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 鄧丹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只能機械做題,但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較差,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新課改實施以來,提倡多元化、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而開展“每日一題”活動,就可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探究的目的。所謂“每日一題”,就是教師根據每天授課的內容,設計一道有針對性的題目,增加相應的難度,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拓寬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后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爭強好勝,愛表現。在以往的作業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有被動接受的感覺,草率了事的現象普遍存在。實施“每日一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挑戰性,提升他們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提升學習數學的信心。
如在教學小數除以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數點位置變化的規律后,學生沒有重復地進行小數點移動的練習,因為那樣的練習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挑戰的欲望。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每日一題:“將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了兩位,所得的數就比原數少了98.01,原來的兩位小數是多少?”這道題目相比于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難度提高了很多,自然地激起了學生挑戰的欲望。小學生不服輸,自然會開動腦筋,積極探究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就會發現,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等于將原數除以了100,也就是縮小了100倍,這是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同時又要運用以往倍數關系應用題的知識,加強了知識的縱向聯系。
上述案例,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求知規律,巧妙設計富有挑戰性的每日一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提升了課堂學習效果。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水平、理解能力、解題方法存在差異,單一的練習形式難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也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每日一題”活動,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學生選擇題目的過程是一個提升過程,也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吸納知識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就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兩道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道作為每日一題的題目。教師設計的兩道題目是:(1)一個梯形,它的下底是10厘米,上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在梯形里面剪去一個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個直角梯形,將梯形的上底延長3厘米后,就變成了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原來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這兩道題目并沒有機械地讓學生進行單一的梯形面積計算,而是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題目(1)既強化了學生對梯形的認知,又將梯形和三角形建立了聯系,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題目(2)讓學生通過分析,搜集計算梯形面積相關的數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學生選擇哪道題目,作為每日一題,都可以延伸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習效果。
上述案例,教師沒有搞“一刀切”的教育,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題目,作為每日一題的練習,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荷蘭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說過:“反思是數學的重要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在開展“每日一題”的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反思過程,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增強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后,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每日一題(如右圖):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米,小正方形的邊長是2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們想到的方法有:(1)用大正方形的面積加上小正方形的面積,然后減去空白部分三角形的面積,就可以求出陰影部分的面積;(2)將這個組合圖形補成標準的長方形,然后用長方形面積的一半減去所補正方形的面積;(3)在組合圖形的左下角,補一塊,然后用大三角形的面積減去所補的正方形的面積。對于這些算法,教師沒有急于評價,而是讓學生進行比較、評價,學生們認為:方法(1)容易理解,但計算過于煩瑣;而方法(2)巧妙借助原圖形面積和陰影部分面積之間的關系,簡化了解題步驟;方法(3)和方法(2)的出發點相同,理解起來更容易。讓學生分析后進行比較,強化了學生的認知和理解。
上述案例,教師根據學生的“每日一題”的多種解法,沒有包辦到底進行評價,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評價,延伸了學習的深度,把握了知識的本質。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每日一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中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鞏固強化、拓展延伸的目的,幫助學生實現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