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時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用細膩之筆塑造了一群為尋找人性而存活的狐女。她們形象的塑造是有其文化溯源的,本文擬從歷史背景和歷史作品來縱向分析狐女形象的文化溯源。
蒲松齡能夠在一個封建制度嚴苛的背景環境下,塑造出擁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狐女形象,這是他思潮的新穎之處,但同時也不能否認其頑固守舊的一面。從先秦到蒲松齡所處的清代,思想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蒲松齡也是新思想洗禮下的一人,表現在狐女形象的塑造上,即為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他在《聊齋志異》這部經典中所傳達的新思潮,是不能忽視的價值所在。他的這種新穎觀一定有其產生的原因,以下就是從歷史背景和作品角度來縱向分析狐女形象的文化溯源。
一、從上古到先秦時期
這一時期可以從“德”和“禮”這兩種觀念來闡述與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形象有著何種文化淵源。從上古時期巫術宗教文化控制人的思想,到先秦時期,周公“制禮作樂”思想的廣泛覆蓋,孔子“克己復禮”號召群眾,“禮”和“德”的概念已經開始制約人們的言語行為。從先秦時期的文化思想來看,我國千百年來不變的倫理秩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盤根錯節,一直到蒲松齡的時代,仍舊有不動搖的目的。所以,蒲松齡新、舊思想的碰撞是有其合理性的,他所塑造的狐女形象有著嶄新的價值觀,是不容否定的。狐女形象之所以被大眾認可,原因就在于她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德”,這是蒲松齡對古來已久存在的正確價值觀的認同,這便是“德”觀念的傳承。所以,狐女形象新穎的一面是蒲松齡叛逆思想的升華,而其身上守舊的一面又是蒲松齡內心深處對某些舊思想存在的認同。例如,《詩經》中的《關雎》一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不妨把這里的“君子”設想為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形象,從大膽追求自我戀愛的角度來看,二者有其相吻合的理由。再如《論語》中禮文化的一脈相承,其實可以看作是蒲松齡對禮樂秩序的認可,否則《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就不是溫婉動人,這便是“禮”觀念的傳承。也就是說,蒲松齡在盡力塑造狐女形象的新思想的同時,不忘讓她們在生活中保持“禮”和“德”的嫻靜姿態,這些都可以在先秦文學中尋找到影子。
二、兩漢到魏晉南北朝
漢代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不僅有關注現實的一面,同時又有幻想人神共游的思想存在。這里從關注現實背景、女性形象刻畫、思想意識主流等角度來說明這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所刻畫的妖狐靈怪世界是有其相似性的。以下就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其文化淵源。
首先,從關注現實背景的角度來說,這個時期的作品背景意義,對蒲松齡所刻畫的狐女形象有著深厚的淵源。比如,《兩漢樂府詩》中的諸多篇目反映出現實的苦與樂的思想。到蒲松齡的時代,他不敢直言當朝的弊端,只能刻畫出一個妖狐靈怪世界來避嫌,而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其實也是“苦與樂思想”下的大背景,只是將救世主放在狐女身上,所以說狐女所展現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是以救助百姓為主。因此,蒲松齡的這種思想觀念是有其淵源的。
其次,從女性形象刻畫的角度來說,文學作品更加直觀。例如,漢樂府詩中的《隴西行》刻畫的是健婦善持門戶的場面;《羽林郎》講述了當壚美女反抗強暴的故事;《陌上桑》中的秦羅敷用機智的言語戲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梢娺@些女子的機智聰慧和大膽行為,與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形象完美契合,這就更加有力地證明了蒲松齡在新、舊思想交替下刻畫的狐女形象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
最后,從思想意識主流的角度來說,這一時期最注目的焦點可以放在游仙詩上,它所傳達的觀念就是想象神仙的世界。這演變到蒲松齡時代,《聊齋志異》塑造的妖狐靈怪世界,都是用來傳達自己不敢言說的事實。再如,魏晉風流表現這一時期人們所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形象正是魏晉風流的代表,更加新穎而獨特。此外,魏晉時期佛教思想的盛行,其三世、因果、輪回的觀念和三界、五道的觀念,與蒲松齡所寫的狐女與凡人的陰陽兩界自由穿梭,也有某種思想聯系的根源。
三、唐宋時期
追溯到唐代,從作品中女性地位來看,唐詩是這個時期最典型的文學代表形式,尤其是元稹的言情詩,他的《鶯鶯傳》傳奇和《會真記三十韻》都是以歌唱愛情為主的代表作,說明此時詩人的關注點已經由社會過渡到人,尤其是女性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傳奇的創作成熟,其中的婦女形象與以往志怪小說中的女性相比,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從唐傳奇中對婦女形象的描寫來看,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由此可見,人們的思想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男權社會下的女子地位低下轉變到女子獨立意識的覺醒,這是新觀念的萌芽期,可以預見到蒲松齡的時代,這種觀念會有質的飛躍。
談及宋代,人們可以從思想觀角度來探析。在思想觀念上,儒、釋、道三種思想的融合,文人的心理開始進行社會責任感與個性自由的整合,這與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形象也有著思想上的繼承。因為這群狐女有俠肝義膽、助人為樂的道德意識,從某種角度來說,她們的內心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只關注個人利益。狐女形象可以說是蒲松齡的理想追求,不僅是對個人仕途的理想寄托,也是對社會發展的精神寄托。
四、元明清時期
這段時期,人們可以從思想觀念、女性性格塑造、題材思想等方面來探析其文化淵源。首先,從思想觀念上來看,作家對女性的關注大多表現在戲曲文學中,同時思想更加活躍,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思想領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長期以來壓抑在人們心中的封建禮教的巨石隨之松動。由此可見,這一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對封建禮教發出質疑,也可以說這是新思想掙扎的時期。
其次,從女性性格塑造的角度來看,從關漢卿的喜劇作品《金線池》《謝天香》《玉鏡臺》等,到王實甫的《西廂記》都以女性為主要對象,她們的個性表現尤為明顯。再如《竇娥冤》的悲劇性,因為作者心中有著戰勝邪惡勢力的信念,所以塑造的悲劇主人公有著抗爭的剛烈品質。不屈服于封建禮教然而又從心底認同的精神動搖,這是新、舊思想碰撞下的矛盾體。這與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形象是有著共性的,表現在她們大膽追求自由、敢于抗爭的人生理念。
最后,從題材思想上來看,明代時期,較之元雜劇,封建說教、神仙道化乃至風花雪月等傾向更加張揚,其間愛情主題的雜劇與明傳奇盛行,最具代表性的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多種描寫背景的思緒與刻畫人物的新思想結合,給蒲松齡提供了創作素材和創作方法。對于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內容,人們其實可以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尋找其影子。再如《西游記》中塑造的神幻世界與《聊齋志異》的大背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人物技能法術的賦予也與狐女形象有著相通之處。又如以《金瓶梅》為代表的世情小說的興起,將女性寫得真實而深刻,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背景勾勒,反映現實世界對女子的摧殘,把“情”的意味提高到一個高度。這與蒲松齡描寫的至情之狐有著相似之處,她們對愛情意識的看重都尤為明顯。
經過歷朝思想的積淀,到蒲松齡生活的清代,作家思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縱觀歷史發展,狐女形象是一個復雜思想的結合體,她們是由新思想匯聚而成的,同時又流淌著某些舊思想。但總體來說,她們是全新的女性形象,在中國叛逆女性畫廊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五、結語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寄托了對現實世界的期望。作者在流露出對封建腐朽制度的失望之情的同時,又對人間天堂表現出了熱切的向往與崇敬。對于這個真實存在的現實社會,蒲松齡雖然并未從本質上治愈它,但是清晰準確地切到那流動著毒液的脈搏,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深思的。它讓后來的人們清晰地看到這個社會存在的弊端,這也正是作者費盡心力的真正目的。蒲松齡向往著人間溫情和公道正義的存在,他的內心充滿著追求生命意義的渴望,于是狐女形象就是他自己的理想化,同時也是這個社
會的理想化。
(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