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其中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價值觀。歷史學科是家國情懷教育的主戰場,因此每位歷史教師必須肩負著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重任。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實施家國情懷教育,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策略
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要求“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就是要以國家為依托,培養學生對國家的崇敬,對家庭的愛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使學生認識到國的榮辱直接關系著家的興衰,樹立學生對家庭和國家高度的責任感與自豪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歷史學科由于自身學科特點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歷史教師必須重視家國情懷教育。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探討實施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
一、 充分挖掘教學資源,以理服人
教師教育學生都要擺事實,講道理,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也需要事實依據。在家國情懷教育方面,歷史學科最大的優勢就是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史料真實,內容客觀,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出很多素材,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史實依據。
初中歷史教材中涵蓋了大量的人物事跡,比如無意封侯,立志蕩平倭寇的戚繼光;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抬棺死戰,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的李大釗;全民族抗戰中壯烈殉國的張自忠,血灑疆場的左權。初中歷史教材中還涉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外交往和科技成就等史實,如四大發明和絲綢之路等。教師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勇于開拓的民族精神。歷史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事實明確,道理深刻,使家國情懷教育有理有據,做到以理服人,從而讓學生自發地牢記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二、 靈活運用多種教法,以境動人
當下的家國情懷教育方式滯后,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樣的家國情懷教育是單向的灌輸,脫離了學情,陷入空洞的說教,使課堂缺乏生動性,枯燥無味。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家國情懷教育的生動性,教師應該結合學情針對不同類型的素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在講授《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調查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有切身體會的專題如家鄉城市建設的發展,道路交通的變遷和家庭收入的變化等,通過走訪相關單位或個人,發放調查問卷,搜集網絡信息等形式考察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環境的巨變,在課上匯報調查結果。這樣的教學方式與教師簡單的講述和放幾張圖片相比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關心社會發展的意識。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時,播放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片段,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通過北洋艦隊與日軍的激戰,鄧世昌等200名戰士的壯烈犧牲,激發學生對日軍侵略行徑的憤慨和愛國熱情。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歷史情境,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在情境中直面歷史,獲得直觀感受,使家國情懷教育有情、有境,做到以境動人。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可以,可以把家國情懷教育從課堂延伸至課外,打破了歷史教學的時空限制,避免了空洞說教,增強了家國情懷教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三、 注重提升教師素養,以情感人
歷史學科是家國情懷教育的主戰場,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始終離不開教師的講述。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歷史教師要使家國情懷教育事半功倍,應當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
在講授《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用這樣一段話作為課堂結語:新文化話運動是由一群激情飛揚的人物用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譜寫的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段歲月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給中國帶來了希望。胡適曾寫過一首詩,名為《希望》,他希望把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移植到祖國,振興中華。胡適的中國夢在今天已經實現,但振興中國的任務卻依然沒有結束,希望我們也能振興中國,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教師在講述這段話時播放背景音樂《蘭花草》,優美的音樂配上深情的講述使這堂課情感得到升華,使學生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振興中華的使命感。教師加強自己的語言素養,運用語言的魅力,可以使家國情懷教育富有感染力,做到以情感人,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觸動學生的心靈,這比長篇大論更有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深入,歷史知識也在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斷地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專業素養。初中歷史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增加了《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課增加了中共十六大至十九大的內容。要講好這兩課,歷史教師必須閱讀相關書籍,深入學習相關指導思想提出的背景,了解黨中央規劃的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一個教師只有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具備比教材還要廣博的知識,才能使學生首先在情感上接受教師,進而以接受的心態對待學習,這樣教師在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才會被學生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規范方面的首要要求是“愛國”,這與家國情懷的內在是一致的,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然而在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家國情懷教育,沒有充分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教師應自覺承擔家國情懷教育的重任,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以史為鑒,承擔建設家國的重任。
作者簡介:馮萍,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