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福
2016年4月,徐匯區—中山醫院醫療聯合體正式簽約啟動。醫聯體啟動以來,成功構建了內部分工協作機制,促進了醫聯體內部優質醫療資源貫通聯動。
徐匯區—中山醫院醫療聯合體采取院部、職能科室、臨床科室三級聯動和緊密聯合管理模式,由中山醫院全面托管徐匯醫院,建立了新的管理團隊,有效提升醫院整體管理能力。其次,職能部門管理以“顧問制、常態化、規范化”為核心,中山醫院職能處室負責人擔任顧問,對標中山醫院制度管理,提升管理質量和水平。第三,在臨床科室建設中秉承“中山專家請進來,中心醫生走出去”的理念,將中山專家請進徐匯區中心醫院擔任臨床科室學科帶頭人,引領學科發展,目前已有中山醫院的58位國際、國內著名專家全面負責科室工作。第四,圍繞“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16字方針,暢通醫聯體對接機制,上聯中山,開通中山—中心綠色通道,下聯社區,使中心—社區聯合流程順暢。

近兩年來的實踐證明,醫聯體建設之初設計的領導管理架構顯現了優勢,中山醫院將管理思路方法和技術專家優勢帶到了醫院,并以“潤物細無聲”方式落地,中山、中心、社區構建了和諧包容、共享共贏的生態醫療圈。
醫院各項指標也出現“四升二降”的良好局面,即醫院的業務總收入、門急診人次、出院人次、手術人次明顯上升,平均住院日、藥占比明顯下降。醫院醫療技術能力水平明顯提升,人才梯隊越來越完善,部分學科實力已躍居市同級醫院前列,醫院可持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醫聯體同時也緊密對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業務交流,提高雙向轉診量。共舉行社區咨詢17次,咨詢2699人次,社區門診接診病人19445人次,“徐匯云醫院”在社區布點 36個,網上就診790人次,大型檢查預約1561人次。這些舉措樹立了醫聯體公益形象,擴大了醫聯體的影響力,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
目前醫聯體內5家社區的居民“1+1+1”簽約率逐年上升,2017年同比上升為19.2%,本地居民對醫聯體的認可度不斷提高。
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在徐匯區中心醫院成立一年來,醫院心內科水平在全市及全國地位逐步提升,群眾認可度越來越高,醫療技術服務數量、質量均快速提升。醫聯體成立后,心內科手術量上升63.68%。
由“大國工匠”周平紅教授擔任學科帶頭人的內鏡中心正式啟用。一年來,新組建的內鏡中心成為集內鏡下診斷、治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室,開展了國內領先的微創治療。目前,已成為同級醫院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質量最好的內鏡中心。
依托中山醫院神經內科,聯合醫院神經內科,成立神經康復中心。大力培養基層醫院醫學人才隊伍,建設神經康復領域的基礎研究及臨床醫療技術的高層次學術平臺。醫院已納入上海市腦卒中治療中心體系。
近兩年來,中山醫院的專家指導手術、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專家門診量達5130人次,有效提升了中心醫院業務能力和水平。
徐匯區中心醫院護理部與中山醫院護理部緊密聯合,邀請了原中山醫院護理部主任徐筱萍擔任護理部顧問,并邀請中山醫院護理部來院加強護理管理、隊伍建設、質量督查,更新護士長護理管理理念,開拓管理思路。先后選派5批共70名護理骨干赴中山醫院培訓,大大提升了醫療護理水平。在上海市護理質控督查中,由2016年的倒數第二上升至2017年全市第一。

在教學方面,徐匯區中心醫院也積極對標中山醫院要求,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體系。由中山醫院牽頭、徐匯區參與的多個科研項目均已啟動。
醫聯體內部擬定雙向轉診流程,開通轉診綠色通道,在醫療機構之間建立統籌協調和分工合作機制,逐步實現中山-徐匯互補、共贏。徐匯區中心醫院設置專用病房共105張,普外科由半個病區28張病床增加至3個半病區共150張床位,胸外科恢復獨立建制,開設床位8張,新增擁有30張床位的腫瘤介入科。這些措施緩解了中山醫院床位壓力,為緩解患者住院難的問題,醫院結構明顯改善,以往的薄弱學科由弱變強,成為醫院發展的重中之重。
醫聯體實際運作以來,醫院的醫療業務量明顯增加,醫聯體的多層級合作、分級診療工作邁出了比較快的步伐,成效明顯。醫聯體帶來的改變在外科系統尤其明顯,醫院總體的手術難度得到提高,手術量大幅增加,其中III、IV級手術人次5710臺,同比增長55.63%,比2015年增長292.9%。
基于“徐匯云醫院”系統,醫聯體內部實現了互聯互通,云醫院信息資源與醫聯體成員單位間覆蓋對接,更好地滿足分級診療直通服務要求。借助云醫院平臺,中山醫院MDT團隊參與醫聯體的MDT討論,進行線上會診討論,幫助醫聯體成員單位切實有效地解決了疑難雜癥、危重病人的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