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中國傳統音樂由多種音樂形式組成,而客家音樂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我國知名音樂學家王耀華就曾將客家音樂納入中國音樂體系十二支脈中。而客家民歌在我國的民歌研究中有著顯著的民族特色,有別于西北、東北、江漢、湘,其曲調可以應用到其他音樂藝術中,如器樂音樂、戲曲音樂、歌舞音樂和說唱音樂。由《回家》這一經典戲劇不難看出,贛南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因此,當代藝術戲劇家在創作時,需要充分重視《斑鳩調》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藝術特征,挖掘其美學價值。戲劇藝術家在創作新劇目時,應該充分重視像《斑鳩調》這樣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并且重新審視《斑鳩調》帶來的審美價值。本文將從《斑鳩調》這一民族音樂創作背景、藝術特征、美學價值等方面剖析。一方面充分尊重《斑鳩調》的文化意蘊,另一方面通過《斑鳩調》梳理出傳統音樂中的典型特色元素,之后學者或者藝術家再將其融入藝術作品中,從而創造《回家》這樣具有藝術化、民族化的優秀戲劇作品。
藝術作品有著雙重性質,一方面代表著社會生活現象,另一方面承載著藝術家的藝術加工。所以,藝術往往有著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它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帶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比如,采茶戲是我國南方產茶區中流傳的一種民間戲曲,在廣東、江西和福建等省影響深遠。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創作出一系列歌舞作品,如采茶歌、采茶燈等。關于曲調的融入更是常見,比如在戲劇《回家》中,描摹人物旺篼與文竹的婚俗場面時,作曲家就直接采用《斑鳩調》的旋律,襯托婚俗場面中載歌載舞的喜慶氣氛,也表達出村民的傳統思想。
音樂往往是由時空中的情緒發酵而成的,通過聲音表達感情,所謂的“樂者出于人心”,就是人情緒的表達,成為一種非常合適的藝術宣泄方式。因此,人們開始找物質以表現其自身,在發聲上表現,就形成了音樂。而《斑鳩調》就是贛南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狀態,生發的一種濃郁情感。因此,《斑鳩調》中的音樂本質是喚醒人的情緒感受,將這種情感擴散發泄,而采用不同的音樂創作方式就使《斑鳩調》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然后,《斑鳩調》通過聽覺激發、喚起人的情緒,構建一個時空世界,給聽眾帶來強大的代入感。
一、《斑鳩調》與贛南民族文化
江西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南緣,氣候冬季溫和,夏季炎熱,熱量豐富,雨水也比較充足,無霜期很長。大部分的地區都是丘陵地形,因此有著“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稱號。大部分客家人都長期居住在山腰,在山間進行農業種植,也就有了“凡客必住山”的諺語。在相對封閉單一的環境中進行勞作生活,當地人就開始嘗試音樂創作,以進行娛樂調節,排解生活中的苦悶。贛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他們以此抒情言志。隨著時間的推移,贛南地區的民歌變得豐富多彩,流傳的種類繁多,逐漸形成了山歌、燈歌、小調、號子以及革命民歌等
歌曲形式。
而《斑鳩調》正是贛南客家地區眾多民歌特色中的一種,它的曲調風格輕快,地域特征鮮明。而這主要源于客家人的生活體驗,例如,贛南戲劇中的采茶戲主要結合當地的采茶生活,進行藝術編排。另外,贛南客家人喜歡以動物作為演唱對象,主要原因是其生活在丘陵地區,地域相對閉塞,與動物的聯系成為一種重要關系。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生活環境中,人們創作出大量與動物相關的民謠,如《斑鳩調》《蛤蟆歌》《十唱蟲》《百樣鳥子百樣聲》《屋背老鴉叫凄凄》《白鶴下田疑似鵝》《一對鴿子飛過河》《數麻雀》蚊蟲歌》《螃蟹歌》《芒冬雕子》《蝴蝶歌》《鯉魚歌》《春牛歌》《夜火蟲》《麻雕子飛過河》《小小仙鶴》等。其中,《斑鳩調》傳唱最多,主要是因為在贛南地區,斑鳩是一種很常見的鳥,其喜歡棲息在山地或者林區,靠近客家人的聚集地,并且叫聲十分清脆歡快(輕柔悅耳的“咕——咕咕——咕咕”不斷重復,最后一音為加重)。最后,斑鳩這種帶有靈性的鳥類走進客家人的歌聲中,與當地人的情感結合在一起,人們據此創作的《斑鳩調》成為當地人娛樂放松的重
要方式。
客家人在贛南地區聚居生活,在長期的勞作過程中,融合當地的生活氣息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情緒,不矯揉造作、不修飾應景,逐漸形成了真情實感傳唱的口頭文學。由于客家人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客家音樂形成了與其他區域不一樣的風格——以動物作為歌唱對象。其中,《斑鳩調》最為突出,它傳遞著活潑、歡快、輕松的音樂情緒,這一曲調也被眾多贛南客家地區的器樂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以及戲曲音樂所吸收,它是一首具有強大融合度和張力的民歌。聽眾在《斑鳩調》中,很容易感受到當地居民對這種富有靈性的鳥類——斑鳩的贊美,同時也能感受到那種桃花盛開、杜鵑吐艷、秧田翠綠的美好景色,將客家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傳遞到聽眾的身體中。
二、《斑鳩調》的音樂藝術風格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明亮、清脆、集中的特征。這種特征差異主要來自于音色的差異,少數民族的民族音樂往往采用廣泛的“靠前”屬性。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最明顯的特征是音色靈活、明亮等,當然這種音色由于地區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作為贛南地區經典的民族音樂《斑鳩調》,也有不同于其他民族音樂作品的藝術特征。因此,筆者主要從《斑鳩調》的音樂結構和演唱分析及其在戲劇音樂創作中的運用,分析其音樂藝術特征。
(一)《斑鳩調》的音樂結構
在藝術結構上,《斑鳩調》分為兩段、三個部分、五個徵調式,其整體音樂節奏特別活潑、歡快。通常,《斑鳩調》的第一部分會采用常見的四句式結構的“起承轉合”。特別是在《斑鳩調》的前面兩句中,旋律和節奏總是非常相近,因此從第三句開始做“轉”,將音樂的節奏進行切分,通過轉調來為歌曲的節奏增添新元素,豐富《斑鳩調》的曲調。而在第四項的“合”句中,一般的創作者為了使其和前幾句更加連貫,通常會在具體的音調上做一個區分或進行大致調整,通常的格式是,在以la開頭和前句結尾的re下面能夠構成一個和諧的純四度。
另外,第二部分一般都會承接第一部分的旋律,首句切分節奏從第一部分的節奏變成了十六分節奏,第二句往往要重復第一句。第三句又是“轉”句,開始出現經典的二拍切分節奏,常常與第一部分轉句相同。因此,《斑鳩調》的第二部分中第二三句之間就會形成一個兩小節為四個八分音符的連接句,還會通過mi和sol兩個音符將這兩句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巧妙地使其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斑鳩調》中采用的小調都是比較短小的,沒有明顯的特色,主要是重復前面的小三度的音級旋律。但是,這一段是這首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簡單的音律重復進行情緒強調,成為該曲的點睛之筆,在整體上突出了優美歡快的音樂情緒。
(二)《斑鳩調》的演唱分析
演唱《斑鳩調》時,人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注意整個曲子的情緒轉變,比如整體風格是歡快、活潑、輕松的情緒,因此,在音樂演唱上,需要將演唱的速度控制為中速。二是演唱中要特別注意曲中襯字、襯詞的把握,如“正月嘛格叫喲嗬咳”中的“嘛格”、“實在里格叫得好啊咿呀咿子喲”中的“里格”和“咿呀咿子喲”等。這些襯字、襯詞才是《斑鳩調》在整個贛南采茶戲曲牌中的特色之一,也是整個曲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襯字、襯詞使得整個曲子的結構較均衡完整,增加聽眾的節奏帶入感,曲子的律動性也會更加明顯,旋律線條自然也就會顯得更加流暢。另外,《斑鳩調》中的襯詞使用,還可以增加演唱者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比如,在演唱贛南采茶戲時,演唱者往往會通過襯詞渲染氣氛,勾勒人物情緒。而在《斑鳩調》中,通常襯字都會占據歌詞將近一半的篇幅,可見襯字的重要性。演唱者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將這些襯字演繹,從而豐富地表達曲牌中那跳躍、歡快的情緒。總之,演唱時一定要把握適度原則。三是“嘰里咕嚕、咕嚕嘰里”是表達斑鳩在春季爭相歌唱的情境,因此演唱時需要保持音色干凈、清脆。四是演唱者需要充分體現人和斑鳩對話的情緒,用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活狀態去演繹。
(三)《斑鳩調》在戲劇音樂創作中的運用
《斑鳩調》具有濃郁的贛南民族生活氣息,音律和音調的完美融合,使得曲調具有強大的融合性和張力,普遍地運用到其他藝術創作中,如傳統戲曲、民族歌劇等。例如,歌劇《回家》就運用了《斑鳩調》的曲調,它講述的是江西籍臺灣老兵羅旺篼從家鄉輾轉至臺灣后,經歷了38年思鄉之苦,最后與母親重逢的感人故事。在該歌劇中,《斑鳩調》的音樂總共被運用了兩次。
第一次運用是在第二幕:眾士兵在中秋夜舉辦“陣地聯歡會”,每個人唱家鄉歌,跳家鄉舞。選用《斑鳩調》來營造氣氛,同時,由炊事兵進行演唱,士兵們齊唱。活潑靈動的《斑鳩調》旋律,立刻改變了陣地上原本沉悶的氣氛,推動了整個戲劇情節發展。第二次運用是在劇里“尋家”一幕中,創作者將這首耳熟能詳的民歌《斑鳩調》運用到傳統戲曲劇目中。同時,在新創戲曲的運用中,民歌《斑鳩調》的影子也經常出現。比如,贛南采茶歌舞劇院推出的現代戲——《快樂標兵》,就融入民歌《斑鳩調》曲調,采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沿用贛南采茶戲載歌載舞的藝術風格。不難看出,在多種藝術作品中,《斑鳩調》都能極好地融入,進行藝術的再創作。
三、《斑鳩調》的音樂美學價值
《斑鳩調》在整體上傳達著歡快、優美的音樂情緒。大多采用的是歡快、優美的曲調,節奏規整,有較多的重復節拍,引入很多的歌舞戲份。如果曲調能夠實現起承轉合的完美融合與切換,就極易給人一種歡快、優美的藝術感受。因此,本文從曲調的藝術美、詼諧美、樸素美、空靈美等四個美學價值角度分析經典的《斑鳩調》。
(一)《斑鳩調》在表演形式方面表現出的藝術美
在贛南地區,斑鳩十分常見,它喜歡棲息在山地或林區,并且叫聲清脆歡快(輕柔悅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復重復,最后一音為加重)。這種鳥在非常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客家人眼中,就是一種生活藝術符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當地人將斑鳩的歌聲與自身的情感相結合,最后創作出《斑鳩調》。這是一種典型的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的藝術美。所以,在《斑鳩調》的演唱中,聽眾往往很容易感受到那種安逸、和諧的客家人生活畫面。
(二)《斑鳩調》在劇情演繹方面表現出的詼諧美
曲調中的起承轉合表達著客家人在居住地的日常情感,曲調中的詞也有一定的詼諧感,拋開嚴肅、復雜的詞語進行描述,準確地刻畫出客家人的生活狀況。詞曲大量采用自帶詼諧感的詞,如“正月嘛格叫喲嗬咳”中的“嘛格”、“實在里格叫得好啊咿呀咿子喲”的“里格”,讓聽眾在音樂中感受到客家人幽默、活潑的性格。
(三)《斑鳩調》在音樂形式方面表現出的素樸美
贛南地區的民族音樂與現代的主流音樂有著巨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樂器的“未包裝”。其大多采用最樸素、自然的“清唱”形式,避免過多采用過渡化的高低起伏旋律,用襯詞來進行起承轉合的動人旋律的表達。
(四)《斑鳩調》在效果方面表現出的空靈美
在表現手法方面,贛南民族音樂主要借助當地居民的唱腔或者一些動物的聲音,并不需要借助多余的樂器。因此,《斑鳩調》在調式和調性上有著強大的空靈美,采用類似斑鳩叫聲的方式,使得曲調清脆歡快。同時,在主音被確定后,采用襯字、襯詞作為過渡音,這不僅豐富了音樂調式,給人一種意外的聽覺體驗,還讓曲調更加流暢。《斑鳩調》運用若有似無的調性和調式的手法,使得單一的曲調千變萬化,讓聽眾很容易沉浸在音樂中,回味無窮。
(江西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文化生態視閾下的江西傳統民間音樂民俗文化資源研究”(項目編號:YG20150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