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忍章
廟會是一種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的傳統民間風俗活動。民俗創造、實踐和傳承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方式頑強地延續著,其不竭的動力正是來自于廣大民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甘肅省環縣這片土地,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廟會文化,從各個方面體現著當地那獨具特色的人文氣息和民俗傳統。
甘肅風俗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在隴東,而隴東風俗最厚重的地方是慶陽。環縣又是慶陽風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東鄰華池縣,東南與慶陽縣馬嶺、土橋接界,南與鎮原縣殷家城、三岔、方山交錯,西南與寧夏固原縣接壤。當地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環縣的風俗習慣別具一格,其廟會文化更是匯集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
一、環縣的主要廟會及活動內容
廟會,又稱“節場”,廟會的產生有其特殊的原因。中國是一個多神論的國家,南北各地農村神多,供奉神靈菩薩的廟宇也多。而在這種背景之下,廟會這一種風俗伴隨著宗教興起,然后又依托各地佛教、道教的寺院進行傳播,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形成各地區自己的特色。
(一)環縣的主要廟會
廟會酬神,古名“報賽”,俗語曰“過會”。慶陽舊俗,三教興盛,壇、廟、寺、觀遍地,據嘉靖《慶陽府志》記載:“慶陽縣28座,環縣12座,寧州14座。”所祀之神除了城隍、土地、孔子、關公、菩薩、三皇、龍王、顯圣等儒、道、佛諸神,還有周祖、孫思邈、范仲淹、狄仁杰等歷史人物。廟會多在農閑時間定期舉行,集祀神、娛樂、民間貿易于一體,成為環縣民間重要的社會民俗活動之一。環縣影響較大的廟會有:環縣興隆山(東老爺山)廟會、環縣宋塔廟會。
(二)環縣廟會主要活動內容
廟會一般以民間祭祀活動的“社祠”為單位輪辦或聯辦,由“會長”主持廟會一切事務,如請秦腔班社、祀神、管理香火錢等。每年的廟會都會在正會日的前三到五天開始,全員參與,共同在這樣的活動中奉上自己虔誠的祝福,許下自己的心愿以求得一個好的兆頭。
1.唱戲敬神
唱戲必先唱神,神戲的內容多為降吉賜福,并且不能觸犯神的忌諱,如老爺廟不能唱“走麥城”,顯圣廟不能唱“逃國”等。唱戲的雖說有正規劇團,但如今已經不多了,一些過去在劇團擔當的師傅們紛紛成立私人戲班子,他們給演員提供器材,有戲的時候隨時聯系他們,無戲時各奔東西。在甘肅省環縣,傳播最廣、最受青睞的戲曲種類當屬于秦腔,體現了當地人祈求美好愿景
的期盼。
2.社火
環縣社火扎根鄉土,起自民間,是當地大型活動期間群眾娛神祈福兼以自娛的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深受群眾喜愛。在各種社火表演形式背后,蘊藏的是祀神祈福、驅邪免災的民俗文化心理,體現的是娛樂大眾的社會功能。以環縣興隆山廟會的社火為例,由于長期的傳承與積淀,其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傳統社火表演形式,以武社火、火社火為特色,可作為當地民間社火的代表。
3.皮影
在甘肅省環縣,最具代表意義的便是道情(中國傳統戲劇的一種類別)皮影戲。環縣道情皮影戲除了將節奏輕揚、獨具一格的道情唱腔和傳統的皮影戲表演環境相結合這一大特色外,內容豐富、特色獨具的道情劇目體系也為這一民間戲劇藝術的頑強生命力和藝術個性構成起到關鍵的支撐。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隴劇的根,環縣道情皮影已經被文化和旅游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環縣廟會的雙面影響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范人們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成為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廟會作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俗,它的存在自然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各類影響。
(一)環縣廟會對于當地人生活的正面影響
廟會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關系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化娛樂等諸多方面。廟會期間,人如潮涌,廟內鑼鼓喧天,嗩吶聲聲,香煙繚繞,熱鬧非凡。每到廟會之時,各地商販聞訊前來,擺攤設點,百貨麇集,“清湯羊肉、臘汁豬肉、饸烙面、麻糖、油糕、糖油餅、麻食、玉面、涼粉、蒸雞肉等小吃皆有,可以一飽口福”。廟會匯集了各種民間工藝品,如祀神用的全臺紙活、民間的能工巧匠制作的各類兒童玩具和工藝品;廟會也往往吸引各類民間藝人來賣藝,如氣功武術、說唱勸善等。最為重要的是廟會使得村民能夠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與交流。
(二)環縣廟會的負面色彩
1.迷信色彩
廟會作為一種流傳下來的風俗,其本身勢必會帶有一些迷信的行為。在這些迷信行為中,有一項叫做“跳大神”,民間將其認為是一種活人與死人交流的方式。特別是在我國北方,“跳大神”的分布依然比較廣泛。雖然在“跳大神”的背后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但是這種方式帶有極大的迷信色彩。多年前更是聽聞有人效仿釀成嚴重后果,之后這一迷信現象雖然有所緩和,卻仍然存在至今。
2.環境問題
為表達自己對神祭拜的“真誠的信念”,每年參加廟會進行祭祀、拜神的游客在獻香時,燃放大量的煙花爆竹,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虔誠之心。這些不良現象不僅給清潔工人與志愿者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還破壞了人們共同生存的環境,更是對人體健康造成巨大的損害。
3.“畸形”消費
廟會上各種祭拜品的消耗和花費,逐漸變成了一種扭曲的消費。這種文化消費直接誤導了生產和流通領域,生產的激增反過來又刺激了這種精神消費的攀升。可是,當下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這種心理使得這些本來就不怎么寬裕的民眾增加了經濟負擔。這種氛圍使得祭祀的虔誠程度以祭祀品的多少和貴重程度來衡量,這就扭曲了廟會舉辦的初衷,使眾多信徒和祈福者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變得界限模糊。
三、廟會文化的繼承方式
環縣的廟會文化,在儀式流程、活動內容、行為寓意等多個方面所呈現的多彩的民俗表現形式,都體現了先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傳承的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心理意識。只要承載文化的民俗存在,只要承載民俗的這一方土存在,民俗文化的傳承就會生生不息。
(一)對于廟會文化繼承的態度
廟會作為民間風俗的一種傳承,其中包含了許多傳統的文化形式,如秦腔、社火、皮影、剪紙等。甘肅省環縣的廟會文化具有特有的傳承性和相對穩定性,使其在現代社會還能夠相對穩定地保留下來。百姓舉辦廟會為的是告慰神靈,但更多的是放松自己的心情。優秀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紐帶,人們應該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地方對民間風俗文化的保護措施,制定相關保護規劃,更好地發揮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二)特有的廟會文化傳承方式
環縣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反映了傳統民俗在當代社會環境下的生存狀態。廟會是在中國宗法社會背景下傳承下來的信仰性生活方式,廟會的發展與民間的社會組織密切相關。現如今,民間組織、政府、個人等應該相互配合,相互引導,讓全社會都能夠對傳統的民間文化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有效利用環縣這一本地特有的風俗環境和民俗氛圍,發展文化產業、旅游業等,借絕大多數參加廟會的人強烈的娛樂心理,組織一些形式新穎、內容健康的普及科學知識的娛樂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宣傳當地文化,帶來經濟效益,還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環縣傳統文化。對環縣民俗文化特色進行精準定位,必然對地方民俗文化產業的開發構成強有力的后續支撐,當地民俗的良性發展將會提升當地人的思想境界,讓廟會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四、結語
廟會在環縣的節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廟會中,無論是祝圣祭祀儀式,還是歌舞活動,口耳相傳妙善神話,其實質是在弘傳所祭拜的神的善行和慈悲精神,進行社會道德教化。
(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