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語文具有知識復雜性、內容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小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運用“順口溜”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歸納語文知識,加以分類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化被動為主動,達到輕松快樂地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順口溜
在課程改革中,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中也一再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發展特點。然而小學語文知識體系比較繁雜,內容涉及范圍廣泛,對于某些關鍵知識點學生不易于理解學習,因此,我認為將順口溜引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其實正是注重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充分體現了寓教于樂。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踐,從小學語文某些知識版塊中探討分析順口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 順口溜在拼音教學中的應用
拼音是學習漢字漢語的基礎,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工具之一。大家都知道,只有學好了拼音才能更好地學習語文。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把握漢語拼音的重要性,要積極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還不健全,你講解大道理作用不大,如果你能將順口溜靈活地應用到拼音教學中去,那將事半功倍。例如:1. 漢語拼音本領大,讀書識字全靠它。要想學習普通話,我們必須掌握它。2. 四個聲調四頂帽,六個單韻母搶著要。誰的口大給誰標,i u并列往后調。3. 雙拼法: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三拼法:聲輕介快韻母響,三音連讀不中斷。4. b、d、g,氣流弱,嘴前紙片吹不動;p、t、k,氣流強,嘴前紙片亂抖動。這樣既簡單又準確,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出錯的情況就會大大地降低了,一舉多得。
二、 順口溜在學習形近字中的應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形近字的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把形近字的不同的部位運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示出來,雖然可以明確易錯部分,但是教學效率不夠明顯。把這些形近字的不同部分編入順口溜中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教師自己編,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自己編。這樣不僅僅讓孩子興趣更濃,效率更高,漢字的學習也水到渠成,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加深記憶,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對結構比較相似的形近字的教學過程中,應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他們的不同,并且編成順口溜來教學。例如,在學習“泡,炮,跑,抱,飽,袍,胞,刨,苞”這幾個形近字的過程中,就可以用順口溜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有水冒氣泡,有火能點炮。有足趕緊跑,有手來擁抱。有食能吃飽,有衣穿新袍。有月是同胞,有刀把板刨,綠草頭上開花苞。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即學會了知識,又普及了生活常識。在學習“已己巳”時,可以簡單編出“已(yǐ)半巳(sì)滿不出己(jǐ)”。在學習“戌戍戊”三個字時,可以編出“橫戌(xū)點戍(shù)空心戊(wù)”。這樣的順口溜簡單易記,終生難忘。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想象力,迎合學生的思維方式,這樣不僅僅能夠提高識字的速度,也能夠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對學生以后思維方式的形成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三、 順口溜在解決語文教學難點問題中的應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總有一些語文知識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問題,特別是那些枯燥而且又特別抽象的知識。教師反復的講解,學生出錯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出錯的概率很頻繁。如果我們能夠采取一種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那么就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而順口溜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
記得我在教學“引述句改為轉述句”這種句式轉化時,習題多樣,哪怕講得再透,學生錯誤率依然很高。我便先讓學生試著編一編口訣,在學生編的基礎加以提煉,得出:引述句變轉述句,冒號逗號來代替,雙引號回家去;“我”由“他(她)”來替,男女得注意;聽話人把“你”替,這種做法須牢記。有了這個口訣后,發現學生再次遇到這種題型時總能從容應對,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準確率。在修改病句的教學中也可以應用順口溜。因為修改病句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基本功。小學生在初次寫作文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用詞不當、成分殘缺、詞語重復、順序混亂等情況,因此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必須自己先掌握修改病句的原理。簡單一句話可以概括修改病句的“三要”原則:改法要巧,改動要少,原意要保。就好比醫生看病一樣,要抓住主要病因,合理地開藥才能藥到病除。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況來編寫或者選擇不同類型的順口溜,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能夠牢固的掌握所學習的語文知識。與此同時,教師也要經常更新順口溜,不斷地與學生一起進步,通過不同的順口溜來讓學生永葆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董玲.淺談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現狀及對策[J].2013(03).
[2]路克修,等.現代小學識字寫字教學[M].語文出版社,2002-04-01.
作者簡介:
林元弼,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南太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