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霞 史偉光 徐微 丁麗婭 郭華
摘要:《工程電磁學》是通信工程等電子類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電子領域相關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總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改革。
關鍵詞:工程電磁學;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一、 引言
在現代生活中,電磁場與電磁波相關知識的應用無處不在。《工程電磁學》是通信工程等電子類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電子領域相關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是其他電子類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學習好該課程對學生掌握后續專業知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工程電磁學》在通信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工程電磁學》課程內容多、課時量有限、課容量大,如何提高學生課上和課下的學習質量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僅需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還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進,由“單一理論講授”變為“多種方法綜合”,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新穎的現代教學模式相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
二、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與其他專業基礎課相比,《工程電磁學》具有數學公式多和概念抽象的特征,這導致提高教學質量難度增大。首先,《工程電磁學》綜合性強,要求學生基礎扎實過硬。該課程不僅僅介紹了一些概念定理,而是綜合了《矢量分析》《電路》《大學物理》等諸多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較高。其次,本課程理論性強,概念高度抽象,現階段授課時主要依賴現有的數學工具來解釋某些物理現象,大量的公式推演運算和抽象的語言描繪使學生感到枯燥厭倦,課堂顯得單調乏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甚至導致部分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再次,本課程重難點多,相關知識點的連貫性較強,一旦出現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將會影響后續內容的學習,久而久之影響了學生對整個課程的學習掌握。我院《工程電磁學》課程的教學班由4個自然班組成,人數多時可達100名以上,由于學生水平基礎不同,在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和自覺性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因材施教十分困難,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課堂氣氛沉悶,難免造成教與學的乏味。除此之外,由于課時數量的限制,本課程除了安排2~3次習題課外,其他時間都用于講課,基本上處于“滿堂灌”的狀態,使電磁場抽象的物理概念難于理解。
三、 課程教學探討和改革
針對《工程電磁學》理論性強、內容枯燥、課時量有限的特點,本文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對本課程進行改革。
1. 在教學內容方面,摒棄“照本宣科”,注重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首先,本課程是以學習《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課程為基礎,為后續專業課程(如《微波技術》《光纖通信》等)提供理論依據而開設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要與已學知識做好聯系和區分,同時為后續課程做好理論鋪墊,鞏固并擴展學生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整體把握。
其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抽象概念,并能用書本中的知識解釋實際中的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2. 在教學方法上,摒棄“單一理論講授”,提倡“多種方法綜合”的教學方法,增加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多媒體課件與黑板板書相結合。“工程電磁學”課程是一門數學推導和公式較多的課程。黑板板書的方法能將理論推導部分介紹清楚,但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整體把握;而采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形式教學能將抽象的理論直觀地表現出來,彌補實踐環節的不足,但是不利于學生對公式概念細節的理解記憶。因此,需要多媒體課件與黑板板書合理結合,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整體把握。
其次,利用Matlab等可視化軟件增強學生的空間感和形象思維能力。工程電磁學中介紹的電場磁場、電磁輻射等概念都具有復雜的空間分布,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見的。授課時若僅用語言描述或者板書展示,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掌握,與無法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借助Matlab等軟件強大的工程計算能力和圖形處理能力,能將理論公式或實驗數據在空間的分布和規律直觀地描繪出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和分析問題。
再次,開展學生講課活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搜集、分析資料和課堂分享的方式參與課堂教學。該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電磁場和電磁波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也便于緩解理論課堂教學的乏味,提升課堂教與學的效果。
四、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工程電磁學》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新穎的現代教學模式相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協作交流,培養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瑋,路興強,李月華.“工程電磁場”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3):60-61.
[2]朱彥軍,鄭秀萍.“工程電磁場”教學研究[J].科技視界,2014(34):86.
[3]李智華,陸培祥.電磁學理論教學與實驗如何有效結合的思考[J].物理與工程,2017,27(1):73-76.
作者簡介:
閆淑霞,講師,天津市,天津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史偉光,講師,天津市,天津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徐微,副教授,天津市,天津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丁麗婭,講師,天津市,天津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郭華,講師,天津市,天津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