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鐵釘
摘 要 從投票理論角度構建了一個策略甄別機制,對個體偏好分化影響延遲退休的作用機制作了深入探討。研究表明,延遲退休作為緩解養老金虧空的應急性策略,參保者對其態度同實際年齡與法定退休年齡的距離有關。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離休者會支持,離法定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者會反對,而離法定退休年齡很遠的新增參保者,則受人力資本影響,大體是高勞動技能者支持,低勞動技能者反對。離休者和在崗者出現分化,是因為養老負擔和養老金收益存在個體差異。而在崗者內部出現分化,則是因為對延遲退休的負面感知以及同工齡相關的工資增長率、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存在個體差異。分析表明,延遲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來自離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參保者和人力資本較少的低勞動技能者。政府在說服這部分參保者的同時,還應重視對低勞動技能者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夯實支撐延遲退休的人口素養。
[關鍵詞]養老保險;養老金虧空;延遲退休;個體偏好
[中圖分類號] F840.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8-0029-08
一、引 言
2016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了1.5億(占到總人口的10.8%),并以每年數百萬的速度快速增長。①與此同時,養老金虧空與日俱增,2014年就超過了3.5萬億②。面對如此窘迫的財政困局,中國現有法定退休年齡卻定得太低,男性為60歲,女性為50歲,③同歐美65~67歲的退休年齡相比,顯然屬于低齡退休行為。曾益等(2013)[1]的研究表明,延遲退休能減輕養老金虧空壓力,參保者每晚退休一年可減少養老金缺口200億④。然而,超9成的受訪民眾卻持反對立場,⑤延遲退休的阻力不容小覷。
人社部的調查顯示,面對延遲退休,不同階層的心態各有不同。⑥處于社會底層、占人口多數的體力勞動者以及經過職業培訓掌握專業技能的應用性人才大都會反對。而工作欲望強且事業高峰期滯后的基礎理論研究者以及掌握大量公共資源的公職人員則傾向于支持。⑦
參保者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個體偏好,是因為繳費義務和養老權益存在較大的差異(Forteza,2002;Casamatta et al.,2005)[2-3]。如果在延遲退休沒有增加繳費負擔的前提下,讓退休后的養老金變得更有保障,那么參保者便會支持,反之就會抵制。所以,只有從繳費負擔和養老金收益的相對變動出發,制定符合大多數參保者利益訴求的改革方案(Browning,1975;Marquardt et al.,1997)[4-5],才能提高延遲退休的可行性。
延遲退休對繳費負擔和養老金收益的影響具有年齡結構層次性(Lacomba et al.,2007)[6],給離法定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者帶來的是凈損失,給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離休者帶來的是凈收益,而對離法定退休年齡很遠的新增勞動力的影響則存在個體差異,大體是:人力資本較多的高技能者獲益,人力資本較少的低技能者受損。可見,延遲退休方案定然會得到已經離休者的支持和即將離休者的反對,當然也會得到新增勞動力中高技能者的支持和低技能者的反對。
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機制中,只有獲得占人口多數的低技能者和即將離休者的支持,延遲退休才能順利推行。要想得到他們的支持,就得改變這部分參保者在繳費負擔和養老金收益上的不利境況(彭浩然等,2012)[7]。而這又和人力資本的多寡息息相關,重視對低勞動技能者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讓其擁有更高的勞動生產效率和物質回報率,有利于延遲退休改革的順利推進。
本文構建了一個甄別最優延遲退休策略的篩選機制,用于分析延遲退休的個體偏好和改革阻力。本研究將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論證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分析延遲退休偏好的個體差異及其成因,三是分析延遲退休的阻力和應對策略。
本文后續結構安排為,第二部分為文獻回顧,第三部分為養老金虧空、個體行為與決策環境,第四部分為個體偏好的作用機制和最優策略選擇,第五部分為個體偏好的表達與因素分解,第六部分為改革阻力與策略分析,第七部分為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際標準認為,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7%,就意味著進入了老齡化社會。⑧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10年,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了13%,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了8%,⑨這表明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與此同時,養老金虧空額從2007年的1.09萬億快速增至2014年的3.5萬億,⑩ 7年間翻了三番多。雖然政府從1997年起,就一直在探索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特別是2005年之后的統賬結合制實踐,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養老財政的可持續性問題,但受個人賬戶空轉和轉軌負擔的影響,養老金虧空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彭浩然等,2012)。
近年來,主張通過調整退休年齡來應對養老金支付危機的學者越來越多,他們分別從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方案選擇上作了相關研究。
劉欣等(2011)[8]認為,中國正處于從改革前的均等化社會向階層分化社會的轉型期,危及勞工退休保障的養老金虧空極易給矛盾多發期的中國帶來新的沖擊。養老金虧空的產生是隱性債務顯性化、人口老齡化、退休年齡偏低以及提前退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程永宏,2005;徐曉華,2012)[9-10]。為從根源上解決養老財政不平穩的問題,盡早調整低齡退休政策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何時做、怎么做的問題(劉萬,2013)[11]。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延遲退休可在個人最優決策和社會效用最大化之間找到切合點,政府應當放松固定退休制,改為彈性退休制(曾燕等,2013)[12]。與此同時,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基于退休年齡的養老金支付調整機制,為改革的有效性提供制度保證(王亞柯等,2013)[13]。
退休年齡的設置作為平衡養老金收支的重要參數,定得太低容易引發養老金支付危機。如果無法繼續提高在崗參保者的稅負來應對人口老齡化,那就只能延遲參保者的退休年齡了(林寶,2010)[14]。相關研究表明,延遲退休在短期和長期都能減少養老金虧空(王宇熹等,2010)[15]。然而,人民網的調查顯示,94.5%的民眾對延遲退休持反對態度,認為延遲退休對政府的繳費貢獻遠遠超過了自身的所得。⑥這種政府叫好、民眾反對的現象表明,調整退休年齡應當從參保者的立場和態度出發才具有可行性。
然而,持有不同偏好和立場的參保者無法達成皆大歡喜的決策結果(Arrow,1951)[16]。但從個體對社會福利和收入差異的感知角度出發設計制度,則能緩解個體偏好差異所帶來的決策困局(Sen,1970)[17]。尊重和維護個人私利是一項政策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前提(Olson,1965)[18]。養老改革過程中,讓參保者獲得同繳費貢獻相對應的收益能夠提高政策的可行性(Lacomba et al.,2007)。
延遲退休自然會造成個體在繳費負擔和養老金收益上存在差異,要想增強參保者對改革的認同感,就得依據性別、勞動參與率以及人力資本狀況來制定政策(郭慶旺等,2007;姚遠,2012)[19-20]。當前女性退休年齡(50/55歲)低于男性(60歲),既是對女性的歧視, 又是養老金虧空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孫玄,2005)[21]。原新(2006)[22]認為,制定一些諸如降低提前退休者的養老金和鼓勵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來提高參保者的勞動參與率,能有效發揮延遲退休的作用。因為,提前退休及低齡退休會加重在崗勞動力的繳費負擔,從而抑制了參保者接受教育和積累人力資本的積極性,非常不利于緩解養老金支付危機(林忠晶等,2007)[23]。
然而,退休年齡的設定對男女健康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延遲退休問題上,應當給予不同性別參保者以選擇自由、推行彈性退休制(雷曉燕等,2010)[24]。另外,當前中國高技能人才缺乏、年齡結構老化的問題比較突出,延遲退休應當遵循人力資本積累的周期性,不能搞“一刀切”的低齡退休制度,避免出現“專業技術水平越高、為經濟社會服務時間越短”的人力資源浪費現象(丁一等,2013)[25]。
當前,中國正處于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延遲退休可以讓拐點推遲幾年到來。然而,延遲退休能否順利推進卻與接近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多寡息息相關(蔡昉,2010)[26]。重視對他們的教育投入,提升其人力資本,是突破延退障礙的有效舉措。雖然現有文獻對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方案選擇作了大量探討,但從人力資本角度、運用數理模型分析個體延遲退休偏好及其策略選擇的則比較少見,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點和意義所在。
三、養老金虧空、個體行為與政府決策
依據同離退休年齡的遠近,可將同一時期的人口劃分為“已退休者”“接近退休者”和“新增勞動力”。單個參保者存活兩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工作期無彈性供給1單位勞動,并獲得與個體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勞動報酬。退休期退出勞動力市場,依靠工作期的儲蓄和政府提供的養老金維持生活。政府在養老體系中的角色是向工作者征收養老保險稅和向退休者支付養老金,并努力維持預算平衡。
如果人口年齡結構穩定,養老保險體系維持預算平衡則比較容易,而當人口年齡結構日趨老化,要維持預算平衡則比較困難。一旦征收的養老保險費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金支付需求,養老金虧空便發生了。通常養老政策在被調整前,一般都會保持養老保險稅的稅率(τ)和養老金換算比率(σ)穩定不變,所以人口老齡化引起的養老金虧空(d)可表示為:
老年撫養比是一個獨立于養老保險體系的外生變量,短期內無法通過養老政策的調整來影響人口結構的老齡化進程。為了維持預算平衡,如果政府不愿意承擔伴隨基金制改革而來的私有化風險,那么延遲參保者的退休年齡便是一種可行的備選策略。
讓參保者延遲退休就相當于多征收養老保險稅,即提高了養老保險稅的稅率。如果參保者在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時間長度都單位化為1,那么延遲退休意味著在退休期還得工作θ單位時間(0≤θ<1),所以養老保險稅的稅率變為(1+θ)τ。此時,養老金虧空可表示為:
依據參保者的效用函數結構及約束條件可以得知,政府在調整退休年齡時需要考慮三個年齡段不同參保者的態度差異。已退休者因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的概率更高了,所以支持延遲退休。離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參保者是延遲退休政策的直接受沖擊者和養老負擔變重的最先感受者,所以對延遲退休的抵觸情緒最為強烈。而離退休年齡很遠的新增勞動力對待延遲退休的態度則存在不確定性。
總體而言,如果參保者的工資率、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能隨同工齡的增長而提高,則會持支持,而如果是隨同工齡的增長而下降,則會反對。可見,延遲退休方案只有贏得了大多數離退休年齡很近的參保者和離退休年齡很遠的低勞動技能者的支持才具有政治可行性。
其中,i=0,1,2分別代表離退休年齡很遠新參加工作的低勞動技能者和高勞動技能者以及離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參保者。λ為各類參保者對延遲退休政策的支持比率,指標值的大小和延遲退休的力度(θ)有關。
四、個體偏好的作用機制與最優策略選擇
各類參保者對延遲退休政策的支持率(λ)是顯示個體偏好的重要指標。延遲退休政策(θ)主要通過影響個體參保凈收益(nr)和對延遲退休的負面感知(f)來影響各類參保者的支持率。另外,同工齡相關的工資增長率(g)以及延遲退休后的社會地位(Φ)和工作成就感(a)也是影響各類參保者是否支持延遲退休的重要因素。
由θ*的結構可知,最優延遲退休策略同參保者在退休后的養老金水平(pσw)、社會地位(Φ)以及工作成就感(a)成正向變動關系,而同參保者的繳稅負擔(ψτw)及其對延遲退休的負面感知(f)則成負向變動關系。
五、個體偏好的表達與因素分解
(一)養老金獲取概率對個體偏好的影響
所以,延遲退休對于已退休者來說是有利可圖的,所以會支持。理論上講,延遲退休的力度越大,養老金虧空的降解越好,退休者的養老金便越有保障,所以已退休者的最優策略應當是深度延遲退休。
(二)負面感知對個體偏好的影響
通常,掌握專業技能擁有較多人力資本的參保者,其社會地位會和工作成就感會隨同工齡的增長而提高,從而在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意愿會比較強烈。而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參保者,由于專業技能缺乏和擁有的人力資本較少,其社會地位會和工作成就感會隨著工齡的增長和體質的老化而下降,從而按期退休或者提前退休的意愿會比較強烈。所以,人力資本較多的高勞動技能者(h)會比人力資本較少的低勞動技能者(l)擁有更強的延遲退休偏好,即:
六、改革阻力與應對策略
(一)基于年齡結構的改革阻力分析
綜上分析可知,從年齡結構分層看,已退休者是延遲退休政策的獲益者和堅定支持者,政府不用為了獲得他們的贊同而支付額外的游說成本,這便是理性沉默者帶來的成本節省(Becker,1976)[27]。而在崗參保者卻不同,因是延遲退休的埋單者,在余生當中需要工作更長的時間和繳納更多的養老保險稅,所以本能上會產生抵觸情緒。然而,受工資率變動趨勢的差異化影響,在崗參保者的延遲退休偏好也出現了分化。工資率增長得比較快的個體所具有的抵觸情緒要明顯低于增長得比較慢的個體。可見,延遲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來自還未退休的在崗參保者,尤其是占在崗參保者多數的低勞動技能者。
(二)基于負面感知強度的改革阻力分析
綜上分析可知,從對延遲退休的負面感知強度來看,離法定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參保者要大于新參加工作離退休年齡很遠的參保者,工資率較低、增速較慢的低勞動技能者要大于工資率較高、增速較快的高勞動技能者。所以,延遲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來自在崗低勞動技能者和離法定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參保者,政府應當集中精力游說這部分參保者。
(三)基于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的改革阻力分析
與工齡相關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是影響個體延遲退休偏好的重要因素。(3)式的正負特性(dθ*/d(Φ+a)>0)表明,社會地位(Φ)和工作成就感(a)會從正面增強參保者的延遲退休偏好。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每提高(1+r)/[τ/(1+g)w]一個單位,參保者的延遲退休偏好便會相應提高個單位。一般而言,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和工作成就感不斷增強的個體所擁有的延遲退休偏好會越強,反之則會越弱。
然而,與工齡相關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則取決于參保者的人力資本狀況。具有專業技能擁有較多人力資本的參保者,其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會隨同工齡的增長而提高,所以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意愿會比較強烈。而專業技能缺乏和擁有較少人力資本的參保者,受年齡老化和體質退化的影響,其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會隨同工齡的增長而下降,所以按時退休或者提前退休的意愿會比較強烈。
所以,依據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的變動趨勢可以判別,延遲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來自低勞動技能者。政府應該在花大力氣游說低勞動技能者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對他們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讓他們從人力資本的提升中體會到更多的工作成就感,進而自發自動的去支持延遲退休。
七、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從人力資本角度,運用數理模型系統分析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技術層次的參保者的延遲退休偏好及其成因,并對延遲退休的改革阻力和應對策略作了深入探討。
研究發現,延遲退休偏好同養老稅負和養老金收益的變動直接相關。延遲退休不但不會增加已退休者的養老稅負,還能讓其退休后的養老金更有保障,所以持支持立場。而在崗參保者作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埋單者,不僅要在余生中工作更長的時間,還要承擔更多的稅負,所以持反對立場。
參保者之所以會形成不同的個體偏好,其背后的心理機制是對養老稅負存在不同的負面感知。只有當在崗參保者對額外稅負感受比較強烈時,才會流露出抵觸情緒。而負面感知的強度又同實際年齡與法定退休年齡的距離有關。離法定退休年齡越近的在崗參保者,其負面感知會越強,反之則會越弱。所以,離法定退休年齡很近的在崗參保者對延遲退休的抵觸情緒,要大于離法定退休年齡很遠的新增勞動力。
此外,與工齡相關的工資增長率、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也是影響延遲退休偏好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變化又同參保者所處的技術層次和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息息相關。總體而言,人力資本較多的高勞動技能者在職業生涯中具有天然競爭優勢,其工資增長率、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會隨工齡的增長而提高,從而在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意愿更為強烈。而人力資本缺乏的低勞動技能者受年齡老化和人力資本折舊的影響,其工資增長率、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會隨工齡的增長而下降,從而按期退休甚至提前退休的意愿更為強烈。
可見,延遲退休的阻力主要來自在崗參保者中離法定退休年齡很近的個體和人力資本較少的低勞動技能者,政府應該集中精力說服他們。然而,影響個體負面感知、工資增長率、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的人力資本和職業技能,更應當給予重視。
政府要想讓抵觸者實現“從反對走向支持”以及“從被迫支持到自愿支持”的偉大轉變,就得下大力氣從宏觀層面進行制度變革和從微觀層面加大經濟投入:
首先,宏觀層面,應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只有就業環境和就業待遇跟上去了,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才會在退休后自愿留下來繼續從事原有的工作。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扶持技術創新,不斷為專業技術人才拓寬就業領域和就業渠道。
其次,微觀層面,應該加大人力資本投入,高度重視對低勞動技能者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為延遲退休政策的順利實施夯實支撐經濟效率的人口素養。
當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加快延遲退休政策的出臺及其方案的探索極其緊迫而重要,一方面可應對與日俱增的養老支付缺口壓力,另一方面又能部分解決個別緊缺崗位勞動力供應不足的問題。然而,延遲退休政策的出臺時機及其不同方案的選擇,要充分考慮當時的養老金收支狀況、宏觀就業環境、個體人力資本及其職業發展差異。
延遲退休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歸根結底在于人們的退休意愿、以及延遲退休在解決養老金虧空方面的財政效果及其對新增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微觀層面影響延遲退休的阻力及其有效性,可從人力資本和行業職業發展路徑在城鄉、地區、行業以及所有制之間的分割性加以考察。另外,中國獨特的政治制度構架以及政府對社會經濟運行與資源配置具有極強的掌控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民意的表達、養老金虧空彌補資金的籌措以及社會就業的安置除了市場自發秩序和個體自由理性選擇之外,還有公有制經濟、土地財政以及政府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只看得見的手。延遲退休政策是否能夠順利推進以及以何種方式推進,最終取決于執政者的立場以及對政治穩定和發展經濟目標的綜合考量。這為考察延遲退休對微觀個體的參保行為、勞動行為以及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養老金收支平衡和就業率波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有助于得到新的發現和更為切實有效的證據。
[注 釋]
① 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3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成 [N]. 新浪新聞,2017-12-07,http://news.sina.com.cn/o/2017-12-07/doc-ifypnqvn0884692.shtml.
② 郭晉暉. 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額超過3.5萬億,引發養老待遇降低[N].第一財經日報,http://www.yicai.com/news/4735654.html.
③ 孫博. 中國養老金虧空該怎么辦?[N]. 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40419/105618853030.shtml.
④ 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 [EB/OL]. 國務院,1978;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EB/OL]. 國務院,1978.
⑤ 代麗麗. 中國養老金缺口每年以千億規模擴大,晚退1年補缺200億 [N]. 北京晚報,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tuixiu2012/20120806/6876661.shtml.
⑥ 王玨磊. 中國九成網友反對延遲退休 [N].時代周報,http://money.163.com/12/0614/03/83U8TPU300253B0H.html.
⑦ 李唐寧、唐燕飛. 慎重決策延遲退休,專家稱64.14歲退休最優 [N].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6/c_116692074.htm.
⑧ 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 [R]. 聯合國,1956.
⑨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R]. 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⑩ 談養老保險基金虧空超1000億 [N]. 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25/12206330_0.shtml.
[參考文獻]
[1] 曾益,任超然,湯學良. 延長退休年齡能降低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財政補助嗎? [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12): 81-96.
[2] Forteza A.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the unfunding of public pension programs [J]. Departamento de Economía,Fa-cultad de Ciencias Sociales,Universidad de la República,Uruguay,Working Paper 11200,2002.
[3] Casamatta G. ,Cremer H ,Pestieau P. Voting on Pensions with Endogenous Retirement Age [J]. Internati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5,12(1): 7-28.
[4] Browning E K. Why the social insurance budget is too large in a democracy [J]. Economic inquiry,1975,13(3): 373-388.
[5] Marquardt M. ,Peters W. Collective Madness: How Ageing Influences Majority Voting on Public Pensions [M].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覿t Bonn Press,1997.
[6] Lacomba J A. ,Lagos F M. Political election on legal retirement age [J]. Social Choice Welfare,2007,29(1): 1-17.
[7] 彭浩然,陳斌開. 魚和熊掌能否兼得:養老金危機的代際沖突研究 [J]. 世界經濟,2012(2): 84-97.
[8] 劉欣,朱妍. 中國城市的社會階層與基層人大選舉 [J]. 社會學研究,2011(6): 34-58.
[9] 程永宏. 現收現付制與人口老齡化關系定量分析 [J]. 經濟研究,2005(3): 57-68.
[10] 徐曉華. 中國基本養老保險金缺口的宏觀控制 [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105-112.
[11] 劉萬. 延遲退休一定有損退休利益嗎?——基于對城鎮職工不同退休年齡養老金財富的考察 [J]. 經濟評論,2013(4): 27-36.
[12] 曾燕,郭延峰,張玲. 基于長壽風險與OLG 模型的延遲退休決策 [J]. 金融經濟學研究,2013(4): 83-93.
[13] 王亞柯,王賓韓,冰潔,等. 我國養老保障水平差異研究——基于替代率與相對水平的比較分析 [J].管理世界,2013(8): 1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