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課堂的延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對知識的使用情況,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是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但許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依然沿用著“題海戰術”,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作業練習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學生對寫作業的興趣降低,完成作業的成就感不高。基于此,教師要創新作業設計方法,作業不在多,“有效”則成。文章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分析如何提升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課堂;初中語文;作業設計
一、 引言
《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提升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可見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作業的價值觀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業不僅僅是課堂的附屬存在,也應該提升作業的有效性,通過作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將完成作業不當做是學習的負擔,而是主動地去完成作業,愛上寫作業的過程,將學習到的知識可以運用到自己生活當中,提升作業的“有效性”,文章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二、 精選作業內容,突出目標性
作業在“精”不在“多”。這是許多教師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什么題型都要讓學生去做一做才可以讓學生全面的理解課文,提升對知識點的運用,這樣學生在大量的作業下抓不到學習的重點,反而無法提升自身的語文水平。因此,教師需要精選作業內容,有的放矢的布置作業,突出典型,讓學生針對重要的題型完成作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樣的作業才是中中心目標的作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例如在學習《背影》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的教學重難點進行作業設計,《背影》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寫作技巧,體會父親對孩子深厚的感情,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置時可以分為兩個作業:第一個是讓學生分析全文一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每一次都表達了什么中心?第二個是模仿文章中的寫作手法寫一寫自己父親的背影。這兩個作業一方面讓學生再一次分析文本,梳理文章結構,二是將讀寫結合,在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基礎上進行仿寫,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簡單的兩個作業便囊括了教學目標,也讓學生感覺到完成作業的輕松,能夠主動投入到作業當中,聯系生活寫一寫自己的父親。
三、 把握作業的層次性,提升成就感
每一個班集體中的學生基礎不同,對于同樣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有所差異。在傳統的語文作業布置上,教師往往會選擇同樣的作業進行布置,讓每一位學生完成相同的作業內容,這樣的設計會讓班級中基礎好的學生覺得作業沒有挑戰性,基礎差的學生認為作業難度太高,自己無法掌握。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將作業設計與分層教學相結合,把作業也實現分層,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作業中有所提高,品嘗到屬于自己的“果子。”
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后,教師針對基礎差的后進生,可以為學生布置熟悉生字詞這類基礎作業,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完成作業,并夯實語文基礎;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分析文章結構,利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情節,進一步幫助學生梳理文脈,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續寫皇帝的新裝,讓學生猜想一下這位小男孩說出了這位皇帝身上沒有穿衣服之后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將讀與寫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讓班級中基礎好的學生感受到作業完成的挑戰性,對作業抱有極大的熱情。這樣的分層設計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也會更有完成的激情。
四、 豐富作業形式,突出趣味性
在傳統的語文作業布置下通常以抄寫為主,每次都是做課后的練習或是抄寫生字,長此以往難免讓學生感到有些無聊。因此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形式,貼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布置趣味性作業,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可以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變色龍》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布置課本情景劇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在你的小組中可以自由選擇角色是什么?按照課本的順序演繹出來,教師給予學生一個課后進行準備,在第二天的課堂當中展示出來。這樣的課后作業充滿著趣味性與新奇,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不同的小組為了更好地展示而絞盡腦汁,小組中的小組長也貼合課本角色分配給自己的組員,盡量讓每一個組員都選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在展示中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也展示出自己不一樣的個性。學生主動地去完成作業,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反而開始期待教室布置的每一堂作業。
五、 自主作業形式,充滿“陽光”性
著名的教育家曾說“我們要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一直是教師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許多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不知道要如何自學,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教師可以從作業出發,設計自主作業形式,不妨讓學生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作業,看看在學生的眼中會對自己安排怎樣的作業。
例如在學習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后,教師在周末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安排作業形式,看看學生的自主作業情況。這樣的作業布置讓許多學生感到疑惑,怎么老師不布置作業反而讓我們自己去安排呢?到底安排多少才是正確的呢?在第一次布置自主作業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引導,在基礎上給自己練習,再提高訓練。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給自己布置了生字抄寫的基礎作業,由于第三單元以散文居多,有的學生還給自己布置了一篇讀后感,還有的學生給自己布置了在周末自己再看一篇散文的作業。瞧!教師讓學生進校自主作業學生也完成的有模有樣的,特別是自己自發的去尋找散文閱讀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愛讀書的好學生。教師在班級中表揚對自己自主作業布置的優秀的學生,一方面能夠給其他學生起到榜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給不知道完成什么作業的學生指明作業方向。在教師長期的訓練下,學生逐漸養成了對作業的規劃,當教師讓學生自主布置作業時,學生更加得心應手,知道自己再學習過程中有哪些薄弱環節,針對自己的薄弱點完成作業,努力以最少的時間完成對自己規定的作業要求。
六、 豐富作業內容,突出創新性
創新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靈魂,不僅僅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環節中,也體現在學生的課后作業訓練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突出創新性與多樣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提升創新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以小組為單位,每一位組員必須在課后要讀滿30首古詩,并嘗試著寫一篇文章《我看古詩》,時間為兩周,兩周之后再班級中檢驗閱讀成果。”這樣的作業形式周期長,參與的學生多,不同的小組針對作業形式也采取了不同的努力,例如有的小組小組長去圖書館為組員借了不同的古詩集,有《唐詩三百首》《李白集》《唐詩宋詞》等等,學生的雙休日也都待在圖書館當中,兩周時間過去,學生交上來的作業異彩紛呈,有的學生寫的“我看詠梅詩”“在古詩中的古詩”“古詩中的科學知識”等等,這樣的作業學生收獲到的不僅僅是閱讀上的體驗,也在寫作中與作者進行文字間的溝通,學習到豐富的古詩知識,也在小組作業中提升了團隊合作能力。
七、 結語
總之,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作業布置時,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創新作業設計,把握作業的在“精”不在“多”,讓每一位學生都在作業中提升,設計“實效”的作業形式,展現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孫婧婧.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3):18-19.
[2]李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分析[J].中外交流,2017(32):256-257.
[3]徐興蓮.關于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的研究[J].未來英才,2016(11):134.
作者簡介:
林巧霞,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