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小學科學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和教師的重視,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意義。雖不同于文化課,但它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能夠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符合我國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下的重點課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單純依靠理論教學是無法實現其教學目的的,教師要通過模型制作、科學小制作等豐富科學課堂,以落實科學實踐探究,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模型;科學制作;小學科學;應用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中,科學課經常會被邊緣化發展,因為他并不是主要的文化課程,所以學校在開設過程中會忽略它的實際意義。但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發展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要求的不斷改變,小學科學課的真正意義得到重視。在科學課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科學模型、教具的合理使用能夠為科學課帶來不同的影響。本文筆者將從科學課使用模型、科學小制作的意義出發,分析小學科學課教學現狀,為科學模型、科學制作更好地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提出策略性建議。
一、 科學課中使用模型、科學小制作進行教學的意義
學習科學是一個主動參與領悟的過程,所以科學不僅僅是老師主動教授,而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這樣的科學課必然是枯燥乏味的。
科學課應該添加一些必要的元素,比如模型和一些簡易的小制作,這些元素的添加會讓科學課變得生動貼近生活起來。我們都知道理論來自實踐,所有的科學理論必然離不開科學實踐,而我們老師在科學課中所要補充的也正是這些,試想一下,老師在講解摩擦力時,為學生提供小車道具,讓學生自己制作“坎坷的路”,讓小車受到摩擦力作用向前行駛,學生就能夠發現不同的路對小車的影響,也就會明白出現摩擦力的原因,這樣是不是比紙面上寫的理論理論知識來的直白一些呢?
其實在課堂上使用模型以及讓學生參與科學小制作,一方面是讓教學變得有效率,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本質,讓學生從原理上了解到科學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如果使用這樣的方法,一定能夠讓學生投入更多的心思學習科學課,這樣科學課的課堂氛圍必然會很好,學生主動地學習會減少課堂上紀律的問題,也減輕教師的管理壓力。
二、 如何更好地將模型制作、科學小制作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
教師要想更好地將模型制作、科學小制作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就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并且在科學模型制作、應用過程中遵循制作、使用原則,才能夠更好地使用科學模型、科學小制作,以豐富小學科學課堂。
(一) 小學科學模型、科學小制作的制作和應用原則
大部分的科學模型和科學小制作單單依靠學校提供和教師提供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根據理論知識來親自動手制作和使用。那么在科學模型、科學小制作使用和應用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 教育性原則。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需要自制教具時,一定要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不能夠僅僅只是讓學生去看視頻、圖片去理解怎么制作,這樣學生是無法真正地了解科學知識的。
2. 科學性原則。進行模型、科學小制作的制作和應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科學的魅力。在模型和科學小制作過程中如果出現了科學性的謬誤,教師一定要及時制止,否則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的看法。
3. 創新性原則。由于是學生親自動手去制作和使用模型制作和科學小制作,所以教師必須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發揮,讓學生的創意得到充分的實施。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在基礎科學模型制作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性去補充制作。如在學習風向和風速問題研究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制作飛機,基礎的飛機模型教給學生去制作,其他的機翼、機身、機型等都讓學生去自己創作,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夠制作出屬于自己的飛機模型,從而在風向、風速學習中真正應用。
(二) 教師使用科學模型、科學小制作教學時的教學方法
當然,教師在使用科學模型和科學小制作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像傳統教學方法一樣“按本宣讀”,直接為學生展示模型制作的過程,而不讓去動手參與,降低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在使用科學模型、科學小制作教學過程中應創新教學方法,采用以下教學方法輔助教學。
1. 小組合作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是非常適用于科學模型制作和使用課程的教學方法,通過分組,它能夠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模型制作中來,并且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的動手去操作、去探究、去實踐。所以教師應該將小組合作教學法應用于科學課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讓學生在配合和合作過程中制作出屬于自己的科學模型,以更好地進行科學學習。如在進行山體等高線知識學習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利用橡皮泥、刻度尺、牙簽等讓學生來制作不同的地形。如山峰、山谷、山脊等,讓學生利用材料制作出地形小道具,從而進行地理知識學習。
2. 教學“生活化”
教師要將科學模型、科學小制作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不僅是制作材料要采用生活中隨處可見、方便尋找的材料,而且制作模型也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實驗教學中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生活經歷,設置學生在生活中有較多體驗的合適情境。以生活情境為起點,在已有生活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建構新的認知框架,縮短學生與科學探究的距離,在熟悉的情境中進行探究。比如學生通過對蒲公英種子結構的觀察,知道降落傘的設計原理和用途,能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制作簡易的降落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活化”教學,將科學模型、科學制作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尋找到生活中的科學。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對學生來說十分重要,要想提高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效率達到課程開設的目的,教師就要巧妙利用一些模型制作、道具制作來豐富課堂。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根據教材設計模型制作,遵循模型制作原則,創新教學方法,以豐富科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孟洪瑛.基于創新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具制作探索[D].渤海大學,2016.
[2]楊小麗.探尋科學模型之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0).
作者簡介:
莊宇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113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