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德志
2006年,筆者曾撰文提出,健全醫療保障制度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途徑。當時,我國醫保制度還不健全,老百姓大病費用負擔沉重。經過不斷地努力,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覆蓋全民、“3+2”模式(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3項基本醫保,醫療救助和商業健康保險兩項補充醫保)的醫保制度,群眾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但由于不同醫療保險制度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推動醫改難以形成合力。
2016年,筆者再次撰文提出,醫保是醫改的“牛鼻子”,處于各項改革措施的核心位置,尤其是整合不同醫保形成單一支付方,對于推動醫療機構改革、引導患者合理就醫等將產生巨大作用。此次機構改革中國家醫保管理體制的變化,標志著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從按照人群分別建立醫保制度、快速實現人群全覆蓋的初級階段,進入建設單一支付方、提高保障水平與效率的新階段。這一變革最突出的特點是,醫保將成為醫院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醫保支付方式將成為撬動醫療服務行為變化的重要杠桿,也是推進分級診療、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醫保體制改革將是進一步深化醫改的動力源泉。
2017年10月,安徽省印發《關于成立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的通知》,成立安徽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安徽方案的特色是在整合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等基本醫保制度的同時,強化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醫保辦與醫改辦整合為一個機構,由市政府直管。省政府成立了醫療保障委員會和相應辦公室,將人社、衛生、民政相關部門的醫保職能,衛生部門的藥品采購,物價局的價格管理統一交市醫改辦。醫改辦同時加掛醫保辦牌子,內設綜合管理、醫改政策、醫保管理、藥械供應、服務價格、監督稽查等功能管理部門。目前,這一方案正在合肥、蚌埠、滁州3市試點。
從安徽省推進健康扶貧工程的實踐來看,醫保依然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關鍵措施。安徽省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351+180”)綜合醫保政策,2017年,全省貧困人口住院平均報銷比例為93.03%,較普通參保患者提高近30個百分點;慢性病門診平均報銷比例96.5%。取得如此成效,得益于新農合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增報銷資金主要來自新農合。與此同時,新農合還保持非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的持續提升。由此可見,從國家層面實現三保合一后,對醫患雙方的調控作用將會更大。
自機構改革方案通過后,社會各界對新的醫保管理機構都抱有較高期待,希望其能夠全面解決當前分散管理帶來的問題。比如,從患者角度看,同病不同治,同治不同價,同樣的繳費金額,報銷待遇卻不同等問題;從醫療機構看,醫保政策不同,對不同醫保參保對象要分別對待,需要開發不同的信息系統接口,結算方式不同,結算滯后等問題;從醫改的角度看,當前較為急迫的任務是支付方式改革、報銷待遇、報銷目錄等。
當然,新機構也面臨不少的挑戰,尤其是藥品與臨床技術醫保報銷目錄、藥品價格談判等,將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焦點,難度之大、過程之復雜可以想象。要做好相關工作,既要有科學的循證醫學研究論證,又要有倫理文化研究與分析;既要有經濟學方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又要有社會政治方面的價值研判。同時,支付方式改革也永遠在路上,既要控制費用,確保基金安全,又要保證醫療質量,使醫患雙方滿意。可以說,每一項工作都要深入研究論證,都需要較強的醫保相關政策研究來支撐,因此有必要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
此外,國家醫保管理部門還整合了醫療服務與藥品價格等職能,這也是醫保能夠發揮作用的重要部分。當前,醫保資金已經占到醫院收入的70%以上,藥品價格、醫療服務價格的絕大多數都是由醫保支付,所以,由醫保統一談判價格科學合理,甚至統一組織采購藥品等大宗醫療用品也十分可行。比如,英國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就有統一的藥品等醫療物品采購組織,這是控制醫療費用、節省醫保資金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我國藥品價格虛高的情況下,更為重要。
從建立單一支付方角度看,作為醫療服務的戰略購買者,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愛沙尼亞等國家以及臺灣地區的經驗可以學習借鑒;從具體支付方式選擇看,德國、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我國很多省市的經驗和做法可以研究借鑒;在臨床技術與藥品醫保報銷準入方面,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已經開展了衛生技術評價工作,其研究結果可以學習借鑒。另外,還需要不斷加強醫保信息化系統頂層設計,盡早實現醫保管理工作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