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敏 張昕怡
摘要:目的:研究新醫改形勢下公立醫院面臨的財務風險,提出應對風險的策略與措施。方法:通過訪談、資料查看、調研分析,提取觀點。結果:隨著公立醫院體制的改革逐步深入,公立醫院應對業務類型變得復雜,管理要求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財務管理變得復雜且更顯重要,潛在的風險隨之加大。結論:抓緊機遇,規范財務管理,制定應對策略,規避風險或把風險降到最低是當前公立醫院改革形勢下要解決的重要難題。
關鍵詞: 公立醫院 財務風險 應對策略
(一)政策風險意識淡薄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出臺《加強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明確規定:不準將醫療衛生人員個人收入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掛鉤;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健全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圍繞辦院方向、社會效益、醫療服務、經濟效益、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突出崗位、職責履行、工作量、服務質量、行為規范、醫療質量安全、醫療費用控制、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等指標。但是具體到醫院的執行,管理模式依然固化,相關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陳舊,無政策風險意識,仍存在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學檢查收入掛鉤、績效考核指標設置不合規等現象。
(二)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實不到位
目前,國有很多醫院的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靠習慣與慣例,就是有制度內容也不具可操作性;有的醫院財務管理制度很全,編制成冊,但是有的制度像是抄襲,比如:有的制度規定:此制度適應于各人大、政協及黨政機關等可笑的字眼;有的制度很健全,也很完整,但流于形式,存在制度落實不到位的現象。醫院也無監督制度落實的機構,這些均造成財務風險行為發生。
(三)財務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醫院主要以“醫”為主,醫院的管理也自然以“醫療管理”為主,這在國內醫院是共性問題,國內排名靠前的醫院,有的主要體現醫療技術、學科建設及科研水平,但在財務管理上也很偏弱。除了與不受領導重視有關外,還與財務人員素質偏低有關,比如:有的大醫院目前無高級會計師,中級職稱的都不多,想培養提拔都存在困難;有的財務負責人不懂財務等原因均造成財務管理質量不高,對財務管理出現的問題,感到束手無策,造成財務風險越積越多。
(四)財務監管缺失,內審作用微弱
目前,醫院財務的監管主要靠內部各崗位的相互牽制或外部審計,醫院內部審計的工作以基建及維修工程項目為主,據了解定期全面開展財務審計的不是很多。一方面醫院審計在醫院不被受重視,造成好多工作是被動型的,另一方面因專業人才少,此外還有審計負責人是從財務輪崗過去等情況,造成財務管理的日常監管缺失,財務風險加大。
(五)未按規定設立總會計師
國內醫院真正設立總會計師的不多,2015年底,從國家衛生計生委預算管理醫院執行的情況來看,44家預算醫院中真正設立總會計師的為數不多,有的雖設了總會計師,但仍設了分管財務的副院長,由總會協助分管財務工作,總會計師在醫院無任何話語權。現在大部分醫院的財務仍由院長或副院長分管,這些院長或副院長大部分是學醫學的,不懂財務管理更看不懂財務報表,這給財務人員工作造成很大的壓力,更給財務管理帶來更大的風險。
(六)財務內控機制不健全
目前,有的醫院無財務內控組織機構,財務內控制度不完善,內控評價體系不健全,無完整的內控系統,醫院的財務內控全部靠人的自律及外部監管來完成,造成財務風險行為發生。
(七)醫院信息化建設不統一、存在孤島現象
目前,部分醫院的管理通過信息化管理實現,但是大部分都各自獨立,互不相通,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各種數據各自為政、隨意性強,包括:財務、資產、人事、HIS等數據不統一、信息不共享,造成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欠缺;人為因素大,分塊管理,給財務管理造成很大的風險。
(一)認真學習并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強化政策風險防控意識
醫院要在做好醫療管理的同時,注重加強政治、業務學習,落實《加強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及《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要求,積極推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改革工作,醫院的績效考核指標設置要符合國家政策要求,一方面醫務人員個人收入不能與醫學檢查、檢驗等收入掛鉤,同時還要與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工作質量、技術難度、風險程度、成本控制、患者滿意度及科研、教學等考核指標掛鉤,以全方位地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從而也規避了政策風險發生。
(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實
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是加強醫院財務管理、提高醫院財務管理水平的工具,財務管理制度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塊式的,但是一定要結合醫院實際,并要具備可操作性,否則很難落實,醫院內部內審部門要對制度的落實進行評估,起到促進作用。
(三)加強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學習,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的高低影響到醫院財務風險的管控,專業素養越高,風險越低,否則越高。因此,醫院要重視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及職業道德的培訓,比如:鼓勵財務人員的職稱晉升,定期組織財務人員繼教培訓、鼓勵參加各種領軍人才選拔培訓,通過全方位的培訓學習,增強財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養;另外對財務人員崗位定期輪崗制,合理設置崗位,做到不相容崗相互分離的機制,進而降低財務風險行為發生。
(四)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
內部審計部門作為單位經濟業務內部監督的具體牽頭部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預算績效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等工作,并對單位領導班子直接負責,采用風險導向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對內部控制相關的財務信息和管理信息進行實質性測試與分析,對審計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整改意見。因此,醫院內部審計部門要積極主動開展日常財務審計工作,醫院領導也要重視內部審計,要讓內部審計有獨立性,給予合理配備審計人員,以滿足業務開展。對財務審計所發現的問題要出具書面審計報告,以便于財務人員加強整改,以促進財務管理水平提高,降低財務風險。
(五)按規定設置總會計師
根據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快推進三級公立醫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的意見》國衛財務發【2017】31號文件規定:三級公立醫院必須設置總會計師崗位,總會計師進入醫院領導班子,凡設立總會計師的醫院不得設置與其職權重疊的副職。總會計師協助院長管理醫院經濟和運營工作,參與醫院重大問題的決策。文件要求2017年底,所有縣級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三級公立醫院必須設置總會計師崗位;2018年底,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全面落實總會計師制度。總會計師的落實一是有利于加強財務管理,維護財經紀律,二是有利于醫院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做到“專業人管專業的事”,以減少不懂財務的領導分管財務造成的財務風險。
(六)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建設
從中央紀委巡視結果可以看出,一些央企風險意識淡薄,未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系統,導致在企業運轉過程中忽視風險控制,造成巨大隱患甚至損失。因此,醫院應建立內部控制體系,成立醫院內部控制領導、內部控制實施及內部控制監督與評價機構,還要定期組織開展內控實施工作,以促進職工增強內控意識,防范財務風險,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七)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工具控制風險行為
在目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醫療衛生事業也同步進入“互聯網+”時代,在目前業務復雜的時代,靠人的自律及職業道德管理,已無法做到管理目的。醫院要保持持續穩定發展,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必須加強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優化業務流程,使各管理系統之間相互街,包括“人流、財流及物流”的優化與整合,實現醫院財務數據方便、快捷、高效的接收與輸出,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引入現代化信息管理工具“財務業務一體化”-醫院資源管理系統來滿足當前發展需要,進而達到防范財務風險的目的。
[1]田祥宇,王鵬,唐大鵬.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會計研究,2013(9):29-35.
[2]程平,梁曉儀.基于云會計的集團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J].會計之友,2016(8):130-135.
[3]武敏.醫院資源管理系統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經濟,2014(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