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一個復雜的局面,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關于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有三點值得關注:第一,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現在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和數量問題,197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3645億元,2017年是827100億元,中國經濟總量四十年增加200多倍。相比前年,中國經濟去年一年的增量相當于澳大利亞全年的總量。所以,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四十年前提出的要滿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質需要和落后生產力的矛盾,轉變為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這就需要積極的轉型升級。
第二,如果看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就會發現,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諸多要素已不可持續。一直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很重要的是依靠大量的資本、資源、勞動力投入,這三大投入支撐了中國經濟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但現在都不可持續。比如說,大量的資本投入,一方面拉動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的副作用。根本原因就是長時間依賴大量資本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追求速度造成的。要追求速度刺激經濟,最慣用的辦法就是釋放貨幣。而廣義的貨幣數量,2001年是15萬億元,去年年底達到167萬億元,現在來看在金融領域里杠桿率過高。因此,當前,應把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放在第一位,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著力點,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靠釋放貨幣、刺激經濟去追求速度。
再比如,大量的物資資源投入會帶來高能耗高物耗,接著就是高污染,環境遭到破壞,不能再繼續犧牲環境去追求增長速度的老路了。
此外,中國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更多的是靠大量的勞動力,現在我們的人口紅利消失了,去年我們的勞動年齡人口比前年減少378萬。一方面人口紅利消失,另一方面老齡化迅速推進。同時,土地、環保、能源等成本都在上漲。
因此,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轉型升級,因為,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資源投入、勞動力投入來支撐經濟高速增長都已不可持續,經濟增長必須由高速度轉到高質量。
我給高質量增長下了這么幾個定義:
第一,高質量增長應當是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過去高速度增長的驅動力是大量資本、大量資源、大量勞動力投入,但高質量增長不是靠大量要素投入,而是依靠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講了三個“第一”: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再往前看,早在十八大時習近平總書記就講過“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時,缺少核心技術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創新成為第一驅動力,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值得提出的是,創新具有顛覆性。舉個例子,數碼相機是一個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成果,但是當你用手機照相的時候,想沒想到這個創新給膠卷行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美國柯達公司十年前在美國一股40美元,當時全世界膠卷的75%都是柯達一家的,但在四年前卻申請了破產保護。
第二,高質量增長應當是綠色增長。過去,我們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多副作用,如污水、霧霾等,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所以高質量增長應是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增長。
第三,高質量增長應當是在一個更加開放的格局下的增長。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開放思想。這兩年,從杭州G20峰會到廈門金磚會議,再到今年的博鰲會及上合峰會,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最多就是“開放”。中國要高高舉起開放的旗幟,推動經濟全球化,只有在一個更加開放的格局下,我們的高質量增長才能得以實現。
第四,高質量增長應當是以民生改善和老百姓的獲得感為根本標志的增長。過去,我們在做統計工作時,經常被人問:你們統計的數據準不準?或者說:你們說國家經濟發展這么好,我怎么沒感覺?其實,之所以有這樣的質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過去在追求高速度增長的時候,沒有把人民群眾的民生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所以,經濟增長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最重要的標志考核指標就是民生改善和老百姓的獲得感。
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度到高質量轉變,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它的實質,抓住實質,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復雜局面,都能夠看清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主體的狀況是什么,規律性的東西是什么,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就,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自身也能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