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泓伊
37年前,我國特級教師錢夢龍執教的《愚公移山》教學課例,通過導學法增加學生參與度,在詞語教學上構建知識體系,聯系上下文,以學定教。37年后,重新審視錢老的課例,人們仍然會發現新的啟迪。
新時代以來,教師開始逐漸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教學首位。如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中發揮有效作用是自1978年以來一直熱議的話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應時代而生,適應當代語文學習的需要。但是,把自主僅僅理解為學生自身的主動學習顯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一雙雙發現問題的眼睛,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思考是動力的源泉、問題的出發點,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錢夢龍提出“三主”“四式”的指導思想與教學模式,“三主”即學生為主線、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四式”即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習式。37年前,錢夢龍執教的《愚公移山》正是運用這樣的方法,課堂上師生教與學切磋中迸發出一些新的火花,錢老的許多課例至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全文敘述愚公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感動天帝,上天派人將山移走。文中將愚公“愚”與智叟“智”進行對比,并對堅持到底的毅力與恒心進行頌揚,至今對中學生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本課例凸顯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傾向和教讀法的使用方式。
一、需求學習,雕琢文字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需要兩方面的支撐才能出彩出新,語文不是教師單方面的灌輸也不是學生麻木的接納,一堂好課必然建立在教學相長的基礎上。如何讓語文教學的“混雙”效果最大化呢?一方面在于教師的博學思辨,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的日積月累。當然,僅僅靠學生日積月累必然是不夠的,好的語文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
錢夢龍授課放權于學生。課堂中,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由同學進行解答,同等學習能力和智力能力的解答,其好處是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個人的疑問,發動班級,群策群力,把傳統的一對一模式轉化為一對全體再對全體的模式。這里的教師給學生提供支架或是直接向其他學生發問,由同學解決同學問題,這樣了提高其他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同時,結合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給學生解決問題往往使發問的學生對問題的印象更深刻,由于同齡人間往往有適用的相處方式,所以生生講解較之師生講解更易于接受。
(一)咬文嚼字
錢夢龍在文字教學中引導學生查字典,其語文老師在指導他學習語文時就是通過查字典來引導學習,錢夢龍將自己學習到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這里就可以解釋名師教學中個性化的授課與其個人成長的背景密不可分。
從課例中不難發現,錢夢龍引導學生用工具書學習的方式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后再遇到新問題就會第一時間找工具書,形成一種無意識的學習方式。這樣既擴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又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與能力。
(二)語境解詞
語境解詞常出現在英語試題解答,由于中國人的母語不是英語,而英文單詞往往一詞多義,閱讀中的詞義又通常不是人們背記過的基本義,解題的關鍵就在于猜題或蒙題,怎么猜呢?很簡單又很常用,通過上下文的語境推測出該段中的詞義。同理,錢夢龍授課過程中對“本”字的講解基本與該方法相似。
聯系上下文的學習方法對于建立知識網是大有益處的,收集整理知識間的整體聯系,聚沙成塔。研究表明,大腦信息由四部分組成,即大量采集—儲存—分析梳理—提取。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往往是學習方法不對,“自嗨型”地采集信息,碎片化學習導致學生學了很多卻還是相對無知。
(三)舉一反三
建立知識網,舉一反三,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學雙方不斷積極思考。教與學的過程中時刻充滿驚喜。教學是師生間相互“搭臺唱戲”的過程,從中迸發靈感與啟發。在這段教學過程中,人們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對于老師來說有驚喜。“之”在文言文教學里,是常用詞,經常做意動用法。錢夢龍采用新舊知識聯系導入法,這是由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屬性決定的。不光是一個詞的多種用法,語文課文的諸多方面本來就有很強的關聯性,比如高中語文教材中《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寫景抒情,思想感情也有相同的方面,大致有四同:夜游赤壁、感念三國英雄、自己與英雄比照、均感嘆人生短暫。形成知識系統有利于學習思維的養成。
二、抽絲剝繭,順藤摸瓜
分析人物也是錢夢龍授課亮點,就好比偵探小說一般尋找蛛絲馬跡。錢夢龍先引導學生組建人物關系網,然后分析人物特質,如“遺男”與“男”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父親是否健在,而錢老的問題設置是“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引出“遺孀”,突出重點,加深印象。“九十”與“年且九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老者的年齡是否超過九十歲。就其細節而言,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三、課堂激勵
母問題和子問題的設置給人一種“隨機性”的假象,學生提出一個母問題,錢夢龍能引申或連續提問諸多子問題。這些問題是建立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之基礎上,通過教師引導能解決,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它們還能引發學生一連串的思考,調動制動性的激勵性問題,是軌道的延伸而不是草原上放羊。
無論是教師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有相通之處,即激勵是所有組織駕馭脫韁野馬的關鍵。教師如同雕塑家,這句話揭示了教學的功能,教學的好壞體現在學生的學業上,學業成績的高低離不開學生的智力因素與學習動機,激勵機制是實施者可用且不受限于被實施者的方式,調動起學習動機就會涉及期望理論,由此產生個人積極性因素。放在教學中來說就是師生之間協同合作,教學相長,從而使整堂課的質量與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能力遷移,提升語感
德國人洪堡特提出過一個觀點,語言形式的關鍵在于意義是否真正滲透入語音。這里不難理解語音是意義的外殼,通過語言的訓練、朗讀和感知給學生個人性與社會性中間搭建橋梁,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遷移,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統一。
錢夢龍曾說:“這道練習題設計的意圖是把課文的部分詞句編寫進去,使學生能在一個新的語言環境中辨認它們,以收知識遷移之效。”此題設置有三層意義:第一層,訓練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這是對語言文字知識與運用的實踐訓練,體現錢老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第二層,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使《愚公移山》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實現傳統與現在的統一,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第三層,提升學生語感。語感是人們對于語言的感知與把握,典型的例子就是學習外語時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是因為語感好而把題做對。
五、多重對比,思辨訓練
錢夢龍對課文中心進行講解時不僅運用多重對比,還進行了極強的思辨性訓練。第一層是將愚公做事與愚公思想進行比較,雖然愚公做法愚,但思想上有遠見卓識,一心想做造福子孫的大事,提出愚公不愚,大智若愚。第二層重在說明智叟不智,表面上智叟的做法符合現實,認為移山是無用功,費力不討好。實際上,智叟目光短淺,自作聰明。第三層將“智叟”與“愚公”對比,告誡學生要學習愚公精神,做人要眼光長遠,進而做對祖國有用的人。第四層將“小聰明”與“大聰明”對比,做事要做大事、高調做事,打開格局。怎樣做呢?上升到國家層面,如國家建設,這與之前談過的知識能力遷移有重疊的方面。
四重對比中既有個人做事做人的對比,又包含了不同人做事和不同人做人的對比,學生思維得到立體的鍛煉。最終將個人與社會相聯系,整堂課豐富詳實,高端大氣,不失為一種精神享受。
六、結語
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后得到的學習結果被儲存于個人腦海內,即為個人知識。教育的宗旨是培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制造儲存知識的硬盤。錢夢龍在執教《愚公移山》時,非常重視三維目標的訓練,既有深度又不乏廣度,如詞語教學的體系構建、字斟句酌的文本探究、由傳統照進現實的主題升華、對比與思辨的綜合運用和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究等。雖然這堂課距現在已有37年,但研究的魅力依舊只增不減。
獨特的教學風格與個性的解讀文本一直是廣大教師一生所探求的。同時,鼓勵學生自己學也一直是語文老師的理想。怎樣教會學生讀書,怎樣把教書變成教學藝術,是錢夢龍在語文教學中執著追求的努力方向,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
(內蒙古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