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飚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這充分彰顯了我們的決心信心,也為做好精準扶貧明確了戰略方向。
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議指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和文化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重點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中央財政新增扶貧投入及有關轉移支付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樹立經濟發展的標桿,我們在沿海地區選取了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地區,作為發展經濟的“領頭軍”,給予政策的傾斜與照顧,想讓這一部分地區率先富裕了起來,然后帶動中東部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雖然近些年我國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但是各個區域之間的發展水平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東部最發達地區的人均GDP與西部最貧困的地區之間的差距在2015年已擴大到8萬元以上,且這種差距還將會繼續擴大。如果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衡量,則2015年東部最發達地區已超過西部最貧困地區29000元以上,是西部最貧困地區的2倍之多。
國際上通常以基尼系數刻畫居民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并將0.4視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在0.2-0.3時,收入相對平均;在0.3-0.4時,收入相對合理;在0.4-0.5時,收入差距偏大;而超過0.5時,表明收入分配嚴重不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基尼系數保持在0.3左右,此后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到2008年達到0.49,然后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截至2015年,我國基尼系數下降至0.46左右,但依然處于較高的位置,同時也高于發達國家0.24-0.36的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資料: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4335萬人,比上年減少1240萬人。我國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基礎設施狀況明顯改善。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中國貧困人口還很多,而且這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某些的特定區域。國務院扶貧辦表示,在14.8萬個貧困村當中,絕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33%;在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和地方病高發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以及42個沿邊境的扶貧重點縣,這個數字超過40%。在貧困人口總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地區需要移民的農戶比例明顯提高。此外,革命老區發展相對滯后,全國237個革命老區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7%。我們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受到地理、歷史等因素影響,各地區的發展差異很大,因此形成貧困的特點也各不相同,所以打好脫貧攻堅戰必須要抓“精準”二字。只有做好精準,才能為如期脫貧、為杜絕返貧提供保障。只有做好精準,才能實現各貧困地區的協同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奠基。
精準扶貧思想是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社情、民情提出的戰略思想。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不僅使人們看到了中國脫貧致富的希望,也使扶貧工作找到了精準目標,是扶貧工作的重大進步。
首先,我們必須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當地形勢的發展政策,制定的政策要符合當地經濟、文化、民俗、教育的扶貧工作方針,展開形式多樣、方式獨特的扶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精準扶貧工作邁向新臺階,才能盡快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是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必須做到準確識別,目標清晰,目的明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 “真扶貧、扶真貧”,把握貧困動態變化,講求針對性,使得投入的資金和政策能真正讓貧困戶受益。只有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才能真正摸清貧困底數,找準致貧原因,為定點“支持”打下基礎,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必須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規模、分布以及居住條件、教育背景、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因素等情況,建立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扶貧資金精準投向貧困對象,使“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扶持和幫助。
其次,推進精準扶貧,關鍵是扶貧措施要精準。推進精準扶貧,要瞄準目標人群,找準致貧的根本原因,根據貧困的類型和原因、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條件,科學制定扶貧政策,提高扶貧措施的精準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精準實施精脫貧政策。
最后,精準扶貧要著重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完善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體系,落實好結對幫扶責任制,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輟學。優化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布局,統籌發展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全面改善辦學條件。統一教育資源,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適當集中辦學,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在經濟方面,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加強對特困戶的點對點、面對面、戶對戶、村對村的幫扶,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及人文環境,加強招商引資、發展第三產業、實施貧困人口走出去的戰略,不僅解決了農村的再就業問題,同時也改善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況,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避免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造成農村勞動力不足,更使他們增強獲得感、得到真實惠。在社會保障方面,一定要切實保障貧困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切實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使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有制度性的保障。擴大農村低保范圍,適當提高低保標準,逐步實現低保線與貧困線的合一,縮小差距。
做好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是增強人民民族自豪感、凝聚力的重要展戰略思想,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只有做好精準扶貧,才能消滅貧困,減少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