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廣明
摘 要:偏常行為不僅會阻礙學生自己及周圍同學的正常學習,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學生的偏常行為已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更是學校教育不容小覷的現象。糾正小學生偏常行為要以積極的心理疏導為主,通過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重建良好的心理機制,通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進行心理疏通,通過糾正學生自我意識偏差進行心理導正,進而改掉不良行為。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疏導;偏常行為
心理學認為,凡是違反現有社會規范的行為,均屬于偏常行為。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偏常行為多是受到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或心理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使他們有違反小學階段日常行為規范、與社會規范有意對抗等不受歡迎的行為。所以,在發現學生萌發不良心理傾向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是教育工作者不可不重視的問題。
糾正小學生的偏常行為要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教師要觀察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從心理上建立自尊與自信,克服障礙,端正自我認知,改善不良行為。
一、心理重建: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學生出現偏常行為有一定的心理根源,小學生的這一心理根源多數是自尊心與自信心的缺失。對每一個有偏常行為的學生進行心理追因,常會發現他們有自尊受損與自信受打擊的歷史。
有自尊心的學生會自重、自愛,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較少出現偏常行為。對于有偏常行為的學生,要從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做起。第一,教師要營造平等的師生交流氛圍,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對待,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應該獲得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激發他們心底被重視與被尊重的情感體驗。第二,教師要積極尋求家長支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不要動輒打罵、嘲諷孩子,給孩子應有的尊重與空間,在自我體驗中學會自重、自愛。
受到尊重與重視,會使人內心倍增幸福感,會珍惜這種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反觀自我的行為,努力改變自己不受人歡迎的行為。此時,如果學生的自我改變意識與行為能及時得到鼓勵與支持,學生將建立起積極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及自我肯定的程度,對學生的發展與人生的成功起著關鍵作用。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是在他人對自身正確行為不斷肯定中培養形成的。采用贊賞式教育是快速使其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方法,不以微小而不贊,也不以善少而不揚。教師要不吝對學生的贊美,偏常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膽發言、對同學的互相幫助、按時按質完成作業等,都是贊賞的良機,教師要抓住這些培養學生自信心稍縱即逝的瞬間機遇。
幫助偏常學生培養自尊心和建立自信心的教育成效立竿見影。來自單親家庭的小葉同學,父母離異后隨母生活,母親對孩子放任不理,導致他心理異常,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同時他患有嚴重的小兒多動癥,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散漫,與師長和同學關系緊張,因而表現出倔強、粗暴、任性、蠻不講理的偏常行為。基于對他的全面了解,為了改善他的偏常行為,我和他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令他明白每個人生而平等,好的品德并不是優秀學生的專利,引導他要正視自己的能力與潛力,但同時對他人需要保持尊重的態度。自此他對老師改善了態度,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二、心理疏通: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教育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心理偏常行為的產生通常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廣泛存在的現象,是一個人因自身原因或社會原因導致的各種不正常的心理認知,其表現為該個體沒有足夠能力按照社會的慣性規律進行合理的社會行動。
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莫過于測驗不及格、同學的嘲笑、老師和長輩的責備等,基本屬于學習和生活上的不如意之事。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要先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全面分析與評估,制訂心理疏導方案。教師可以通過在平等輕松的環境下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客觀分析其存在的障礙,并鼓勵其面對障礙。簡言之,就是需要學生明白自己的障礙在哪里,然后穩定學生的心態,讓其初步面對障礙,進而化整為零,各個擊破,通過循循誘導,使其能正確認識自我,從而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因學生存在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的案例并不鮮見。如小陳同學,但凡學科成績不好,便受家長的打罵,因此產生了學習恐懼癥。在某次測驗中,他僅取得80多分,放學便將試卷丟棄,但他卻謊稱考了90多分只是試卷丟失了。對家長說謊,究其原因是怕家長打罵。他的偏常行為屬心理障礙所致,并非品質敗壞。針對此事,我先是從心理疏導切入,幫助他消除成績不好擔心打罵的恐懼心理,使其明白考試出錯并不是被否定的表現,而是認識自己的過程。然后通過對錯題的補習和練習,增強他的自信心及抗挫折能力,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同時,我做好家長工作,與家長溝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引導他們摒棄打罵,尊重孩子。在得到家長的配合下,小陳克服了心理障礙,大膽地向家長坦誠為何恐懼考試,學習比以前更加努力了,經過一個學期,成績得到了顯著提高,考試發揮也更穩定了。
三、心理導正:糾正自我意識偏差,改正不良行為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個特殊領域,是一個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關系的認識。對學生自我意識進行心理導正,能幫助學生改正不良行為。
當代學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識偏差:自我中心、自負或自卑、從眾和虛榮。出現偏常行為的小學生,往往忽略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其表現是未能對自己進行正確認識和評價,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忽略缺點,爭強好勝,自以為是。他們的自尊心不表現在積極向上方面,而體現在無視他人及對力量的較量上,易沖動,愛打架,擾亂班級紀律,頂撞家長,不敬師長,認為這樣是“英雄氣魄”,無心向學,成績不良。教師對這類學生更要因勢利導,一對一進行心理輔導。
小周同學因自我意識偏差原因,對比自己優秀的同學易生妒忌心,常因小事欺負同學。某日因打架被在場的同學批評后,該同學將此事一并告訴了老師,他便惱羞成怒,對該同學也施以暴力,事后他表現出更強烈的對抗情緒。于是,我先采取“冷處理”的方法,等他冷靜以后,再與他談心分析原因。起因是他妒忌該同學因進步受到老師的表揚,他心生不忿,導致心理不平衡,通過施暴來解恨。我用很多故事教育他要正確對待自我,鼓勵他用實際行動與同學公平競爭,令他感到老師并沒有對他冷眼相看,而是尊重與信任他。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教導,糾正了自我意識的偏差,承認了錯誤,和產生矛盾的同學握手言和,并表示以后不再打罵同學,愿意與同學成為好朋友。
實踐證明,對存在偏常行為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要依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差異選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用心發掘偏常行為學生內在的正面因子,用鼓勵與愛來代替枯燥的說教,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礙,糾正自我意識偏差,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機制,在逐漸完善自我中糾正偏常行為。
參考文獻:
[1]袁清華.讓陽光普照學生的心靈——談教學管理中的因材施教[J].教育觀察,2016(10).
[2]李甚佳.小學班級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7(9).
[3]韓 艷.小學生自信心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