?”這樣的提問既明確,又問在關鍵處,有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注意提問的趣味性
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在思索答案時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團,形成懸念問題。如教學“圓的認識”,可以設問“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么?”“那么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又如在五年級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情境:一天,悟空和八戒正準備分餅吃,悟空提議:“我們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人一份怎么樣?”八戒說:“不行,一份太少了,我吃不飽!”悟空說:“那就把它平均分成8份,每人4份吧。”八戒搖搖頭說:“不行,還不夠。”悟空又說:“那就平均分成12份,每人6份總行了吧?”“那還差不多。”八戒滿意地笑了,悟空也笑了。
這時老師可以提出問題:“八戒為什么笑了?悟空為什么也笑了呢?”這就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來了。
3.注意提問的思考性和啟發性
一個好的提問,必須是能夠啟發思維的、富有智能訓練價值。既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又要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摘桃子”。如在剛才所講的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這樣提問:
①兩個不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原來三角形的底有什么關系?
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和原來三角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
這樣的提問,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足了,為學生指明了思維的方向,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效的課堂提問使平淡的課堂教學波瀾頓起;有效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嚴永金.《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名師最激發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3
[2]嚴永金.《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名師最激發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150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東城街道清塘小學5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