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蕾 胡德寧
摘 要:近幾年,我國自貿試驗區發展,積累了單一窗口與建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良好經驗,為深入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積淀了良好基礎。然而,現階段我國打造自由貿易港面臨貨物自由化水平不夠高、行業準入開放程度較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相較而言,國外的自由貿易港建設已頗具成效,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港、新加坡自由貿易港、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貿易港等,都發展成為了全球成熟的貿易港區。是以,本文總結了國外自由貿易港的先進經驗做法,深入分析當前我國建設自由貿易港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幾點建議,以期促進我國自由貿易港的探索與建設。
關鍵詞:自由貿易港;國際經驗;借鑒與實施
自由貿易港是指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通常設置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等區域。自由貿易港對進出港區的貨物基本不征收關稅,同時允許貨主或企業開展一系列的相關業務活動,如貨物自由儲存、展覽、拆散、改裝、重新包裝、整理、加工和制造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建設與發展自由貿易港,以此繼承和改革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成果,從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但是,目前我國自由貿易港建設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行業準入、監管制度、貨物貿易自由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對比來看,美國、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自由貿易港,開放自由程度高,海關監管便利,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高。因此,借鑒國外自由貿易港建設經驗,有利于我國加快構建自由貿易港,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有效促進對外貿易增長。
一、自由貿易港構建的國際經驗分析
(一)提供完善的金融法律服務,確保企業良性競爭
隨著全球資本流通的擴大,各國的自由貿易港通過提供完善的金融法律服務,吸引更多的企業駐扎,并確保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如新加坡自由貿易港構建了完備的金融法律服務系統,涵蓋金融服務、外匯交易服務、法律仲裁服務等方面,共設有500多家的金融機構,提供交易金融服務和系統商品貿易融資服務;且設有200多家各種類型的保險企業,提供先進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吸引了很多貿易公司開設金融和資產保管中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初,在新加坡立足的國際公司數量已突破26000家。同時,新加坡在涉外貿易糾紛的法律仲裁方面也有獨到之處。2017年1月,新加坡通過法案,允許第三方資助仲裁并承擔風險,通過賦予第三方選擇權,為糾紛當事人更好地提供服務。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IMD世界競爭力年鑒》可知,新加坡2017年的世界競爭力位列第三,且在通過司法保護企業競爭方面排名領先。此外,迪拜自由貿易港建立了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填補迪拜的金融法律服務市場空缺。迪拜國際融金融中心設有三個監管機構,分別為金融中心管理局、金融服務管理局以及金融司法管理局。據迪拜國際金融新官網顯示,目前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已有800余家入駐企業,包括6家世界10大保險公司、6家世界10大律師事務所、8家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以及18家全球頂級銀行。國際各國自由貿易港完善的金融法律服務,使得區內企業保持公平公正的商業競爭,有利于貿易港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二)實施寬松式貿易管理機制,提升物流通關便利化水平
借助自由貿易港貨物監管和行業準入寬松等政策利好,自由貿易港為外貿企業投資、貨物進出等業務,提供便利的通關條件。例如,巴拿馬的科隆自由貿易港采用貨物自由流動機制,除爆炸品、化學品、麻醉品等嚴控物品外,貨物進口與轉口沒有配額限制,可在整個貿易港內自由流動。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貿易港實行24小時通關制度,口岸監管機構精簡到海關與邊檢,確保人員、貨物全天無障礙進出境。德國的漢堡自由貿易港實行無限制政策,港區每批進出口或轉運的貨物無需立即進行申報與查驗,貨物轉口期限不滿45天無需記錄,且裝卸、轉船和儲存等環節,均不受海關任何限制。且進出港口的船只無需向海關結關,船舶航行時懸掛海關關旗即可。據東北網報道顯示,2017年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通關時間,從150分鐘縮短至35分鐘。新加坡自由貿易港推行的“一站式”電子通關系統,接受98%企業整個通關程序的自主化一次性申報,80%的報關業務可在20分鐘內處理完畢,且企業電子報關被受理后,貨物放行只需15分鐘。依托這些政策利好的寬松管理機制,各自由貿易港的貨物流通限制較少,停滯時間大幅度降低,加快了貨物周轉,從而提升物流通關的便利化水平。
(三)推行便商利貿型稅收政策,營造良好投資營商環境
國外的自由貿易港為吸引投資、擴大貿易活動,普遍推行便商利貿型的稅收優惠政策,以營造良好的投資營商港區環境。如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港對區內的企業,只征收2.5%到8.5%的公司所得稅,地方稅只征收車輛牌照稅,而巴拿馬“境內區外”的企業需繳納30%至34%的公司所得稅。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港區內企業的所得稅率僅為12.5%,而歐盟的平均企業所得稅率為21.52%。同時,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港對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免征股權分配期的資本利得稅,并給予一定的就業補助、研發補助、培訓補助和資金支持。香港自由貿易港實行零關稅政策,除煙草類、酒水類、碳氫油類以及甲醇這四類商品,其他進出口貨物均不需要繳納任何關稅。且香港只征收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三種直接稅,其中非有限公司利得稅的稅率為15%,有限公司為16.5%。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新加坡自由貿易港位居第二,到2016年為止,新加坡也連續十年被評為“世界經商環境最好的國家”。香港自由貿易港2018年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第五,從2007至2018年,十余年來排名始終處于全球前五。愛爾蘭香農、巴拿馬科隆、香港、新加坡等自由貿易港均通過提供利于投資、營商的各種稅收優惠條件,為港區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四)堅持綜合化發展戰略,搭建復合型貿易港區
由于各國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開放程度存在差異,很多自由貿易港初期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如德國的漢堡港為典型的轉口貿易型自由貿易港,巴西的馬瑙斯港屬于工商型自由貿易港,委內瑞拉的馬格里塔港為旅游購物型自由貿易港。但隨著全球投資及貿易往來的頻繁,各國自由貿易港都開始秉持綜合化的發展戰略,搭建復合型的貿易港區。如,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初期業務功能定位為單一轉口貿易,隨著轉口貿易增多,衍生出倉儲、轉運、金融中心等功能,從而發展成為運輸業、對外貿易、金融業并存的多元化貿易港區。據海員網新聞報道,截至2018年,新加坡已發展成為成熟的復合型貿易港區,擁有包括樟宜機場自由貿易區、6個海運自由貿易區,港區內實現貿易往來、數字應用、金融網絡、外匯交易等有活力的商業生態系統集群。再如,迪拜自由貿易港發展初期,專注于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后來,迪拜政府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戰略,依托貨物貿易,先后設立多種商品交易中心、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媒體城、互聯網城等自貿區,延伸整個自由貿易港的服務業態,搭建復合型的貿易港區。據海員網新聞報道,截至2018年初,阿聯酋共有45個各種類型的自貿區(包括在建的10個),其中30多個在迪拜自由貿易港。從發展態勢來看,各國的自由貿易港都重新定位港區的功能,延伸與拓展自由貿易港的服務業態與功能,促使自由貿易港趨于綜合化與復合化發展。
二、我國建設自由貿易港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行業準入的開放程度較低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負面清單的調整與完善,不斷放寬外商投資準入,但開放程度仍然較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與發展。據中國政府網2017年6月公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7年版)》來看,我國行業共劃分為15個門類、40個條目、95項特別管理措施。另據《自貿區藍皮書:中國自貿區發展報告》指出,我國自由貿易區開放的業務有限,還不足以全面適應TPP為代表的自由貿易港建設規則。然而,如新加坡自由貿易港的行業準入限制極少,除個別特殊行業及國防相關行業,商業、外貿、租賃、營銷、電信等行業完全開放。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港,允許企業從事各種商品、原材料、制成品以及容器的制造、包裝、儲存、轉運、展覽、調配、精制等業務。相比之下,我國的行業準入開放程度較低,對外商投資或貿易合作的吸引力還不夠,可能阻礙我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
(二)相關監管制度掣肘較多
目前,我國關于港口區貿易流通的相關管理制度相對不完善,且掣肘較多,不利于我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與發展。以金融監管為例,我國上海港口區推行“四位一體”金融綜合監管總體模式,涉及人民銀行、上海金融服務辦公室、地方銀監局、證監局以及保監局多個金融監管機構。導致在實際監管過程中,由于監管機構繁雜,極易產生權責不明、盲目監管等問題,使得我國自由貿易港建設面臨的監管制度掣肘較多。再如我國現行的海關監管制度,屬于規則性監管模式,針對自由貿易港區的投資貿易主體,主要采用體系化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管制。主要的監管機構為海關、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而現有機構難以滿足數以萬計的新增企業,導致監管制度有效性與協調性大大降低,不利于自由貿易港的發展。此外,我國尚未建立關于自由貿易港區綜合監管快速反應機制,監管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與聯系,制度設計、執行、授權、監管等各環節缺乏整合,進一步加劇了監管制度掣肘較多的問題。
(三)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零關稅商品比例偏低、敏感或例外產品比例偏高。據新浪資訊網顯示,截至2018年初,我國生效實施的15個自貿協定,涵蓋8000余種零關稅進口產品,占總進口額不到30%。敏感產品主要是指為了保護國內產業,某些產品的最終稅率始終不降為零。我國現行的敏感或例外產品主要分為敏感產業與半敏感產業,其中敏感產業包括動植物油、食品飲料、塑料橡膠、木漿制品、鞋帽制品、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半敏感產業包括活動物、植物產品、皮革皮毛、木制品、石料玻璃、珠寶首飾等。而根據中國關稅承諾表得知,在敏感或例外產品共計16類產業中,有7類產業不降稅,占比高達43.75%。總之,當前我國貨物貿易保護程度相對較高,零關稅商品種類少、敏感類產品居多,對自由貿易港貨物貿易自由化發展形成一定阻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
(四)貿易流通的便捷化程度有待提升
自由貿易港要求港區內貨物貿易流通便捷,但我國目前的貨物流通便捷化程度不高,仍需進一步提升。以貨物通關為例,我國貨物通關需要進區、整理、申報三個環節。據看看新聞網報道,貨物通關時間需要3小時40分鐘。而新加坡自由貿易港的企業,可10秒鐘完成申報,10分鐘獲得審批結果。再如,我國貿易企業報關時,需要提供進出口貨物報關單、貨物發票、陸運單、貨物裝箱單、出口收匯核銷單,必要時還需出示貿易合同、貨物產地證書及其他有關單證等,涉及近10類貨物報關憑證,增加了貨物流通的時間。同時,我國資本自由流動,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現行的金融改革只構建了賬戶風險管理制度,匯率自由化與利率市場化方面仍屬空白。且外幣存款利率限制金額為300萬美元,人民幣與美元等其他外匯仍然沒有實行自由兌換。可見,我國自由貿易港區貨物通關與資本流通的便捷化程度有待提升,需加強港區內全要素的流動性。
三、對我國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幾點實施建議
(一)逐步開放離岸金融業務,實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
新加坡與香港的先進經驗表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必須具備高水平的金融領域開放度。所以,我國應開放離岸金融業務,鼓勵金融創新,加快與國際接軌,有效促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首先,我國沿岸、港口區的金融機構要加快創新金融服務,運用資產管理、跨境并購、衍生品等金融創新工具,推出投融資工具、套期保值等多方面金融服務,構建高效運行的自由貿易港金融市場。其次,我國應逐步探索推行人民幣支付清算體系,創新人民幣產品和工具,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及影響力,為自由貿易港的資本自由流動提供保障。最后,提高自貿港金融準入開放程度,降低或者取消外商成立期貨、證券、保險等公司的限制。且統一港區內外商投資準入的審批部門,將港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商務備案納入工商登記范圍一并辦理,避免出現由于審批手續繁瑣而導致的信息不暢和協調困難問題。
(二)構建物流運輸管理新模式,提高貨物運輸效率
自由貿易港要在自由貿易港與境外之間實行貨物自由流通,必須提高港區貨物流通速度,以確保絕大多數貨物可以自由進出境。因此,我國建設自由貿易港必須構建物流運輸管理新模式,從而節省企業交易成本,并且提高貨物運輸效率。具體而言,自由貿易港應集成化物流運輸鏈,打造無水型口岸、陸港型及空港型自貿港區,為內陸區貨物運輸提供便利條件,進一步提高整個自由貿易港的貨物運輸效率。同時,自由貿易港區內應發展中轉集拼模式,當貨物到達自貿港區后,要再次進行拆箱、分揀與重新包裝,實行二次集拼和中轉,提高貨物進出境速度與效率。此外,自由貿易港還應發展沿海捎帶業務,充分利用所在地臨近港口等區位優勢,進行外貿集裝箱的國內段運輸,有效提高集裝箱運輸效率。
(三)搭建信息化清關平臺,簡化清關流程
目前,我國的清關流程仍然存在分權不明、流程繁瑣等問題,因此我國海關應搭建信息化清關平臺,簡化清關流程,提高自由貿易港的清關時效。一方面,借鑒新加坡的先進管理經驗,我國海關部門應構建線上單一窗口申報、線下綜合審批的一站式管理系統。通過線上單一窗口,企業與貨主可進行網上查詢與申報,實現全程電子化登記和無紙化管理,既可避免繁瑣的審批報關流程,又能有效促進清關流程信息化。通過線下綜合審批,進一步避免多頭監管帶來的信息不暢和協調困難。同時,海關部門可整合檢驗檢疫及相關部門的數據庫,全面收集相關數據,便于數據查詢與使用,提高貨物清關效率。另一方面,自由貿易港應全面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 GPS 全景管理系統,實現貿易港區域管理智能化。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在包裝物上應用電子標識和安全智能鎖,便于快速區分和管理不同狀態下的貨物,提高清關速度與效率。
(四)合理選擇自貿港區位,因地制宜定位自貿港功能
由國際成熟的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看出,自由貿易港的選址與布局要遵循科學合理原則,才能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打造專業化的自由貿易港。具體而言,自由貿易港應選擇具備顯著區位優勢的區域,因為這些區域擁有大量貨源、廣闊的市場以及充足的勞動力,例如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等。或者選擇基礎設施發達、經濟腹地廣闊的中國邊境口岸城市,建設邊境和跨邊境型自由貿易港,如遼寧丹東市、黑龍江滿洲里市等。同時,自由貿易港應依據自身條件定位,著重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進而打造集工業化、集裝箱化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自由貿易港。例如,上海市金融業發展水平高,可重點打造金融貿易型的自由貿易港;廣州省南沙市臨近香港、澳門港口,可打造粵港澳深度融合的組合港;浙江省舟山市離島資源豐富,具有優越的港口條件,可打造高度集裝箱化的自由貿易港。通過有效發揮各區域的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與建設自由貿易港。
(五)推行離港免稅政策,加強自由貿易港的吸引力
各國在發展自由貿易港時,都依托政策紅利,實行零關稅、低稅率的稅收政策。因此,我國在建設自由貿易港時,應推行離港免稅政策,營造吸引企業投資或貿易的賦稅環境。具體來說,企業所得稅方面,可效仿新加坡推行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在港區注冊與成立的公司,以及有來源于港區的應稅收入的公司,均需繳納統一稅率的企業所得稅。關稅方面,自由貿易港應盡量推行離港免稅政策,除酒類、石油、煙草、汽車等敏感產業與特殊產品,其他在海關監管范圍內的貨物,允許自由進出關境,并且適用零稅率或低稅率的稅收政策,逐步擴大免稅種類與額度。此外,自由貿易港提供的相關服務,例如國際運輸服務、進出口貨物裝卸、貨物轉運、保險等,也可適用零稅率政策,從而提高對外商企業的投資吸引力。
參考文獻:
[1]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自由貿易港戰略研究院.關于建設自由貿易港的經驗借鑒與實施建議[J].國際商務研究,2018(1).
[2]李凱杰.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向自由貿易港轉變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7(12).
[3]闞麗麗.自貿區探索新路:建設自由貿易港[J].新產經,2018(1).
[4]鐘嘉毅.論全面開放新格局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J].北方經貿,2018(2).
[5] 田珍.中國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戰略意義與發展措施[J].國際經濟合作,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