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九洲中學 曲 欣
學生數學練習中易錯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教師課上對重難點知識的講解不透徹有關,例如一些抽象性的概念或公式,由于學生不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或是公式的推導過程,在做題時就容易出現混淆。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就應當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提前將往屆學生的易錯點標記出來,并在教案中重點體現,這樣就可以起到強化訓練的效果,讓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從而消除知識盲區。
以往許多教師在課堂講解時,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忽視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一方面是容易導致課堂氛圍枯燥,學生很難融入學習過程中,另一方面,學生存在的疑惑、問題不能及時反饋給教師,這些問題也就容易成為易錯點。因此,數學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也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擁有發言權。尤其是初中數學中的公式,教材中往往是直接擺出公式,而沒有對具體的推導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隨著所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需要掌握的公式較多,如果學生不知道這些公式的推導過程,就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例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以及教師補充的立方差公式等。
針對此類問題,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帶著問題和探究興趣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以完全平方公式為例,教師在講解時先在黑板上畫出圖1,然后讓學生列出圖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的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很快就能得出結論。然后讓學生與同桌或是前后桌對比答案,學生就會發現有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同學用a2+2ab+b2,還有的同學用(a+b)2,教師經過簡單的分析,就能夠讓學生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對完全平方公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圖1
通過總結也發現,不同學生由于數學基礎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每個人存在的易錯點也不盡相同。例如成績較好的學生的易錯點較少,基礎較差的學生易錯點相對較多。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既要講解一個共性問題,也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易錯點。例如某次期末考試,試卷上有如下一道選擇題:一組數據:9、11、8、12、6、13、7、14、10、10 的極差與中位數為()。
A.6,10 B.6,9.5 C.8,10 D.8,9.5
一名學生選了答案 A,沒能得分。并不是他不會做這個題,而是他把求極差想當然地錯看成求方差。這類問題在數學習題練習或是考試中經常會出現,這充分表現出了部分學生審題不仔細、做題不細心的問題。數學教師可以用一些專項練習強化學生的審題能力,以規避此類問題。如通過題組:“一個花圃的面積是 12 平方米,由于需要,后來擴建了兩倍,現在花圃的面積是多少?”“一個花圃的面積是12平方米,由于需要,后來擴建到兩倍,現在花圃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養成“讀題”的習慣,同時把關鍵字詞用筆圈起來,體會讀題時要看清每一個字,不能想當然,否則審題時的“差之毫厘”,就會導致解答時的“謬以千里”。
學生在學習數學新知識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或是產生一些錯誤,但是如果在同一個知識點上反復出錯,就需要引起數學教師的重點注意。對于這些易錯點,教師既要認真反思,找出易錯點形成的原因,同時又要積極轉變教學思路,通過優化教案,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等方式,切實提高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進而消除易錯點,實現學生數學整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