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楠
摘 要: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中堅力量,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環節,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放權讓利的經營權改革,到股權多元化的所有制改革,其中一些企業改革成為包含非國有股的國有控股公司,還有一些企業改革為由非國有股東控股,包含部分國有股的國有參股公司。歷經“混”“參”“控”,如今這些混合所有制企業無疑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經濟主體。
關鍵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12-01
一、混合所有制的內涵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不同所有制資本之間相互參股的股份制經濟,是一種富有活力和效率的資本組織形式。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其資本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歸國家所有,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不僅具有商業屬性,還兼有公益性質,國有企業在追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還是國家借以調節經濟、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重要載體。然而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其資源配置本不該由政府主導,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自主調節作用,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過多干預,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應運而生。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出現,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間相互取長補短,謀求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的有效結合,良性互動達到共贏的有效形式,可以促進國有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國有資本的投資和運營效率,促進非國有資本同國有資本公平分配生產要素、平等分享經營收益。從國有經濟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放大國有資本的根本手段;從民營經濟角度看,通過融合國有資本有效打破行業壟斷,提升資本運行效率和創新能力。
二、混合所有制在國際上的發展
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國際上早已存在。二戰前后,西方國家基于戰備等的需要,發展了一批國有企業,新設伊始,這些基于戰備考量的國有企業運作高效。不可否認,政府的管控在企業運作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因冷戰以及意識形態的對抗,西方政府選取了一些運行不良的國有企業同當時涌現的私有企業進行對標,借以指責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導致運行效率低下,效益欠佳,于是政府運用“頂層設計”手段,包括將私有資本直接混入等方式,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改造。
三、我國提出混合所有制的社會背景和發展前景展望
國有企業改革的商業性質是比較明顯的,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要著重突出這一特點,它的前提基礎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要努力實現公司制的創新。另一方面,我國提出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國家層面逐步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舉措,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還要加強引進與吸收一些非國有資本的注入。
混合所有制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而不斷得以完善。1978年,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國有企業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這一基本理論指導下,我國國有企業逐步推進股份制改革。(下轉14頁)(上接12頁)
在1978—2008年這三十年間,我國國有企業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革,逐步建立了企業法人制度,明晰了企業法人財產權、國有產權運營主體,改進了組織制度、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建立起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企業財會制度和勞動人事分配等經營管理制度,并重塑了政企關系。
到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至此,世界經濟增長開始逐漸放緩。金融危機的影響是世界范圍的,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逐漸進入中等速度發展時期,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導致產能過剩同時而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矛盾凸顯。
2013年,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2016年,我國進入“十三五”發展新階段,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面對國有企業改革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路徑。十九大報告的提法進一步凸顯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國有企業改革“新風口”
從2016年第一批試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始,截至2017年底,共有3批50家國有企業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超過2/3的央企各級子企業實現了混合所有制。企業所在行業領域涉及國防軍工、石油石化、配售電、電力裝備、高速鐵路、鐵路裝備、航空物流、民航信息服務、基礎電信、金融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領域,選取的試點企業均為具有典型性的本行業代表或領軍企業,示范作用明顯。這些企業在股權結構上,有的從國有獨資變成國有絕對控股,有的從國有絕對控股改為國有相對控股,有的在探索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混合模式包括國企入股民企、民企入股國企、中央企業與地方國企混合、國企與外資混合、PPP等模式。
國有資本通過本輪與社會資本較大范圍的融合,其功能得以放大。從混合所有制改革牽涉的企業級別來看,正從前些年的三級及以下企業向重要的二級子企業甚至集團層面的重組整合提升。
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業集團及下屬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68.9%,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50.5萬億元,比“十二五”初期增長80.1%,近五年累計實現利潤總額6.4萬億元,比“十二五”增長30.6%。2012年以來,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從378戶增加到390戶,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整個中央企業的63.7%、60.8%、61.1%、84.8%,僅2017年當年,中央企業新增混合所有制企業就超過700戶,通過資本市場引入社會資本超過3 386億元。
2018年3月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今后將在原有改革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努力取得實質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