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精彩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是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本就對歷史充滿興趣,渴望去了解我國不同階段的歷史故事。因此教師可以貼合學生學習特點,將歷史故事穿插到課堂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靈活運用
一、 引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每一位教師都知道,但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確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采用講授法進行授課,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記著筆記,久而久之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喪失,將歷史學習當作是完成任務一般,另一方面則是教師沒有貼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沒有在教學中突出歷史的趣味性。基于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將歷史故事融入課堂當中,文章從若干方面出發,探討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二、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優勢
(一)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故事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形式,當學生在傾聽故事時,腦海中能夠會自然地浮現出故事情節,跟隨著故事感受故事中人物特點。而在我們初中歷史的學習中包含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內容,能夠深深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悟到歷史學習的快樂。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這一課時,教師加入的三國時期的故事就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生在課余時間對三國中發生的故事有著初步的了解,當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述故事內容時,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物特點,感受歷史場景。
(二) 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初中歷史知識點繁多,在學生學習時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總是難以理解。例如在學習“土地改革”這一課時對于當時的政策學生就無法理解,此時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述“白毛女喜兒”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封建制度下的慘無人道,感悟喜兒悲慘的一生。在故事的推動下,學生對于“土地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了解到當時土地改革的原因,突破了歷史學習的難點。
(三)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學生,愛國總是缺少著一些熱情,許多學生無法感受到我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不知道中國在歷史上受到多少的磨難與屈辱。學生通過對冰冷的文字閱讀并不能加深自己對歷史的感情,而教師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卻可以帶領學生回憶過去,看清楚我們的革命先烈為了建立新中國而努力奮斗,體會我們抗戰的不易,明白我們的國旗是被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懷被一個個故事激發,提升民族自豪感,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
三、 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運用策略
(一) 利用歷史故事導入,精彩開篇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以一個精彩的導入能夠一瞬間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走進教師創設的情境當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教師利用歷史故事便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懸疑式的表達方式,勾起學生傾聽的欲望,教師再配上多媒體的音頻、圖片進行輔助,讓課堂的歷史故事氛圍更加濃厚。
例如在教學《商鞅變法》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商鞅最后的死法是五馬分尸,激蕩的音樂、直觀的圖片都讓學生感到心中一涼,教師為學生講述“這是我們的商鞅,他的結局是五馬分尸,那么他的變法是不是失敗了呢?如果失敗了,秦國為什么變得那么強大?”一個個問題勾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看到了商鞅的死法,本能地認為商鞅一定是失敗了才會受到這樣的酷刑。此時教師再對學生說“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一看商鞅變法的結果!”這樣充滿懸念的歷史故事在教學伊始便帶領學生走進歷史的情境當中,學生迫切地想要知道商鞅變法的過程是什么,為什么最后落得一個這樣的結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的主動性更強。
例如在教學《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以開門見山地為學生講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那百年的屈辱史,內憂外患的年代,不斷地遭受到軍閥與地主的壓迫與各國的欺負,配上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圖片,讓學生從心中感到憤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要學習的內容有更深的探索欲望,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教師利用多媒體能夠快速地讓學生進入到歷史情境當中,利用多媒體中的圖片、視頻更好地講述我們的歷史故事,讓歷史在學生的眼中揭開一層層神秘的面紗,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二) 利用歷史故事過渡,吸引注意
一個好的開頭固然重要,但是初中歷史知識點繁多,學生在聽講到一半時注意力便不同意集中,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內學生聽到二十分鐘后就會思緒就會開始開小差,不利于之后的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歷史課程的二十分鐘左右為學生講述一個歷史小故事,一方面能夠放松學生身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有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半節課的學習當中。情境類的歷史故事可以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文成公主入藏》這一課時,教師在上課上到一半時為學生講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學生走進歷史故事中,對故事聽得津津有味。此時,教師再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角色扮演,找班上的幾位學生分別扮演文成公主、唐太宗、松贊干布等角色,在課堂中模擬文成公主入藏時的情境,在教師剛剛的一番故事中,學生對每位角色的人物性格、臺詞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短暫的溝通下,可以演繹出趣味的歷史情景劇。這樣的設計不僅利用歷史故事讓學生得到放松,也在情境扮演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水平,使學生走進歷史,想象自己便是那歷史當中的人物,去感受當時時代背景下文成公主離鄉的心態,讓學生在冰冷的歷史文字中感受到人物所蘊含的溫度,體會到文成公主的偉大之處。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便不再是冰冷的記憶知識點,而是能夠感受到歷史人物的情感與偉大,提高對歷史的學習欲望。
(三) 利用歷史故事總結,統領全文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結構緊密的,因此教師在結束一堂課程時,可以利用一個生動趣味的小故事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流連忘返,也更好的開啟下一堂課的知識點學習,避免出現初中歷史教學的虎頭蛇尾。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結束之前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諸葛亮可以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在短短三天內便借到十萬支箭。這樣在課堂結束后學生也能夠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去思考歷史人物的性格,讓整堂歷史課有始有終。例如在教學“統一國家的建立”時,教師在課堂結束后可以為學生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可以以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觀看荊軻刺親王的視頻,一邊聽著故事當中的講解,更好地融入秦朝那氣勢磅礴的時代。在故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荊軻刺秦成功了,那么歷史是否會發生改變?這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在自己小組中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再在下一堂歷史課中給出時間在課堂中交流。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歷史課堂,學生會在課后通過查閱資料去分析問題,為歷史學習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四、 結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提升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運用歷史故事,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歷史課堂,運用歷史故事,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運用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我國的歷史發展,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劉佳.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才智,2017(11):13.
[2]熊南琴.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讀書文摘,2016(24):207.
[3]張莉娟.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94.
作者簡介:
周小琪,福建省泉州市,石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