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春
摘要: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激發著人們對閱讀的渴望,燃起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僅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大眾傳播的雙向融合,還在傳媒領域重鑄電視媒介的聚合效應。文章從文化類節目熱現象,進行冷思考,分析產生的原因,探討創新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全民閱讀 文化自信 政策引領 認同感 節目創新
近年來,各種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如雨后春筍,似涓涓清流,激發著人們對閱讀的渴望,燃起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脫穎而出,不僅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大眾傳播的雙向融合,還在傳媒領域重鑄電視媒介的聚合效應。平民化、情感化的文化類節目異軍突起,以深沉雋永的獨特氣質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2017年2月14日《光明日報》以《文化類節目何以贏得口碑 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為題,對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圓滿收官點贊。文章中對這檔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節目自開播之日起就受到觀眾關注,在熒屏內外引發一股古典詩詞閱讀品評熱潮進行了肯定。這只是文化類節目市場火熱景象的一個縮影。貌似低調高冷的小成本文化類節目何以做到“收視與口碑齊飛”?它傳遞出中國電視行業發展的什么信號?
文化類電視節目強勢回歸的時代背景
一、國家政策的引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網絡時代下,閱讀觸手可及,人們對“精神花園”的追求有了更多選擇,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傳播活動,閱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2016年7月1日,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時代課題。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這是第三次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全民閱讀日益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國家政策引導和支持為文化類節目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和土壤。為順應這種變化和發展,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綜藝節目進行了政策調控,提出以“公益、文化、原創”為發展方向,歌唱、選秀等引進版權的娛樂節目大幅減少,中國特色的文化類自主原創節目比重日益加大,以影像形式助推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之舉蔚然成風,在文化領域做出了有益示范。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為代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脫穎而出,獲得收視和市場的好評和認可,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共鳴。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包含著豐富而復雜的上古神話、經典古籍、文學作品。這些過去出現在教材書籍當中的經典文化瑰寶猶如陽春白雪給人“曲高和寡”的感覺,讓大多以娛樂心情、釋放壓力、豐富業余生活為主要訴求的電視受眾感到枯燥無味、晦澀難懂。于是,很多電視節目的創作者更加注重作品與社會各階層百姓的互動,越來越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和情感、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偉大實踐,使文化類節目更具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比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里》利用紀實拍攝、人物采訪等方法直觀而生動地呈現家書及其背后蘊藏著的一段段父母兒女之間的平凡故事,展示普通人的良好家風。北京衛視的《我是演說家》,來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普通人在觀眾面前講述自己的生活體會。如快遞員辛苦勞動之余依然不放棄夢想,軍人激動地敘說著自己的使命擔當,哈佛女孩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國強則少年強”,網絡主播為“喊麥”正名……以“展現華夏文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旨的明確定位是文化類節目成功的重要一步,觀眾在觀看這類節目時,與根植在其靈魂深處的共同文化基因產生共鳴,給該類節目的傳播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三、文化節目的創新。縱觀走紅的文化類節目,其平民化情節、情感化設置、故事化風格和以平民化的嘉賓為切入點,表現出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的關切。在節目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載體,在其身上展現的人性光輝,使人文色彩和人文精神在節目中交相輝映,不僅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也超越了文本與媒介,成為永恒的人文景觀。可以說,人文精神和時代背景在文化類節目中的有機結合,體現了人們對溫暖質樸情懷的渴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可。優質的文化類節目不僅感染著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更彰顯了文化類節目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大家從一起學漢字、背詩詞、忙聽寫、搞競賽,發展到提倡閱讀,關注民歌,聚焦美食,傳頌家風。文化類節目跳出以往題材重復難有新意的窠臼,不再囿于詩詞歌賦的競賽比拼,而是開辟了許多聚焦城市風光、美食、戲曲等領域的人文題材,讓觀眾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華,都是一種至純至美的精神享受和心靈洗禮。時代需要這樣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人們需要這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如何讓文化類節目走得更遠、更好
一、突破舊傳統,讓文化之基筑得更牢。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思想的導向。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的素質和增強綜合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國之精髓,是我們中華民族子孫后代開啟智慧的鑰匙。牢牢把握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發展改革全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貢獻,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這既是文化發展改革的總體要求與根本目的,也是廣電發展改革的宗旨和目標。
電視專欄節目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在文化傳播中相互交流溝通融合,最能體現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創作者應進一步在選題和具體表現手法上拓寬思路、銳意創新,努力尋找與現代受眾的需求、認知以及知識結構相契合的內容,從而進一步發揮其文化效能。然而,我國電視節目的創新能力不足,電視創作人才缺乏,導致千篇一律的節目形式,似曾相識的節目內容天天在熒屏上重復著,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在加強文化內涵的同時,應不斷改進節目編排和形式,創新手段、創新機制和體制,贏得更多受眾。在把握受眾需求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明確定位受眾目標,表現形式根據內容的需要可以有多種選擇,節目形式應該“接地氣”,應以簡潔、溫和、生動、個性的表現形式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及其本質。同時,應該注重真實性,綜合運用生動的故事、精簡語言、平凡人物等,通過具有創意的表現手法呈現文化美、情感美、生命美。
文化類節目不僅要成為“智慧的化身”,還要集幽默感、懸念感、刺激性、戲劇性于一體,通過諸如以一敵百、兩兩組合等“PK”獎懲模式和游戲設定,將多種節目樣態與元素巧妙嫁接在一起。另外,適當展示選手自身的風采,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增添其表現力與辨識度,也是為節目增加可看性、提高藝術生命力的必備條件。當前大量綜藝節目通過宣傳使名不見經傳的素人嘉賓變成“網紅”,而這些網絡名人再反過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節目宣傳,雙方形成共贏局面,就是例證。
二、擅用新技術,讓文化之根扎得更深。互聯網即時通訊、雙向互動、海量存儲等特點對于電視節目來說,帶來的不僅是內容生產的優化升級與受眾互動模式的轉變,還有傳播格局的擴大、傳播途徑的增加以及傳播方式的改變。在推廣營銷文化類節目時,可通過“兩微一端”宣傳矩陣、網絡同步直播等多種方式,實現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力、傳播力呈幾何級數的擴大。節目還可借助新媒體渠道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傳播方式,使更多樣的節目信息在網絡社群中擴散、延宕,放大節目自身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影響,形成“文化現象”,使這些直抵人心的文化內容在大眾化的綜藝節目包裝下獲得更廣泛的受眾面和更強的傳播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對全黨深刻領會、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提出的要求。“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新機遇新挑戰,電視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弘揚文化的重任,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進文化內容形式、方法手段、載體渠道、體制機制的創新,激發活力、釋放潛力,多出精品力作,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盛宴。
(作者單位:萍鄉廣播電視臺)
本文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