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瑩瑩
摘 要:文章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福州某高校抽取108名本科生填寫簡式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自尊量表、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考察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自尊與網絡交往依賴的關系。結果發現:母親的教養方式和網絡交往依賴、自尊的關系不是十分緊密,父親的教養方式與這兩者的關系更加緊密。自尊負向預測網絡交往依賴,自尊在父母教養方式與網絡交往依賴的關系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總之,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自尊與網絡交往依賴具有重要關系。
關鍵詞:教養方式;大學生;自尊;網絡交往依賴
中圖分類號:B842.6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4-20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網絡用戶在不斷增長。一般來說網絡交往依賴指個人頻繁使用網絡社交工具,對于網絡關系十分依賴的精神狀態。李曉靜認為,網絡聊天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增進感情,也可以保持與網友之間的聯系[1]。過往的文獻中指出,網絡的過度使用會導致孤獨感的產生[2]。網絡交往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源于網絡交往的頻度,而且源于對網絡交往的態度[3]。
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子女行為方面,現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家庭支持水平低、父母關注少的青少年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高[4]。親子關系是如何引發網絡交往依賴的,其中的影響機制如何發生的,是否需要中介因素的干預,這些問題是本文想要討論的。
一般認為自尊是對于自身能力、素質的肯定,還包含他人、社會對自己尊重的期望,而且自尊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在實證研究方面,學者發現自尊影響個人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比如李玲就發現自尊與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顯著正相關[5]。我們認為一方面父母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網絡交往依賴,另一方面父母教養方式通過影響自尊進而間接影響網絡交往依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福州某高校共抽取108名本科生,收回有效問卷100份(92.6%)。其中男生52名(52%),女生48名(48%);大一學生14名,大二學生30名,大三學生39名,大四學生17名;文科32名,理科64名,藝術類4名。
2.研究工具
(1)基本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年級、年齡、專業等。
(2)簡式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中文版。該量表父親版和母親版分別有21題。采用四級計分。重測信度在0.70到0.81之間,具有良好的信度。
3.自尊量表(SES)
Rosenberg 編制自尊量表(SES),包括10個題項,其中有5個反向計分題,采用4級評分,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重測信度為0.85。
4.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
由平凡、韓磊等人編制,本文采用網絡交往依賴這一維度的題目。問卷采取5點計分。
三、結果與分析
1.父母教養方式、自尊與網絡交往依賴的相關分析
從相關分析可知,父親教養方式與自尊的相關系數中,父親拒絕、父親過度保護與自尊顯著相關。母親教養方式與自尊并不顯著相關。父親教養方式與網絡交往依賴的相關中,父親拒絕、父親情感溫暖與網絡交往依賴顯著相關,母親教養方式與網絡交往依賴相關不顯著。自尊與網絡交往依賴是顯著負相關。
2.父母教養方式、自尊與網絡交往依賴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比較
通過T檢驗可知網絡交往依賴與性別的顯著性為0.081,大于0.05,沒有顯著差異。說明性別與網絡交往依賴與性別沒有關系。通過F檢驗發現網絡交往依賴與專業和生源地的顯著性都大于0.05,分別為0.39和0.09。說明沒有顯著差異。
3.父母教養方式影響網絡交往依賴的路徑分析
本文利用AMOS21.0對于假設模型進行估計驗證。一個模型的擬合度如何,需要具體的指標進參數進行報告。當這些擬合指數值大于0.9時,表示模型可以接受,沒有達到0.9時,則需要重新修正。本研究的父親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兩個模型的擬合指數GFI、AGFI、NFI、IFI、CFI都是0.9以上。
母親教養方式、自尊與網絡關系依賴的關系模型見圖1。其中母親教養方式的三個維度中,母親過度保護、拒絕屬于消極的教養方式,對于網絡關系依賴呈現直接的正向預測,又可以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間接地產生影響。母親的情感溫暖是積極教養方式,對于網絡關系依賴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又可以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間接地產生影響。自尊對于網絡關系依賴也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產生網絡關系依賴。
父親教養方式、自尊與網絡關系依賴的模型見圖2。可以看出父親的教養方式與兩者關系更為緊密。父親拒絕、父親過度保護對于網絡關系依賴都是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通過自尊間接地產生影響。父親情感溫暖是積極教養方式,對于網絡關系依賴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達到了-0.32,同時對于自尊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達到了0.44,又可以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間接地產生影響。自尊對于網絡關系依賴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四、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父親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網絡交往依賴的影響比母親教養方式的影響更加顯著。性別、專業、生源地與網絡交往依賴沒有顯著的聯系。因而,我們將從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對大學生網絡交往依賴影響及自尊影響網絡交往依賴分開討論。
1.父母教養方式與網絡交往依賴的關系
本文分別進行了父親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調查,分別構建了各自的結構模型。在父母親教養方式與網絡交往依賴的關系上,父母親教養方式與網絡交往依賴都顯著相關。可以看出父母教養方式是對大學生網絡交往依賴有一定的影響的。驗證了親子關系對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是有重要的影響的。由模型看出,父親和母親的過度保護、拒絕都容易導致子女的網絡交往依賴,父母比較嚴厲,經常使用懲罰手段的青少年問題行為相對較多[6]。父母對子女過度干涉與保護,容易導致子女喜歡依賴他人,做事情畏手畏腳,抗打擊能力弱,長期下來更容易依賴于網絡交往。
2.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尊
本文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可以預測自尊。楊紅君與周世杰的研究顯示,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能夠提高衛校學生的自尊水平[7]。父親和母親的情感溫暖對于自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尊的相關系數中,消極的教養方式對于自尊是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說明父母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會有利于提高子女的自尊水平。父母對于子女的夸獎贊美、愛護使得子女更加相信自己,不懼困難,更有自信。父母對于子女一味地拒絕、干涉使得子女不相信自己,猶豫不決,做事情害怕被拒絕,更容易形成低自尊。
3.自尊與網絡交往依賴
自尊顯著負向預測網絡交往依賴。父母教養方式會通過自尊對于網絡關系依賴起到間接影響。網絡交往依賴是網絡成癮的部分之一。低自尊的人在現實生活社交中容易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缺乏存在感,而在網絡社交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現自我,所以更易沉迷于其中。
參考文獻:
[1]李曉靜.網絡聊天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2):84-89.
[2]劉加艷.大學生孤獨感與網絡使用特點關系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3):286-288.
[3]金 鑫,李巖梅,李小舒,等.網絡社交態度、網絡信任、人際信任與社交焦慮、孤獨感之間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1):185-187.
[4]吳 鵬,劉華山,魯路捷,等.青少年網絡不道德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道德脫離、責任心、道德同一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3(2):372-377.
[5]李 玲.大學生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61-264.
[6]趙利云,程灶火,劉新民.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4):502-505.
[7]楊紅君,周世杰.衛校女生成人依戀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尊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2):1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