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浩哲 鄭 陽 王 瑤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遼寧省腫瘤醫院積極制定科技發展規劃,始終堅持以提高醫療質量為核心,以患者滿意為標準,加大科技投入,創新管理模式,搭建高端科研平臺,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工作。
“科教興院”是遼寧省腫瘤醫院的發展戰略,為了落實這一戰略,醫院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和科技等資源優勢,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努力提高總體科研研發能力。主抓5個科研平臺建設:
一是首次籌建院士工作站。依托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詹啟敏院士及專家團隊建立院士工作站。旨在借助這一高端科研平臺,開展腫瘤精準醫學研究,搶占科研制高點,加速培養醫學人才。
二是首次搭建長江學者研究平臺。聘請長江學者來院兼職,發揮其研究優勢,共同開發項目研究。
三是成立腫瘤精準醫學大數據分析中心。與萬康源(天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腫瘤精準醫學大數據分析中心”,提高科研水平。
四是積極組織申報“腫瘤——遼寧省精準醫療重點實驗室”和“遼寧省乳腺癌研究重點實驗室”,加強醫院在腫瘤精準醫學研究的實力。
五是重新籌建開放式、高標準中心實驗室。院長擔任實驗室主任,聘請腫瘤研究專業團隊進行實驗室設計,配備高端實驗設備。
在“科技興院、人才強院”方針引領下,根據醫院戰略發展目標,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健全人才培養、考核機制。采取“管、醫、研”并重,院內院外相結合的方法,雙管齊下推進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重點培養,內外結合創新人才培養舉措。僅2016年,醫院共舉辦了三期中層干部管理培訓班,派出28名中層干部赴國內管理先進的單位進修,并針對不同層級人員定期考核,且把考核成績與績效掛鉤;醫院投入166萬元,先后派出專業人員168人次到國內學習,派出457人次參加學術交流,并邀請30余名專家來院講學。
加大人才培養投入。首先是全面推進“人才培養基金”計劃,投入190萬元支持醫院自主立項項目的研究。其次是加大了對“國自然”前期孵化研究的支持力度,2016年全年投入85萬元支持10項省自然基金和7項省博士啟動基金指導計劃(每個項目配備5萬元)。
創新用人機制。醫院加快引進高端人才的步伐,引進學科帶頭人及流動兼職研究員,2017年1月,與大連醫科大學腫瘤干細胞研究院院長劉強正式簽約,不斷充實學科領軍人才。
繼續推行“特聘教授”制度。發揮著名專家的科技水平和學術影響力,通過“特聘教授”身份,實現與國內頂尖學科的對接,采取來院講學、技能指導、科研合作等方式引領和帶動醫院學科發展。
開啟人才科研基金新模式。醫院于2017年將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采用“訂單式資助”和“經費分階段發放”新模式,通過合理的科研管理和資金的支持,能夠得出科學的結論和分階段研究成果。
醫院以促進專業化發展和堅持臨床學術活動為抓手,發揮腫瘤預防和腫瘤治療相結合的優勢,遵循“Seasonal(季節的)”、“Serial(系列的)”、“Seminars(學術會議)”的“3S”學術理念,相繼舉辦了“腫瘤微創手術演示周”“疼痛規范化治療培訓”“腫瘤內科大師論壇” “放療高峰論壇暨靶區勾畫精英培訓班”“海峽兩岸醫療品質論壇”等多種形式的高端系列學術活動。聚集一流的專家、形成一流的組織、利用一流的宣傳、打造一流的影響力,加強了省內外腫瘤治療領域的溝通與交流,進一步擴大了醫院對外合作交流范圍,提高了醫院乃至整個遼寧醫療界在全國的學術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為落實國家醫改政策,搭建腫瘤分級診療防治體系,自2012年開始,醫院牽頭建立了遼寧省腫瘤醫院醫療聯盟。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共有91家,聯盟將工作重點落在長效機制的建立上,響應國家分級診療制度,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每年選派遼寧省腫瘤醫院的專家到各聯盟醫院出診、授課、示范查房,并開展疑難病例遠程會診,目前累計診療患者1.3萬余人次;開展遠程教育、學術講座、臨床教學、技術指導和科研合作,免費為各聯盟成員單位接收進修醫務人員近百人。
2016年,為進一步推進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制訂《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工作的實施方案》,成功召開遼寧省腫瘤醫院醫療聯盟大會。

2017年,樸浩哲親自帶領院領導班子成員及各臨床科室主任等組成的重量級專家團隊,赴撫順礦務局總醫院、本溪鋼鐵總醫院、鞍鋼集團總醫院、鞍山市腫瘤醫院、鐵嶺市中心醫院、錦州市中心醫院進行義診、示范查房、學術交流、遠程會診等,促進聯盟醫院之間業務往來,提升醫院之間緊密合作。
2016年,遼寧省腫瘤醫院順利通過全國科普基地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家腫瘤科普教育基地。醫院以“全國腫瘤科普教育基地”為載體,運用科學管理手段,開展全方位、多維度腫瘤科普教育工作,包括健康大講堂、世界癌癥日活動、青年醫師沙龍、社區科普公益講座、“12320”宣傳活動、科普征文、演講比賽等一系列公益活動,與企事業單位、各種學會與民間團體建立聯系與合作10項,建立科普創作人才庫,開展培訓與競賽活動4次,制作科普作品5部,并重新定位了科普教育基地職責與目標,力爭在5年內將基地打造成具有社會感召力、公眾吸引力的國家級腫瘤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