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澤 熊學華
[提要] 自然資源平衡表可以有效地反映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間擁有的自然資源資產,給予領導干部的自然資產離職審計可靠的信息基礎和保障。但是,現有的自然資源平衡表存在限制資產負債表功能的問題: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不明確。顯然,對自然資源負債的理解是不同的,自然資源資產和負債是難以區分的。為此,本文研究陜西省自然資源平衡表的編制。
關鍵詞:陜西;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
基金項目:遼寧對外經貿學院2016年度科研項目:“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研究”(2016XJLXQN005)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7月18日
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協調金融狀況,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發展。舊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現階段不能滿足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的綜合測量,不能提供生態文明建設所需的環境數據。因此,我們對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思路或方法的補充和完善迫在眉睫,并制定了完整的自然資源平衡表。它對國家和地方掌管的經濟策略和環境資源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此階段,自然資源平衡表處于探索階段,其大部分相關研究成果集中在自然資源平衡表的理論、編制方法和框架上。但由于編制基礎和理論研究過于淺薄,部分概念性的技術方法得不到統一。此外,自然資源平衡表在理論體系、會計技術和工作體系方面存在問題。為此,我們就陜西省自然資源平衡表的編制進行一系列討論。采取對陜西省背景和自然資源分布的研究手段,闡述現有的關注焦點,建議一系列切實可靠的解決方案,希望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真正具有重要影響意義。
(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要素
1、自然資源資產。自然資源是指擁有實際作用效果的稀缺資源。自然資源資產在被稱為資本之前需要滿足某些條件。首先,自然資源產權明晰;其次,自然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各地區的資源類型差異很大。因此,應根據當地實際狀況制定自然資源平衡表,并根據區域特點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系統。
2、自然資源負債。自然資源責任是指責任實體經濟活動不合理造成的自然資源凈損失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自然資源債務也可以被理解為該地區責任主體的資本,以修復受影響的生態環境,控制現有的污染,恢復自然資源資產的原始價值質量。自然資源負債可分為兩部分:環境治理責任的響應和生態維護的響應。從基礎理論來說,自然資源負債可以看作是整體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成本去除掉實際發生的生態治理恢復成本所剩的余額。在自然資源的具體核算中,自然資源負債不僅要考慮在生態環境中已支付的部分,還要考慮整體所需的數額。我們以環境管理負債為例,已經產生的環境治理表明正在消耗環境管理恢復的資金。他對當前的投資資本和恢復技術水平進行了反映,以恢復環境污染控制,這并不是對環境治理恢復程度的反映。
3、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即自然資源資產存量還有它的變化,充分記載了現存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實體的占有、利用、消費、再循環和再創造;審閱當前時期自然資源的自然數量和實際作用的改變。我們可以在一定時間點找到自然資源資產的“底層”,充分展現經濟變化的資源變動,環境成本和生態效益,可以作為環境與做出合理選擇和判斷的重要依據,評估政府的生態環境績效和生態環境補償。同時,它也是領導干部審計自然資源資產的基礎。如果官員在職,由于監管不力,自然資源資產的貶值或過度下降將不會得到促進。這將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以及整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執法機制,并能有效消除和扭轉地方發展的GDP理論;其次,自然資源資產計算的專業技術手段仍存在一些困難;最后,支持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掌控系統有重大影響因素。中國目前的自然資本和生態環境統計數據系統仍不完善,數據質量和涵蓋面仍有重大問題,無疑對自然資源平衡表的建制構成了巨大挑戰。
4、自然資源權益。自然資源權是指自然資源和自然資源之后自然資源受益者的剩余權力。因為在自然資源平衡表中,對自然資源在生產中的具體歸屬的認定并不明確,因此自然資源的權益可以通過“資產平衡”來計算,以確保其關系的平衡。
(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意義。近年來,中國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自然資源已經枯竭,導致環境日益惡化。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提高,國家已經開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資產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自然資源平衡表可用于定量分析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消耗的關系,為控制自然資源消耗提供數據支持。從經濟角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可以減少傳統GDP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此外,還扣除了自然資源消耗資本,并且縮減了成本,促進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一)自然資源的產權歸屬不清晰。自然資源的模糊性是自然資源平衡表編制和應用的一個小障礙和問題所在。在陜西省,自然資源可分為全省所有和集體所有。陜西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所有權沒有規定誰應該行使,這可能導致管理不善和體制瓦解。而且陜西省內和集體這兩個主體存在著明顯的地位差距,省內所有主體地位高,擁有一定的優越性和優先權,而集體所有主體則是從屬性的地位。相同的自然資源的不同權力和權力一般由政府各部門單獨執行,因此很難明確分別出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除此之外,不同種類的自然資源之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邊界模糊的現象,其中備受爭議的便是針對政府同時兼管了管理者的行政管理和所有者的所有權權能。產權邊界的模糊不強,極易引起自然資源產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同時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監督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自然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水平將受到阻礙。
(二)對自然資源負債的理解存在差異。在現階段,陜西省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認識大多集中于理論層面,可以說,陜西省的主體責任應承擔相應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義務,因為其自身的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但是,在對自然資源和資產與負債的分類和核算過程中,并未充分理解這一觀點。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陜西省對自然資源和負債類型的看法。首先,要將陜西省自然資源耗損當作自然資源負債,所耗費的自然資源資產相當于等價轉換為了人類社會的物質需求,不具備再次承擔和修復的義務。而且陜西省自然資源的耗損原因也是種類繁多,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災害不可避免的損失與自然資源負債不可等同。自然資源的流失直接關系到自然資源的權益;其次,陜西省要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資本投入當作自然資源負債,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支出,反映的是各個責任主體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程度,是對生態保護投入力度的體現,而且隨著時間流逝,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的重視程度和修復力度也會隨之升高。一定時期內的生態保護支出可能超過同期自然環境的損失,也可能低于其水平;最后,陜西省應該避免過度開發自然資產成為自然資源負債。陜西省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清晰判定,對于自然資源的開采量是否超出了它的承受限度也不能有效界定,而且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以及不同的資源類型都會對其產生不小的影響,所以過度開發作為自然資源負債在實踐中的實現并不實際。
(三)自然資源資產和負債難以界定。領導干部自然資源流失的審計是陜西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應用之一。陜西自然資源具有區域特點、完整的特點和季節的特點。例如,水資源具有不定性特征,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水量和質量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何將這些影響自然資源的自然變量進行去除,這是現階段陜西省的發展重點。
領導干部的任期與自然資源資產的計算周期不同步。領導干部任期內存在不確定性,沒有固定的期限。陜西省自然資源資產的統計核算必須通過對當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分析確定,一般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那么,領導干部離職的不確定性與自然資源資產統計核算的周期性相沖突。因此,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自然資源資產和負債定義的關鍵解決方案。
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資產流失將涉及資金的數量、質量和趨勢。內容復雜多樣,使得陜西省自然資源資產的信息收集、整理、核算、審計需要一定的周期,審計中間可能存在的自然資源資產情況隨著后者領導層的決定而變化,因此怎樣才能更好地協調領導換任時自然資源資產的相關責任也是關鍵點之一。
(四)自然資源統計數據系統尚不完善。自然資源范圍廣泛,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等生物資源以及空氣等環境資源。在自然資源平衡統計中,有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包含各學科的研究工作,涉及環境保護和國土等各部門的管轄。準備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統計數據系統仍然不完善,目前自然資源的數據覆蓋存在問題,增加了準備工作的難度。
(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資源的共同確認分為兩部分。一是建立自然資源和資產登記制度,對陜西省自然資源進行專項調查,統計全省自然資源位置、所有權、數量、質量等真實數據;二是系統總結陜西省自然資源產權登記信息,建立健全登記制度,實現陜西省自然資源產權登記信息公開化、社會化服務。在陜西省自然資源統一登記的過程中,應明確區分所有人與集體的區別,明確各級政府的所有制行使。它可以避免使用陜西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有效避免侵權。事情發生了。在明確使用權的前提下,要將自然資源的諸多權能進行最大限度的細化,以此來保證自然資源的規范流轉和運營。
(二)建立自然資源交易平臺。借鑒現階段碳排放交易平臺建設的相關經驗,建立囊括陜西省主要的自然資源資產的交易平臺,并將其逐漸發展到覆蓋所有自然資源種類。嚴格制定陜西省自然資源交易市場規范細則,加大對自然資源資產交易的監管力度,規范交易市場,吸引更多貿易機構的參與。在陜西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上,可分為初級交易市場和二級交易市場,二級交易市場應增加投資。并確保買賣體制的進步和優化。此外,交易平臺的建設需要對人才的各方面進行專業培訓。并逐步建立起人才培訓系統,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交易平臺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同時,還要利用好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網上交易平臺,提高平臺交易效率,保證陜西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準確與及時。
(三)開展領導干部離任審計。領導干部自然資源流失的審計依據是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一項新的環保業務。在自然資源平衡表的基礎上,加強了領導干部時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能力建設,找到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責任的有效評價方法和標準。現階段包括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相關標準。在審計過程中,創新審計指標和方法的有效途徑,制定相關干部的離職計劃,并按照自然資源管理的標準調整標準。通過對領導干部離任審計,能夠有效促進各級領導認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對責任不認真貫徹的給予嚴厲處分、絕不姑息。同時,對于地方部門主要干部的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可以建立“環境責任明細檔案”。就是要在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干部的檔案中額外設置一份環保考核、責任追蹤檔案。此檔案應該明確記錄領導在任期間所進行的重大項目和自然資源資產明細,并要進行跟蹤記錄其環境責任。
(四)健全自然資源統計體系。建立標準、完整的自然資源評價系統。評價系統通常包括反映自然污染、生態環境和自然資產的統計指標。以生態環境統計指標為例,討論了生態環境的衡量方法。其中,利益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客觀情況效益的影響作用轉化為環境作用,即所謂的生態狀況。生態環境的退化是指經濟發展或其他妨礙并造成自然環境的損失。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自然資源平衡表的研究,創設了自然資源核算與評價系統,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解決對策,如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交易平臺、開展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相關對策。從全文可以得知,各級領導干部有這個需要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必要的審計和終身投資來確定環境損失。這一政策是我國生態文明創建的重點和創新的重點。這一戰略必須能夠改進我國自然資源的近況,并且一定能夠產生出作用于我國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持續的變化。陜西省編制和推廣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它不僅可以為經濟建立預警機制,有利于陜西省政府綜合考慮地方債務穩健發展,還對我國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封志明,楊艷昭,閆慧敏,潘韜,江東,肖池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若干基本問題[J].資源科學,2017.39(9).
[2]王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應把握五個重點[J].審計月刊,2017(5).
[3]王醒無.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策略探析[J].現代審計與經濟,2016(4).
[4]郝亞平.陜西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法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
[5]景整風,李國安,王超,李延軍.延安市水資源存量及變動表試編工作中的思考[J].中國水利,2016(9).
[6]唐倩.淺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J].經貿實踐,2016(4).
[7]封志明,楊艷昭,陳玥.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進展及其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啟示[J].資源科學,2015.37(9).
[8]楊海龍,楊艷昭,封志明.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J].資源科學,2015.37(9).
[9]黃溶冰,趙謙.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審計的探討[J].審計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