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德育體系中生活與成長教育的實施要走近自然,開展德育;走進社區,開展德育;走入內心,開展德育;推行良好心態的工程建設;推行成長記錄教育模式;發揮課程作用輸送成長價值,實行德育生活化,增強德育的實效作用。本文從生活化教育理論和成長教育理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小學德育體系中生活與成長教育的實施要實現生活化教育與成長教育。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化;成長;理論;措施
德育是期待,德育是塑造心靈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小學德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事事是德育,處處有德育,時時皆德育,讓德育隨時存在于生活的細節中。本文從生活化教育理論和成長教育理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小學德育體系中生活與成長教育的實施要實現生活化教育與成長教育。
一、 小學德育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一) 生活化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論在小學教育上的影響依然廣泛存在.由于它貼近生活,在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生活化教育思想被廣泛借鑒。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應當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將生活化教育理論應用到小學德育體系之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德育需要踐行的基本原則方針。
(二) 成長教育理論
少年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兒童的基本素質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命運,黨委政府高度也高度重視青少年各項工作的開展。成長教育理論的提出就是要關注中國少年兒童的成長,從早期進行干預,保證少年兒童的成長能夠接受平等教育,形成民主教育。成長教育理論是由我國著名教育學者陶行知提出的強調“以人為本”“平等教育”;強調要“關注兒童的成長”。在這一理論的支持下,中國小學德育工作也必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德育過程中與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和對話,在學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成功的底子,這才是德育教育的真諦。通過以上對小學德育體系構建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要依靠“生活化教育”和“成長教育模式”來得以實現,下面就針對小學德育體系中生活與成長教育的實施措施進行了詳細介紹。
二、 小學德育體系中生活與成長教育的實施
(一) 推行生活化德育活動
1. 走近自然,開展德育
德育貼近生活就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自然,感受真實的德育內容。自然教育包括愛國愛家鄉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美育內容體系、勞動教育內容等。這些都可以在自然的環境之中開展德育活動。例如:春游活動的組織下讓學生感受祖國家鄉的美,在春游之前讓學生了解當地的自然氣候,所處的地理位置,對這種優秀的地理環境產生敬佩,感嘆身邊的美是得來不易的。然后,在春游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環境的美,回來后形成愛家鄉的作文,并適當升華到愛祖國的層面。又如:組織學生“觀光農家園”,讓學生感受到農村生活,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也通過小組活動來感受勞動的快樂,在真實的勞動中形成愛生活、尊敬別人勞動的良好行為與思想。總之,結合學校周邊的自然環境,結合校內外的一些實踐活動,開展德育工作,能夠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機遇。
2. 走進社區,開展德育
社區活動是生活化德育的基礎,讓學生走入社區形成關愛、關系、互助的良好道德品質至關重要。例如:教師組織學生深入社區與社區人員一起來關心殘疾人、空巢老人。在關懷老人的活動中,小學生獲得了贊賞,就能夠明白了關心幫助別人是充滿樂趣的,同時在關懷老人的時候也自然會體會到家里面的長輩也是應該得到尊敬的,形成了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整合。回到學校接著向學生灌輸“知行合一”的理論,表達對自然社會和諧的關愛。并傳遞傳統文化思想,傳遞文質統一的培養君子的過程,具體展開“好學”和“躬行”的相應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又如:組織“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年級內的留守兒童和其他關愛志愿者一起去參觀瀏覽當地的名勝古跡。學生們一邊欣賞美景和城市新貌,一邊娛樂互動,背古詩、唱歌舞蹈,幫扶留守兒童彌補感情缺失,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人文素質。這樣的活動下,學生能夠積極感知到同學之間互相關注,友愛相處的樂趣。同時在課堂上滲透孔子對于“君子”的相關觀點,感受“朋友”的相處之道。
3. 走入內心,開展德育
外部刺激內化的關鍵是刺激的發出者要揭示主體認知結構內部觀念之間的矛盾,并使其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發展成為優勢等級觀念。這一原理的實質正如費期汀格所說,改變人們觀念的方法只是現象,實質上是共化了人們已有的認同點。內化理論應用于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品德的形成,認識只是一個基礎,更多的東西靠自我感悟的基礎上內化,信念的東西不同于其他,自己選擇的自己才會尊重。走入學生的內心開展德育是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教師要利用一切手段與學生進行互動,爭取能夠走入學生的內心,具體的方式方法包括:第一,網絡溝通。通過網絡來了解學生,具體的了解方式可以包括QQ空間、個性宣言等內容,也可以直接進行對話,因為網絡環境下的師生對話更為容易。第二,問卷調查。同時德育問卷來了解學生的道德信仰問題,對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設計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第三,側面了解。通過其他同學的評價來了解學生,形成德育基礎調查數據,保證能夠對以后的德育活動設計打下基礎。這些基本都需要班主任的輔助來完成,德育管理工作人員要做好輔助。總之,德育內化是德育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主體因素發揮作用的最突出表現。德育在內化上下功夫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突顯德育教育的主體性。
(二) 推行成長德育活動
1. 良好心態的工程建設
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是天真和幼稚的,德育管理工作人員必須要重視良好的少年兒童心態工程建設,只要學生有積極的態度,他們就能處理生活和學習中的所有問題。為了實現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教育。首先,要教給學生善于控制自己,避免極端行為,實現適度不滿足心態的有效調整;其次,教師要思想開放,班主任應充分利用班會的機會,創造良好的學習態度,不要對學生嚴厲地諷刺批評。例如,在課堂上討論“如何控制極端行為”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討論主題從自身經驗談極端行為的危害。同時,認識到少年的過度行為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應該選擇更為成熟的處理方法。另外,德育工作人員要通過班主任來為小學生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心理檔案,糾正心理問題的效果也應隨時記錄。有了這些明確的記錄,德育針對性指導活動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也是成長教育的最好措施。
2. 推行成長記錄教育模式
傳統德育評價過分強調學生表現,并以個人評分、班級評分的形式來完成德育評估,重結果、輕過程,忽視教育的人本性,導致日常德育活動本應生動、活潑、開放的原則,讓德育評估變得十分的僵硬,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甚至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傷害。成長記錄教育模式與傳統德育評價相比,所提倡的評價功能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情況,效果更為理想。成長記錄的教育模式源自國外引進的優勢化評價方式“成長記錄袋”,同時也對這種模式進行了中國式的改良和發展創新。成長記錄的具體內容包括:(1)學習狀況表現。記錄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度與合作學習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表現。(2)學生的道德記錄。學生在校內的道德品質素質情況進行記錄。(3)開展家庭記錄模式。將學生的成長記錄延續到家庭之中,保證學生在家庭內的情況也能夠得到及時反饋。通過形式多樣的家校活動,組建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家委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活動,利用問卷及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了解家長對班級及全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成長記錄的結果要合理運用:(1)將成長記錄的內容由教師進行保管,每個月進行總結,班會上表揚有突出德育表現的同學,形成榜樣的影響力量。對于存在品德、行為習慣問題的學生也不要針對性地批評,而是要總結成共性問題,在班隊會上進行針對性地引導與教育。例如:成長記錄發現同學之間存在攀比的行為,這時候就要開設班隊會“自信”提醒教導小學生攀比是不自信的表現,真正自信的君子行為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適度地幫助身邊的人,這樣自然會贏得尊敬,任何金錢方面的攀比都是不受尊敬,反而會獲得鄙視的。(2)成長記錄要每個學期進行總結,對具體采取的德育方式方法是否有效進行全面的總結,最后形成相應的課題內容與論文研究內容,鞏固德育能力,為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德育素質提供幫助。
3. 發揮課程作用輸送成長價值
小學階段的學科教育對于成長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德育活動要發揮課程作用,為小學生輸送成長價值。例如:數學學科能夠提供具體的數據,讓學生更為理性地認識世界,諸如:數學課堂上總結國家經濟生產的相關數據,讓學生明白了中國的進步與發展,產生愛國自豪感;統計河流的流域情況,對環境保護問題有清醒的認識等。又如:小學英語教材選編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具體的對話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明白任何交流都要有文明禮儀,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交流,實現自己的行為目標,而任何野蠻的行為都是行不通的。還有,體育、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也能夠讓學生的創作之中體驗生活美,傳遞正面情感。體育運動帶來良好的心理感受,糾正學生的萎靡情緒;音樂能夠帶來美的感受,一些正能量的歌詞、曲調內容為小學生帶來了積極的情緒;美術能夠表達出孩子們內心的情緒,是教師觀察學生行為,理解學生心理的主要渠道。
綜上所述,小學德育體系中生活與成長教育的實施要走近自然,開展德育;走進社區,開展德育;走入內心,開展德育;推行良好心態的工程建設;推行成長記錄教育模式;發揮課程作用輸送成長價值,實行德育生活化,增強德育的實效作用。
參考文獻:
[1]杜時忠.生活德育論的貢獻與局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3).
[2]張贛新.實行德育生活化增強德育實效性[N].理論導報,2011(8)
作者簡介:馬麗霞,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九龍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