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逐步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中日貿易投資合作日益多元化,日本對華投資加快回升,中國對日跨境電商、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投資增多。并且,兩國產業鏈相互融合日益加深,逐步由日本在上端、中國在中低端的垂直分工,向更為平衡的水平式分工發展。然而,當前中日貿易投資合作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投資運營成本高、企業營商環境差等一系列挑戰。為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日貿易投資合作面臨的機遇及挑戰,以尋求進一步擴展合作的策略。
關鍵詞:中日貿易;投資合作;機遇挑戰
近年來,中日貿易投資合作勢頭良好。據日本海關統計,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國對日累計投資超過34.4億美元。中國企業的投資領域從制造業向通信、互聯網、金融服務等新型業態不斷拓展。此外,2018年4月16日,中日近8年來首度重啟經濟對話,共同磋商一帶一路合作、貿易投資等。此次對話表明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中日兩國雙邊關系迎來回暖契機,貿易投資合作進入提質升級新階段。2018年5月10日,中國同意給予日方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312億美元的配額,表明中日貿易投資進程合作加快。然而,中日貿易投資合作規模在逐漸擴大、不斷深化的同時,雙方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凸顯。例如,日本對外資企業的法律法規要求嚴格、日本貿易保護加劇、中企到日投資運營成本高等,制約著雙方貿易投資深入發展。因此,如何深化中日貿易投資合作,突破中日貿易投資合作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對于優化雙方貿易投資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日貿易投資合作面臨的機遇
(一)貿易投資合作穩步發展,合作基礎良好
目前,中日貿易投資合作穩步推進。根據商務部數據整理得出,2008-2017年十年間,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從2668億美元增至3042億美元,總體來看呈穩步上升趨勢。并且,目前我國已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據每日財經網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日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764.0億美元,增長10.1%。其中,日本對中國出口貨物總額為340.5億美元,增長14.2%;日本自中國進口貨物總額為423.5億美元,增長7.0%。此外,在中國對日投資方面,雖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增速迅猛。截止2017年年底,中國對日累計投資超過34.4億美元。在日本對華投資方面,2015年日本成為首個對華投資額累計突破1000億美元的國家,迄今仍是唯一對華投資累計超過一千億的國家。從2017年年初開始,日本對華投資保持穩定,服務業投資不斷升溫,整體來看,中日雙邊貿易投資進一步合作的基礎良好,為中日貿易投資合作提供了機遇。
(二)貿易投資制度完善,合作機制化程度提高
目前,中日貿易投資制度完善,合作機制化程度得到一定提升。據人民網資料顯示,2018年5月9日,中國商務部鐘山部長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共同簽署了《關于加強服務貿易合作的備忘錄》,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與日本外務省、經濟產業省共同簽署了《關于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備忘錄》。同時,中日兩國的經貿主管部門將建立多個重要經貿投資相關磋商機制,為貿易投資提供便利。雙方同意成立“雙邊服務貿易合作機制”,積極促進服務領域互利合作。同意加強兩國在第三方市場合作,在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下設立跨部門的“推進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工作機制”,并與經濟團體共同舉辦“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此外,由兩國政府經貿部門和企業界共同參與的中日經濟合作會議,輪流在兩國舉辦,為兩國經濟界交流搭建起豐富多樣的平臺。且隨著中國企業對日投資規模擴大,日本中國企業協會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協會不斷發展壯大。
(三)中日貿易投資逐步多元化,合作空間較大
中日貿易投資合作領域比較廣泛,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雙方未來合作空間較大。最初到日本投資的中國企業,大多是收購或兼并將要倒閉的制造業企業或其部門。目前,中國企業對日本的投資涵蓋汽車及零附件、電子信息、化工、鋼鐵、儀器、紡織品、通信、互聯網、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近年來,中國互聯網巨頭和共享經濟企業進軍日本。螞蟻金服、騰訊微信紛紛同日本企業合作;阿里巴巴和日本軟銀攜手拓展日本云計算市場;中國摩拜單車進軍札幌、福岡等城市;滴滴出行與日本最大出租車企業攜手推出手機叫車服務,中國企業大規模進入日本市場。同時,許多日本企業開始嘗試在高端制造、物流等領域已與中國企業開展對接與合作,積極探討開拓第三國市場。并且,自雙方關系回暖后,共同簽訂了多個合作項目協議,總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這些項目涉及領域包括通信、互聯網、金融服務、新能源等。多元化的貿易投資,為中日雙方合作帶來較大發展空間。
(四)金融服務體系健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現階段,中日雙邊金融服務體系較為健全。隨著金融合作日益拓展深化,兩國間資金流向已由最初日方單向對華輸出,進入雙方互為重要融資對象國階段,進而帶動雙邊貿易投資發展。中日分別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經濟體,擁有人民幣和日元兩種國際貨幣,雙邊貿易和投資往來頻繁,對金融服務客觀需求巨大。兩國央行已締結首份3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并達成擴大本幣使用和債券合作等一攬子協議,為雙方貿易投資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2018年5月9日,中日雙方已就盡早簽署本幣互換協議達成原則共識,這有助于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中方同意給予日方312億美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支持日本金融機構積極通過RQFII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此外,日本市場資金充沛,為中國金融機構和跨國企業籌集資金提供較大便利。例如,2018年1月,日本三菱東京UDJ和瑞穗正式發行“熊貓債”,為中國企業對日本貿易投資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而隨著中日金融服務體系日益健全,能夠為雙方貿易投資提供較大便利。
二、中日貿易投資合作面臨的挑戰
(一)日本對外資企業準入要求嚴格
日本對于外商投資企業的準入要求嚴格,阻礙中國企業對該地區貿易投資業務的開展。一方面,日本對外來企業資格審查非常嚴格。日本相關部門要求外資企業須聘用兩名以上日本全職員工;“企業內轉勤”赴日工作的外企技術員工,學歷需要達到大學本科以上,并且有超過10年的工作經驗;外企內部調職赴日工作的員工,要求轉職前有連續一年以上的工作經歷。與歐美等國相比,日本這些要求相對非常嚴格。另一方面,日本《商法》、《公司法》對于外來企業長期簽證和居留等方面有一定制約。例如,我國企業在日本成立公司,需要申請長期簽證,日本入國管理局會對企業情況進行仔細調查,如調查發現企業辦公條件和辦公設備達不到一定規模,或全職工作人員月薪少于2279美元,便不予發放長期簽證。此外,在日本設立公司必須辦理繁雜的手續流程,即類似商號調查→制作定款(規定企業章程等的文件)→定款認證→決定注資匯款的金融機構→匯送出資款→設立手續的調查報告書→提交設立登記申請、登記→提交登記簿謄本交付申請→登記簿謄本交付。通常,中企在日本設立分公司辦理手續至少需要歷時1-2個月。在此環境下,中國企業對日本貿易投資遭遇了重重阻礙,貿易投資自由受到限制。
(二)日本貿易保護加劇
近年來,日本本國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日本對外國產品采取的技術性貿易保護,從產品的性能、耐用性、安全性方面,逐漸拓寬到產品生產、加工、標簽、物流運輸等全產業過程,且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嚴格。例如,日本“肯特列表制度”中,在進口食品、農產品方面,對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有害物質限量標準的要求,高達200多項。由于日本限量要求過多,致使我國企業對日出口產品遭受嚴重損失。例如,2017年5月,日本政府認為外來土豆很可能帶來農作物傳染病,給當地農業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對我國的農產品進口設置了諸多限制,阻礙薯片和薯條的進口貿易。并且,日本為縮減“特惠關稅”制度的優惠對象,在已有標準的基礎上,增添了一系列極其嚴苛的標準,并將中國排除在特惠關稅國名單之外外。日方給出的理由是,中國經濟目前發展迅速,不需要享受關稅優惠。此外,日本為保護本國貿易發展,對外排斥比較明顯。為了避免貿易摩擦事件或者海關質押情況發生,日本企業會減少從中國進口產品的數量,尤其是紡織、鞋帽等初級產品。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日本貿易保護居高不下,增加了中國與日本雙方貿易投資往來的風險。
(三)日本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目前,日本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貿易投資合作環境差,制約了雙方貿易投資合作的深入開展。據搜狐網資料顯示,由于日本潛在生產率的限制,預計經濟長期增速將逐漸回落。預計2018年日本GDP增速或達到1.2%左右,此后將逐年下降,2019年、2020年GDP增速或將分別降至1.0%、0.8%。尤其是制造業方面,面臨下行壓力較突出。據日本央行2018年4月發布的季度短觀調查報告顯示,日本2018年第一季度大型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下降2個點至正24,市場預估中值為正25。大型非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下降2個點至正23,為2017年年初以來首次惡化,預估中值為正24。景氣判斷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課征進口關稅引發貿易戰擔憂。短觀調查還顯示,大型制造業和非制造業企業均預測未來三個月的景氣狀況變差。而在日本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形下,必會導致企業營商環境較差,因此中日貿易投資市場活力預期不強,從而嚴重抑制了中日雙邊貿易投資合作。
(四)中企到日投資運營成本高
長期以來,中企到日投資面臨的重要問題是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日本員工工資、各項日常消費等,居世界前列。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最新測算,中企到日投資花費成本是英國的4倍、法國的11倍、德國的5倍。在各項成本支出中,除了購買工業用地費用非常高之外,企業法人稅率、辦公區域保證金、個人住宅保證金等費用,也高于歐美主要城市。日本的法人稅包括國稅和地方稅,企業除繳納法人稅之外,還需要繳納均攤稅,均攤稅依據公司規模計算,實際稅率大約為42%左右。以東京為例,企業租用東京營業場所,需要繳納的保證金額度大約是歐美一線城市平均值的10倍,建立企業的全部成本支出約是歐美主要城市的4倍。此外,日本勞動力供給不足、價格高,普通工人月收入相當于中國的10倍以上。據中金網2018年5月29日發布消息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日本工作年齡人口逐漸減少,日本失業率推到近25年低點,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顯著。商務部日前對日本中資企業進行了抽樣調查,得出大約35%的企業運營成本,嚴重超過正常投資預算。
(五)中企惡性奪標現象嚴重
隨著中日關系回暖,中國將向日本更加廣泛地開放股市和金融市場,同時,加強銀行對經濟合作的支持,這為中日貿易投資帶來了眾多機遇。然而,我國現有的投資監管機制尚未健全,意向投資企業之間缺乏溝通機制,致使我國企業難以抱團投資日本市場。進而引發我國投資企業間惡性奪標現象嚴重,常出現同業間的惡意競爭,不利于中日貿易投資的發展。部分企業惡意壓低市場價格,不但損害同行利益,也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影響企業自身發展。例如,據環球網資料顯示,上海某知名旅游商城用了兩年的時間對并購日本北海道某度假村事件做準備,但在中標之前被江蘇某初創公司以低于15%的價格惡意奪標,此類惡性競爭行為在我國對日本投資過程中屢禁不止。我國企業內部競爭的加劇不僅擾亂正常市場競爭秩序,而且弱化了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競爭力,阻礙了我國企業與日本經貿投資順利進行。
三、完善中國企業對日本貿易投資的策略
(一)培育新的貿易投資合作增長點,大力推進創新領域合作
我國應該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的貿易投資增長點,進而推進中日創新領域合作。具體而言,我國企業需要加大創新和研發方面的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本土自主品牌。同時,我國企業應該創新經營理念,從生產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初級產品,轉向生產新能源產品、新材料產品。應該加快開展新產品研發合作和全產業鏈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商業模式、合作方式和新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創新合作。同時,可以依靠日本企業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大力在創新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助推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培育雙方貿易投資合作新的增長點,進而促進中日產業鏈深度融合,為創新發展增添新動力。
(二)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與扶持基金,為中日企業創造良好的貿易投資環境
我國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挖掘中日貿易投資企業潛力,進而提供完善的制度環境,推動更多我國企業到日投資合作。政府應該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將規模以上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數據全部錄入該信息征集管理系統,實現與日信用中心實現信用數據互聯互通,從而反向推動中小企業融資信譽提高。在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出臺相應優惠貸款,為對日貿易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服務,通過建立一些扶持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貼息貸款,提供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對日貿易投資小微企業發展,促使眾多企業享受到政府的優惠,進而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建立監管合作組織,規范雙邊市場規則
健全監管體系是中日兩國貿易投資合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國與日本應共同建立雙邊監管合作組織,通過高效的監管方式,規范雙邊市場規則,提高兩國貿易投資合作水平。一方面,兩國應不斷探討與交流雙邊貿易投資合作項目,協同制定符合兩國實景情況的貿易投資監管方法與標準,建立健全規范的貿易投資合作體系,有效監督市場交易。兩國應互相協助,嚴格按照監管標準執行,增強貿易投資市場的健全性。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具體針對不同行業,分別設立管理合作組織,保證對互設部門實行有效監督與管理。通過簽訂貿易投資合作協議、諒解備忘錄,構建雙邊以及多邊合作機制,并與其他國際監管組織通力配合,努力完善雙邊市場規則。此外,為避免企業同行業之間惡性競爭,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法律制度,嚴格制止此類現象發生。同時,應建立解決企業對日貿易投資爭端的有效機制,為企業合作創造良好環境,并保證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搭建企業交流平臺,降低貿易投資風險
現階段,我國應該搭建與日貿易投資交流平臺。利用社交媒體搭建交流平臺,例如可以借助Facebook,Twitter等,隨時推送、共享最新信息;定期向日本會員推送相關報告,介紹我國相關服務貿易發展動態及投資貿易領域商機。同時,平臺應該全面收集相關咨詢、動態數據、統計分析等信息,及時更新兩國新出臺的相關法律條款及雙邊有關投資合作信息。此外,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密切地關注日本對于貿易措施方面發布的最新動態,并及時整理信息,在交流平臺上進行發布、宣傳。平臺還應該加強出口日本商品被召回、退貨等消息的報道,并對事件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得出經驗,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借鑒。通過交流平臺的建設,規避以往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投資風險,深入了解對日投資風險情報,強化風險規避體制,避免企業承受由于日政策變化而帶來的損失。
(五)優化管理及稅收政策,降低企業制度性投資成本
針對我國企業對日投資成本過高問題,應該從管理及稅收政策方面入手,降低企業投資成本。具體而言,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于規模較大的中企對日投資事件,取消地方初審、轉報、備案等環節,可以由企業自主借助網絡平臺,向國家發改委提交相關投資事件申請材料,進而縮減申報時間,提高投資效率。此外,目前我國企業對日投資過程中,仍需在中國和日本繳納兩次稅收。雖然我國現行的抵免政策可以抵減一定金額的應納稅額,但是重復征稅問題仍會加重企業納稅復返。因此,我國政府應該擴大企業對日投資的稅收抵免層級,降低企業納稅負擔。可以讓對日投資企業統一計算抵免限額,并且將抵免層級繼續擴大,進一步保障企業權利。通過增加企業可抵免稅的額度、擴大企業可享受抵免稅的范圍,可以充分降低企業對日投資所得稅負擔,有助于更多中小投資者因投資成本降低,增加對日投資機會。
參考文獻:
[1]陳友駿.日本TPP戰略及其對中日經貿關系的影響[J].現代日本經濟,2017(6):45-57.
[2]楊萬平,盧曉璐.中日經濟波動的相關性及其傳導機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9-29.
[3]張季風.中日經濟關系的新動向與今后展望[J].日本研究,2017(3):25-30.
[4]李淑明.后TPP時代中日貿易發展前景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26):52-53.
[5]李愿富.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日本企業對華經貿——體制改革、戰略調整和發展趨勢[J].日本研究,2016(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