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王少文
(1.廈門醫(yī)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2.福建健身氣功協(xié)會,福建 福州 350000)
福建省首屆大學生健身氣功錦標賽于2017年11月24~26日在華僑大學泉州校區(qū)體育館舉行,來自全省31所高校的186名選手參加了比賽,其中有19所本科高校,12所高職院校。比賽設集體賽、個人賽和團體賽,項目有: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分2個組別,即本科甲組和高職乙組,比賽規(guī)定并選用了由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2017年審定出版的《健身氣功競賽規(guī)則》(試行),音樂統(tǒng)一采用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發(fā)行的《健身氣功比賽展演音樂》CD伴奏音樂。經過2天、4個場次的比賽,分別決出了2個組別的團體和各單項前8名,以及集體項目一、二、三等獎。
從表1中可以看出, 高職乙組共8所學校獲獎牌,占參賽學校總數的66.7%,且勢均力敵;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和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的2個集體項目均獲獎牌;而8所學校中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的6名隊員均獲獎牌,這也是該學校獲得高職乙組團體總分第1名的主要原因。而本科甲組19支參賽隊伍中,只有近一半的學校獲得獎牌,且優(yōu)勢集中、差距明顯,所有金牌、銀牌基本被集美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包攬,其團體總分也均超第3名10分之多。通過表2可以看出,高職乙組冠軍實力比較分散,分別由4所學校隊員獲得;而本科甲組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4個項目的男女冠軍集中在集美大學和福建師大2所學校。這也與上述本科甲組出現優(yōu)勢集中、差距明顯的現象吻合。
通過對教練員及隊員訪談得知,本科甲組團體前3名的高校是連續(xù)幾屆參加福建省健身氣功站點聯(lián)賽及全國高校健身氣功比賽。而高職乙組的隊伍雖沒有參加過任何級別的健身氣功比賽,但獲得獎牌的學校中大部分的教練員參加過省級以上培訓至少2次。福建省從2016年開始舉辦第1期高校健身氣功師資培訓班開始,在短時間內發(fā)展迅速,除了隊員具有較好的專業(yè)素質之外,這與學校的重視、領導的支持和教練員的業(yè)務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開展時間短,而有些院校是臨時組隊倉促參賽,從動作規(guī)格和演練水平等方面都顯得較薄弱,成績不夠理想。

表1 個人和集體項目獲得獎牌總數學校情況一覽表

表2 單項第一名運動員所在學校情況表
從現場比賽和錄像分析來看,本科甲組各單項第1名的運動員在套路動作中體現了較好的身體素質、專項技術和演示水平,其心理能力和表現力都遠遠超過其他本科院校的運動員。這與獲得第1名的運動員均是武術專業(yè)運動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專業(yè)的武術運動員在力量和柔韌方面占有優(yōu)勢,導致動作質量和身體素質方面均表現了較高規(guī)格。另外這些運動員因有多次參加國內、省內大賽和表演的經驗,他們不但在動作質量、身體素質等方面表現出了較高規(guī)格,在演練水平方面也占有絕對優(yōu)勢,且能很好把握健身氣功的獨特的風格特點。而其他院校也有武術、舞蹈、太極拳基礎的隊員,但因大多是臨時組隊,突擊訓練,其表現出來更多的還是舞蹈和太極的韻味,缺乏健身氣功獨特的風格特點,所以專項能力、動作質量、演練水平一般,且臨場經驗不足。因此,不同出身的運動員專項技術存在明顯差距,相同出身的運動員訓練時間的多少、訓練方法的差異也是造成技術差距較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目前擁有90多所高校的福建省,首屆高校健身氣功比賽共31所院校參賽。福州地區(qū)11所;莆田、龍巖、南平各1所;而平譚和寧德均未派隊參賽。所有參賽隊伍中,沒有一支民辦院校,只有5所醫(yī)學類高職及本科院校,11所高校有體育專業(yè)。在參賽高校中,只有少數學校有健身氣功學生社團或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由此可見,院校之間、地域之間在健身氣功項目的發(fā)展和參賽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出現了發(fā)展不平衡的現象。
(1)由于2個組別的參賽隊均超過了10支,而個人項目獎勵名次則錄取前8名,且未把體育專業(yè)生單獨錄取名次,大部分院校個人單項未獲得名次或任何獎勵,作為一項群眾項目,失去了大學生對比賽的積極性。(2)本屆比賽參賽隊伍的數量雖超出了舉辦方的預期,但由于宣傳和前期推廣不夠,大多院校來不及準備。且多數院校未成立健身氣功學生社團和開設健身氣功課程。(3)一些院校對健身氣功的重視程度有限,投入較少,訓練缺乏系統(tǒng)性,對教師外出進修和學習很少提供機會,使得他們對健身氣功的發(fā)展趨勢缺乏了解,業(yè)務水平得不到持續(xù)提高,隊伍實力增長緩慢。同時也出現了地域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現象。(4)前期高校之間比賽較少,影響了高校健身氣功整體發(fā)展水平的提高。(5)大學生健身氣功研究會剛成立,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7.1.1 賽事由教育與體育部門合力推動本次比賽是福建省高校健身氣功研究會成立以來,首次福建省體育局和福建省教育廳合辦的比賽,對推動福建省高校健身氣功的發(fā)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且由體育局和教育廳聯(lián)合舉辦,極大地調動了各院校領導及教練的積極性。致使參賽隊伍的數量超出了舉辦方預期的效果。
7.1.2 獎項設置及分組與全國比賽接軌本次比賽從設項和獎項的設置等方面都和全國健身氣功賽事接軌,提高了參賽的積極性,提供了更多的參賽平臺和機會。但由于未把體育專業(yè)特別是健身氣功專業(yè)學生單獨錄取名次,致使呈現出演練水平差異巨大,獎牌獲得出現集中扎堆現象。
7.1.3 運動員水平及出身差異較大 訓練時間的多少、訓練方法的差異及運動員出身的不同,導致運動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7.1.4 賽前宣傳及培訓力度欠缺 本次比賽前期宣傳及培訓不夠,一些院校來不及準備,倉促組隊,致使部分院校對伴奏音樂和規(guī)則理解不透徹。部分教練員在賽前未進行正規(guī)培訓,導致參賽運動員動作規(guī)格不細,較難的動作質量不高,甚至普遍存在錯誤。
7.1.5 院校領導重視程度有限 一些院校對健身氣功項目理解有偏頗,從而對健身氣功比賽不夠重視,經費投入過少,導致整體水平不高。院校和地區(qū)間健身氣功項目的發(fā)展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
7.1.6 作為社團及課程項目開展的院校不多 一些院校未成立健身氣功學生社團,且作為課程開課的高校較少。
7.2.1 發(fā)揮政府部門及大學生健身氣功研究會作用 福建省各級教育和體育的主管部門思想上要重視,大力宣傳和引導健身氣功項目的開展,完善各種形式的比賽體制,加大省級主管部門對各所高校主管領導的支持力度,發(fā)揮省大學生健身氣功研究會的作用。有條件承辦國內大賽和活動,并多舉辦地區(qū)賽、交流賽、錦標賽等各種形式的比賽,并形成制度定期舉行。充分發(fā)揮競賽的杠桿作用,在比賽同時配套一些健身氣功養(yǎng)生健身知識講座,為福建省各校大學生健身氣功隊提供更多參觀、學習、參賽及優(yōu)秀和運動隊進行交流的機會,促進福建省高校健身氣功項目的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這不僅給大學生提供檢驗自己技能的平臺,還能增強大學生的健康理念。
7.2.2 校領導應加強重視,并增加經費等物質投入 各校領導應加強重視、增加資金的投人,多渠道拓寬經費來源。改善訓練條件,保證訓練場地和物質,提高運動員及教練員待遇。對教練員、運動員的訓練工作和比賽成績應有一定的獎勵機制。對教練員外出培訓給予鼓勵和相應的支持。
7.2.3 開設各種形式課程,成立學生社團
應推動高校開設健身氣功體育課程,成立健身氣功學生社團,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利用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加強健身氣功項目的宣傳,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中發(fā)現更多有潛力的運動員。
7.2.4 加大培訓和宣傳的力度 教練員是整個訓練隊發(fā)展的基石和領頭羊,而裁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比賽成績的真實性,也直接影響學生健身氣功水平的提高。主管部門應創(chuàng)造一個能使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組織和舉辦各種形式、級別的健身氣功教練員及裁判員學習班、提高班和專題研討會,在掌握最新健身氣功競賽規(guī)則理論的同時,加強動作規(guī)格訓練,提高健身氣功教練員、裁判員技術水平,加快推動健身氣功項目的發(fā)展和普及。
7.2.5 增加比賽組別、項目、人數和獎勵名次 增補一名教練員,并按照運動水平和學校性質設置組別,增設優(yōu)秀組織獎,調動各校參加比賽的積極性。將“段位制”引入到賽后獎勵,不同段位獲得者能得到相應的證書。段位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勵作用,能滿足當代大學生自我鑒定、自我認可的心理需求。應注重運動員的文化理解,增加健身氣功知識競賽環(huán)節(jié),如類似知識問答環(huán)節(jié),以確保運動員了解健身氣功的文化內涵。加強各類人群參與的積極性,增加1~2名替補隊員,讓多數運動員體驗到比賽和健身的樂趣。用健康文明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強健體魄,有利于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使民族精神得到弘揚與發(fā)展。
7.2.6 多途徑科學的選材 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材,應抓好基礎訓練工作,培養(yǎng)學生運動員在身體姿態(tài)和精神面貌方面的意識;堅持系統(tǒng)長期的身體素質訓練,增強學生運動員的專項技術水平;注重心理素質訓練,緩解賽前緊張心理。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保持較高水平參賽。在培養(yǎng)一批高質量后備人才的同時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健身氣功這個載體滲透到大學生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