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要求,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國務院于2016年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也首次提出,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如何讓傳統的中醫藥煥發勃勃生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日前,數位中醫領域的兩會代表、委員“坐診”《中國衛生》雜志社、《健康報》社聯合主辦的“兩會精英匯”,“開方”中醫藥改革發展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
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應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技術和人才條件。從大環境來說,如果中醫藥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那么發揮中醫藥的3個作用也就無從談起,必須依法保障和推進《中醫藥法》的有效實施。
從技術條件來說,要強調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形式應該是多樣的。每一個層級的醫療機構,尤其是中醫醫療機構,在推進中醫治未病中發揮的作用應當有所不同。中醫藥治未病一定要找到抓手,需要政府規劃出分幾步、從哪幾個方面加以具體落實。
從人才條件來說,不論是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格全科醫生的培養,都還比較缺乏。要在短期內豐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藥人才,還面臨不少困難。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科醫生的培養,應盡快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擴大培養規模,提升培養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
中醫藥要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就必須更好地發揮特色優勢,首先,中醫、西醫應配合治療,發揮協同效應,突出中國標簽、中國文化,從國家戰略層面推進中醫藥在治療重大疾病中的協同作用。
其次,要發揮中醫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從目前來看,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3個層面中,應著力強調前兩個層面。因為,預防為主是對治未病的首要要求,應通過治未病使人民群眾少得病、緩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一旦得了病,要盡力實現腫瘤的防復發、防轉移。現在,對于中醫藥治未病的宣傳和科普尚不廣泛,應通過臨床醫生把治未病的理念加以深化和提升。
同時,對于疾病康復,“康”是安寧,“復”就是恢復以前的狀態。中醫學中包含著很多智慧,利用中醫可以幫助患者重新認識疾病,獲得康寧。可以說,把中醫藥的作用發揮好,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民眾健康水平,更能夠為健康中國建設添一把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唐旭東
發揮好中醫藥“三個作用”,要求醫療機構向精品型、創新型方向發展。發揮中醫藥特色、中西醫結合優勢,是醫院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醫院應根據自身的文化特點和專科特色建立服務品牌,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運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為醫療服務和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撐。
應在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向研究型醫院轉變,靠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影響力的提升,讓醫院品牌價值躋身行業前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近年來不斷強化三大科技支撐平臺建設,其中包括為藥物臨床前研究和病理生理等應用基礎研究提供支撐的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重點學科實驗室;中藥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價國家工程實驗室;中醫藥保健研究中心。三大科技支撐平臺除了完成自身的科技創新研究外,還與醫院的臨床優勢學科群、特色專科協同互動,已成為醫院主要的科技創新源頭。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教授蔣健
治未病的含義被普遍理解為未病先防,但《黃帝內經》中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其本義不僅僅是預防,還突出養生就是養心、養心就能防病治病。我認為,治未病就是為了防治郁證及繼發于郁證的一系列心身疾病,進而防止器質性疾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應對治未病的含義進一步研究和宣傳,不要片面強調其中一點,更不要陷入自我邊緣化的怪圈。
當前,中醫臨床疾病譜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正在步入郁證的時代。看似失眠、胸痹、虛勞、陽痿、不孕不育等紛繁多樣的內外婦科疾病,都有可能是普通病證掩蓋下的郁證及隱形郁證的臨床表現。自2015年起,我們進行“郁證發微”系列研究,廣泛搜集、查閱海量中醫古籍郁證相關記載,現代中醫藥臨床、實驗、藥理學研究及現代醫學探討等,所得系列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已基本系統地構建了郁證診療新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盧傳堅
在重大疾病治療方面,中醫和西醫不應該是誰主誰次的關系,而應側重于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以達到最佳療效。為此,應進一步強調證據的重要性,遴選一批重大疾病病種,分析中西醫優勢,制訂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開展廣泛臨床研究,用數據證明西醫基礎加上中醫特色優勢是否提高了療效,或者在哪些環節解決了什么問題。
同時,應鼓勵更多的重大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專項,并通過產學研結合,加快產業化進程,提高科技轉化效率。在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布局中,應加強中醫藥的地位。目前,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已經完成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中,中醫才只能說是剛剛起步。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李延萍
在重大疾病治療中,對中醫藥的要求原來是參與作用,現在改為協同作用。“協”就是通力合作,“同”就是同心協力,中西醫應該不分誰前誰后、誰強誰弱,而是共同發力。
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圍繞提高臨床療效,開展共同協作、統籌推進。應該通過研究,用科學的指標和證據證明中醫在哪些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可以扶正祛邪、增效減毒。同時,應認清中醫和西醫各自的局限,面對現實,不貶低、不夸大、接地氣地協同作戰。
要發揮好中醫藥的3個作用,把中醫治病的機理講得通俗易懂,獲得業內和百姓的認可。在群眾的健康素養教育方面,應把中醫經典中養生思想的精髓,把古籍中深奧的語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清楚、說明白。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撫順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肇穎斌
要發展中醫藥事業,當前最根本的著手點在于人才培養。中醫藥教育重在傳與承。然而,由于尚未形成完整、成體系的中醫理論框架,導致不同的中醫醫師對于經典書籍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眾所周知,中醫的主要精髓來自四大經典,因此中醫的理論框架也蘊藏其中。但其背后所蘊含的中醫醫理和理論框架還沒有得到系統的總結和整理。
其實,中醫的辨證施治是一種螺旋式思維,需要以經典理論為基礎,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癥狀,量身打造個性化藥方,體現中醫學精準施治的理念。因此,中醫藥傳承的本質,就是將這些經典方子背后所蘊含的醫理和理論體系傳承下去。
我建議,應不斷挖掘中醫經典書籍記載的經典方子背后蘊藏的醫理,總結完善中醫藥基礎理論體系。最好是由國家牽頭建立基地,抓緊總結中醫經典的理論框架,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保障,同時應對目前中醫院校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廣平縣南陽堡鎮鄉村醫生劉貴芳
在基層,中醫藥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低、花費少、方式多樣;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痛苦還比較小。因此,中醫藥對于減輕基層百姓看病負擔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下,中醫藥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中醫藥有西醫化的傾向,除中藥研發受到西醫理論影響外,中醫傳承了幾千年的“望聞問切”和辨證施治的傳統診療技術正在逐漸被各種儀器檢查所取代,如果“望診切脈”變成了“看單開藥”,那么中醫藥的優勢就難以體現,3個作用更難以發揮。
我建議,應從幾個方面入手:要在發掘農村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上下功夫,為其開方治病、合法行醫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基層中醫人才培訓和政府投入力度;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宣傳、推廣好中醫藥治未病文化,讓基層百姓了解、肯定、認可中醫藥;出臺更多包括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醫院建設、醫保政策傾斜在內的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