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隨著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日益發展, 通過互聯網市場購買商品和服務已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由于我國相關立法不完善、政府監管不力和消費者與銷售者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互聯網市場交易中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現象的多發。從法律角度出發,探討互聯網市場中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市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D912.2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193-01
一、我國互聯網市場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
相比傳統市場,互聯網市場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保護更為復雜一些,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市場準入條件自由,給不法經營者可乘之機;二是由于互聯網獨有的虛擬性自由度和使用廣度,使得從事互聯網市場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司法人相關工作量巨大;三是互聯網市場近年來發展迅猛,特別是交易類別早已超出傳統市場的發展度,也往往使得現行法律由于立法空白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規制。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章規定了九種消費者權益,即知情權、自主選擇權、人身財產安全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獲得知識權、建立消費者組織權、監督批評權以及受尊重權[1]。結合網絡交易領域所追求的效率最大化的顯著特征和特殊交易形態而言,網絡消費者還享有除消費者基本權益以外的特有的權益:主要包括后悔權、個人信息權[2]。
二、現行法律法規中對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第25條明確了消費者網絡交易后悔權的規定,為消費者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的法律依據。(2)第28條規定并明確了網絡市場等非現場交易中經營者相關信息披露的義務。這一規定有效阻止了互聯網市場糾紛中出現的問題,如:經營者利用虛擬化銷售后隱匿的;消費者無法有據可查地解決糾紛中責任的問題;保障消費者的安全交易提前預知購物風險等。(3)第14條規定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同時,第29條將個人消費者信息的保護也明確作為互聯網經營者需履行的義務之一。并且,第29條也明確了對互聯網商業廣告發放的規定,即未經同意不得隨意向消費者發送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4)第26條進一步明確了互聯網市場中格式合同條款的使用行為,同時明確了格式合同條款不具備法律效用的具體情形,否定了經營者利用不公平、不合理的市場地位而獲得的不正當法律效力;明確經營者不得借助技術手段而利用格式條款進行強制買賣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5)第44條規定了網絡市場平臺“先行賠付”責任,強調網絡平臺與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在明知或應知不法經營者利用該網絡市場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而不采取必要措施的,負同等責任。
2.《網絡交易管理辦法》。該辦法中涉及互聯網市場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條文主要有以下幾點:(1)第28條、23條強調了個人信息保護和實名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被經營者惡意泄露、故意買賣等違法行為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硬性要求并強調個人網店必須采取“實名制”原則。(2)第19條明確了經營者不正當經營行為的描述,第36條補充了對交易平臺信用記錄的規定。上述兩條,詳細列明了五種經營者的惡意不正當競爭行為,并附以兜底條款;同時規定交易平臺須對經營者的信用情況做出客觀、公正地采集與記錄,須以此記錄建立相應的經營者信用評價體系。要公示信用記錄,以警示消費者交易風險,并不得任意調整信用評級。(3)第41條將工商部門管轄權明確列出。此外,明確了電子證據的概念,要求平臺對電子購物憑證或購物記錄進行存檔,以作為日后消協處理相關糾紛的證據。
3.《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在該辦法第6條規中明確了經營活動中虛假宣傳或者引人誤解的行為,共分為10種。第9條針對銷售后無理由退貨行為進行了規范,明確了在四種情況中,如經營者超過15日拒絕承擔無理由退貨義務,即可視為故意拖延或者無理由拒絕。第14條明確了對第9條所述經營者應負的處罰措施,規定最高可處50萬元罰款。第11條也明確了經營者通過不法行為侵犯消費者信息權的三種行為。
4.《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指引》。其中,明確了不宜退貨的商品范圍,對互聯網購物無理由退貨的程序做了規范,既強化了電子商務經營者應履行的義務,也保證了經營者的權利。
三、對互聯網市場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1.應推進網絡消費公益訴訟懲罰性損害賠償訴求常態化。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懲罰性賠償規定起,查閱實際司法案例的審理文書,不難發現,雖然有法可依但適用進行維權的案例比例不高。在我國互聯網市場中,由于高額的經濟利益,不法商家通過制假售假等實際侵害消費者權益權的行為極度猖獗。如在保護互聯網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過程中,適當引入網絡消費公益訴訟制度,既可以極大地提高當前社會中網絡購物中消費者的不公平地位,又可以有效震懾違法經營者的不法行為,更可以凈化社會風氣,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2.推進實施小額訴訟審判制度。在《民事訴訟法》中,小額訴訟程序具有訴訟成本低、程序快、審理時間短等特點。從實際司法經驗上看,多數互聯網交易糾紛標的額在不足5 000元,這一制度符合絕大多數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可以說,社會上絕大多數網絡交易糾紛所引發的訴訟案件,都基本符合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條件。如能夠通過此種制度解決網絡交易糾紛,網絡消費者就可以以更低的時間、金錢成本維自己的合法權益[3]。同時,此種制度還可作為公益訴訟的補充。
3.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村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建設。因地域因素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因素,農村網絡消費者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受缺乏維權意識、維權成本、時間、維權途徑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選擇息事寧人的消極態度應對不法侵害。從側面講,這一現狀嚴重挫傷了農村消費者消費的積極性[4]。除此之外,由于財政不足等因素,各級政府在農村網絡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方面、專業維權組織建設配套方面嚴重滯后,阻礙了農村網絡消費維權的發展,這也需要各級政府在保障相應財政投入的同時加大農村維權意識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