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尚鋒
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課題、大工程,是一項長期且重要的工作,是人民的期盼和福祉,必須加強領導、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統籌、積極推進。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推進健康寧夏建設中有思考、有探索,全區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主要健康指標明顯改善。
2016年,自治區召開全區衛生與健康大會,制定了《“健康寧夏2030”發展規劃》《健康寧夏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明確了階段性目標任務、重點內容、具體措施和各部門的職責分工。自治區健康寧夏建設小組積極協調各相關部門,圍繞健康寧夏十大任務,各司其職,落實相關工作。
同時,對全區健康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類調查。大力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工程、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工程、全民健身工程等十大工程,廣泛開展健康教育,不斷提升公眾健康素養。以創建全國健康促進縣區為抓手,深入推進健康寧夏建設,大武口區、鹽池縣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成為首批國家級健康促進縣區。其中,鹽池縣綜合評分在全國64個縣區中位列第7位,成為首批全國12個評估結果優良的健康促進縣區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寧夏努力做到:有思考。各市縣黨委政府堅持邊實施邊思考,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研究制訂了工作規劃和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設立辦公室,明確部門職責,建立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召開衛生與健康大會,安排部署工作。海原縣專門成立由各有關部門一把手負責的領導小組,加強領導與統籌,對全縣人群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形成《2016年海原縣人群健康狀況報告》,為今后按各人群實際情況開展健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有探索。各市縣分管領導大力抓,衛生計生部門認真履職,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落實部門責任,推動健康寧夏建設所確定的十大工作任務。如海原縣文化旅游廣電局牽頭,與衛生計生局合作開辦了電視欄目,編排了以健康生活方式為主題的文藝演出在全縣范圍內巡演,利用電影放映前播放健康教育宣傳片;教育部門開展了“小手拉大手”系列健康教育活動,初步形成分管領導主抓、衛生計生委積極參謀、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和格局。
有突破。比如,海原縣積極謀劃、突出重點、科學定位。在充分利用衛生計生隊伍、服務和網絡展開工作的基礎上,注意發揮各有關部門的作用,唱響了健康教育宣傳的大合唱。海原縣人民醫院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電子屏幕)從掛號開始到診療全周期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贏得了患者好評。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徑開展健康教育宣傳與咨詢活動,反響也很好。
有成效。在健康寧夏建設過程中,大家都有一個比較趨同的感覺,就是城市環境美化了,居民飲水清潔了,大眾食品安全了,社會活動健康了,醫療保障提高了,人民疾病減少了,這些都是健康寧夏建設的成果。另外,監測數據顯示,居民健康水平有所提升,2016年,全區孕產婦死亡率由2009年的20.72/10萬下降到19.98/10萬,嬰兒死亡率從15.93‰下降到7.18‰。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08年的3.82%提高到2015年的8.88%,全區人均期望壽命由2009年的73歲提高到74.31歲。
當前,健康寧夏建設主要以“加強健康教育,促進健康行為,優化醫療服務,發展健康產業,建設健康環境”為重點。市縣衛生計生部門當好參謀,黨委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大力推進,加強充實各級健康寧夏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力量,各有關部門切實履職協同,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抓,使這項工作有突破、有進展。
健康寧夏建設要集中破解兩個難題:破解健康產業發展的難題,健康產業是一個大概念,寧夏要立足本地實際,加快推進健康養老、健康旅游、醫藥產業的發展;破解醫療體系建設的難題。
要破解醫療體系建設的難題,一方面要建立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實現醫防結合。另一方面,要破解“虹吸現象”,加大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力度,拓展鄉村醫療衛生事業,解決鄉、村兩級醫療衛生實用性人才引不進和留不住等問題。同時,還要破解政策整合的難題。“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注重運用大宣傳、大教育、大服務普及健康知識,增強廣大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和水平。
下一步,在提升健康寧夏建設水平方面,不僅要補短板,還要加長板,中衛市近年來持續推進城鄉衛生環境整治,打造優美生態環境,建設城市體育運動休閑設施、健康促進公園等,對促進群眾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加好這些長板,提升工作水平。此外,還要做好創新板,一方面要依托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保健養生特色旅游街區、旅游度假區,打造具有當地特色、優勢突出的健康品牌;另一方面,要做好與利用好健康發展狀況報告,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一步增強工作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