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始的一環就是導入,教師成功地設計導入、運用導入,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氛圍,提高學習英語的熱情,有效實現從已掌握知識向新學知識的自然過渡,能很好地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效果。本文根據教育部新頒發的英語新課程標準,探討了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教學的策略問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教學;策略
有人曾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始的一環就是導入,教師成功地設計導入、運用導入,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氛圍,提高學習英語的熱情,有效實現從已掌握知識向新學知識的自然過渡,能很好地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效果。而怎樣設計導入環節,使英語的課堂教學更有效率,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設計導入,構建合適的語言學習情景,促進與學生的互動,談幾點看法。
一、 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教學設計的原則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策略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強調構建充滿生命的課堂教學體系[1]。《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師生、在生生互動中學習英語,強調通過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英語,強調在英語學習中要給予學生有力的刺激,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才能將英語課堂教學變得具有生命活力,才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才能將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被動轉化為主動,才能使學生將學到的英語知識逐步地由輸入轉為輸出。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備課,來設置語言情景,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即將要接觸的知識點,總之,教師在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教學中應堅持如下原則:
1. 導入設計的目的性。初中英語導入教學要做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學什么內容、要掌握什么知識點;這個“矢”就是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其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其學習基礎,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特征來設計導入。
2. 導入要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導入設計講求知識前后的連貫性,教師要善于利用先前已經學過的知識來拓展新的知識,使學生能做到溫故而知新,為進行后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因為各門學科的知識往往都是連貫的,系統的,教師在英語課堂實施導入的過程中,要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在導入新的語言和技能前先復習舊的知識,以舊知識啟發新知識,做到前后知識的自然過渡,這樣,學生才能實現學生學輕松愉快的學習,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更加系統連貫。
3. 導入設計要新穎,要具有啟發性。導入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能引起學生關注,導入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應當具備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當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內容,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動口說英語的積極性,還可以提出問題,制造懸念,引導學生去猜測,去預估,去聯想,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去。
4. 導入要簡潔,要具有概括性。導入環節所占課堂教學的時間不能太長,一般以5分鐘左右為宜,導入環節要能對舊知識適當進行概況總結,在此基礎上迅速轉入對新知識的教學,時間過長,會使整個課堂的教學顯得頭重腳輕,會耽誤課堂教學中新的內容的傳授,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極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
二、 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教學設計的策略
1. 可以設置恰當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在課堂導入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與教材相關的背景資料,也可以借助影視片和教材里的插圖,設置相應的英語環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提問,讓學生主動參與回答,多進行師生、生生的互動,在互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并嘗試引出本節課將要接觸的新知識,包括將要學習的句型、語法等,從而建構起語言文字材料的意義。
八年級第二學期Unit 1 Success stories 的教學適逢學生寒假結束返校后,教師可以先和學生談談當年的春節晚會,選擇晚會上的相關節目來設計導入,讓學生欣賞郎郎當時的鋼琴表演,然后詢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Langlang? Do you like his performance? 些生活化的提問會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有效促進個體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更新,為接下來的Reading教學搭起框架。
2.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為英語語言知識學習建立概念框架。
教師可以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當前的生活經驗,在導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研究,抓住運用知識相互交流的機會,復習新知識,增進學生間的了解和深化各自對現有語言文字材料的認識。
如在教八年級第二學期Unit 2 Cartoon and comics,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cartoon and comics”,在進入reading 的教學中,可以先由學生介紹自己所喜歡且熟知的卡通片和戲劇,然后播放動畫片;Tom and Jerry,Pleasant goats and wolves,然后互相進行分享對動畫片的看法,這樣的導入有利于Reading A的進一步展開,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課本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的交互過程。
3. 以“問題”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民主和諧氣氛
成功的導入應多以“問題”為載體,使學生處于主動參與的狀態,應呈開放性姿態,引導學生做出真實的反映。
拿九年級第一學期Unit 4 What should I do?為例,預先讓幾個學生在課前根據教材Reading A中的三個素材改編成三個小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其他同學觀看后給出幫助的建議。一般認為,同一班級的學生具有相仿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思想情感,學生間合作學習易于相互傳遞和接收信息,易于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特別當老師問出What did Kathy and her friends do after the accidents? Were there a lot of people around when the tough boys bullied the young boy?學生個個都興趣盎然地啃起課文的內容了,輕松有趣完成課文的學習。問題設計的趣味性和時效性,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地思考,從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時,決不可忽視問題的真實性、時效性,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都要使學生覺得有話可說,甚至有一種不說不快的感覺。相信這樣的課堂導入定能營造出民主、和諧、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意識,使絕大多數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
4. 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促進全班學生的整體進步。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英語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定量的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得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初中英語課堂導入設計中,教師要有準備的設問,因人設問。課堂提問要全面衡量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給每個學生以均等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教師即備教材又備學生,根據一個班學生接受能力程度不同,設計不同的問題。用不同問題去問水平不同程度的學生,這樣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以達到預期目的。簡單的問題,如只需“Yes”“No”回答的問題去問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使他們有開口的機會,使他們感到老師沒有忽略他們,使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而需要理解復述等難度較大的問題則問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這樣因人而設問題,可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兼顧,由此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黃瑋,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新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