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珍
摘 要:歌唱教學是一種體現美的藝術,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和學生共同創造美好音色的一員,通過“挖掘歌曲表現力,構建美的聲音形象;滲入有效方法指導,幫助獲得美好音色;展示教師個人魅力,感染帶動美好音色”等策略的研究與嘗試,關注學生、關注歌唱聲音、充分挖掘歌曲作品的審美因素,進而達到用美好的音色動情演唱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歌唱;音色;教學
一、我的追求——對歌唱美好音色的塑造
1.挖掘歌曲表現力,構建美的聲音形象
(1)抓住歌曲節奏特點來構建。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和脈搏,不同的節奏體現不同的心理情感和音樂性格。節奏在歌曲表現中,始終是一種最富于動力的要素,能形象地表現歌曲的內容、音樂形象與意境。
(2)抓住歌曲的特色樂句來構建。細細分析教材歌曲,多聽、多唱、多揣摩,自己先讀懂、理解歌曲,在唱歌時善于抓住歌曲中的特色樂句進行多次品唱,通過歌曲一小部分的情緒影響帶動整首歌的演唱,達到“牽一句而動全曲”,更好地表現歌曲。
(3)抓住歌曲的節拍來建構。在每一首歌曲中,各種拍子都有它所特有的表現作用,是其他拍子所不能代替的,如很多進行曲總是用兩拍子,圓舞曲總是用三拍子,兩者絕對不能互換,拍子賦予歌曲特殊的活力和韻味,或優美委婉,或堅定有力。
2.滲入有效方法指導,幫助獲得美好音色
(1)對發聲訓練的精心設計。發聲的目的主要是訓練學生正確的呼吸方法,提高控制氣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獲得較好的聲音共鳴,使聲音連貫、流暢、明亮。①慧眼——善于發現。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在歌唱作品中找到一些能讓學生直接參與的、體驗到的技能與情感相輔相成的元素,分析作品,尋找“現成”的發聲練習,如選擇歌曲中的難句、重點句或襯詞句作為發聲練習。②慧心——善于創編。深入分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其實,在作品中我們往往可以捕捉到一些對聲音訓練有幫助的創新元素,根據歌曲的音樂形象、音樂意境或音樂情緒,我們可以創編新的發聲練習為歌曲的情感演唱所用。
(2)對聲音美的想象練習。讓學生對聲音有一個想象的過程,唱一首抒情輕柔的曲子時,可以讓學生這樣去想象聲音:“輕柔的紗巾在微風中飄動”“樹葉輕輕落地”等,把聲音放在這樣的意境想象中去控制表現。
3.體驗歌曲音樂形象,主動尋找美好音色
(1)融入歌曲角色。在歌曲教學時,在歌曲的演唱中,我們要盡量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根據不同歌曲作品的內容和音樂形象,使自己融入作品中的意境,以主人公的身份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
(2)移入生活形象。在音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音樂,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化難為易,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3)審美聯覺。聯覺,是指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音樂除了可以在聽覺上作用于人外,同時在情緒上、視覺上、觸覺上、聯想上等方面都會有反映,這就是音樂的通感聯覺。當一個人演唱歌曲、演奏樂器或欣賞音樂時,會在腦海里浮現出音樂所描繪的圖像。
4.展示教師個人魅力,感染帶動美好音色
觀摩名師的課堂,名師扎實的音樂專業素質令人折服,他們能把握音準、節奏和發聲位置,音色優美動聽,教學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從范唱、表情到言語動作,舉手投足間都體現出他們對音樂的投入和沉醉,極富感染力。學生完全被教師感染和吸引著,美好的歌聲自然被帶動出來了。
二、我的感語——讓孩子伴隨美妙歌聲成長
歌唱是孩子的天性,在今后的唱歌教學中,我們對所教歌曲要細細解讀,對歌曲要仔細反復聆聽,充分關注音樂、關注學生、關注歌唱聲音,充分挖掘歌曲作品的審美因素,以美的音樂形象喚起學生美的情感體驗,進而達到用美好的音色動情演唱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中國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