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
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入進行。在這樣的背景下,農產品產業化升級勢在必行?;诖?,分析農業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以及農產品產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當前發展農產品產業化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經濟新常態下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在結構與效率上保持平穩有序的態勢指明道路。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農產品;產業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18-02
引言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期,要增強信心,保持平常心態,從當前階段的實際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新常態,直至2014年12月5日,在中國政治局會議上,中國政治局會議公報中三處提到“新常態”這個詞,這是首次在國家重要會議上正式提出。公報中三次提到“新常態”,第一處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表現為經濟有韌性、有潛力、回旋空間大”,第二處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會帶來很多變化形成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將會使社會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第三處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保持合理的經濟運行速度”,這是我們首次正式認識經濟新常態。
一、農業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五千年的農耕文明造就了中華文化,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的需要。我國有三大經濟增長點——“消費”“投資”“出口”,我國經濟增長點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內外市場的消費。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國,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優勢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農業在“衣食住行”消費性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農業是當前我國民生需求的導向。
2.國民增收的需要。農業的發展是讓我國盡快平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我國目前居民收入水平總體呈上升態勢,然而,城鄉地區、東西部地區的收入卻在逐步拉大,這意味著我國國民收入踏入中等收入的陷阱?!爸械仁杖胂葳濉钡囊馑际侵腹I化發展過渡期間受阻,未能實現平衡增長而導致的現象。同時,這也是我國經濟運行速度要放緩的原因。南美洲國家智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表率,我們應該借鑒該國的經驗,尤其是通過發展現代化新型農業,使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的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大力發展新型農業,建設新農村,培養新型農民,增收農民收入,不斷提高整體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3.相關產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工業之路,一直都是采取犧牲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模式,促使我國工業在短短十年間快速發展,經濟實現飛速增長。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促使了第三產業的成長和發展,同時也是依托著農業的支撐。
二、目前我國農產品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正是因為農業發展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各個行業應依托創新能力,建立能耗低、污染少的發展模式,農業發展模式的更新換代也迫在眉睫。我國農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農產品產業結構層次低,發展慢。之所以導致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
1.生產方式落后,結構單一。由于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局限性,我國目前大多數地方還是以精根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為主,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這種經營方式在某個時期對農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展,這種模式因其經營方式不夠靈活以及帶來的效果不明顯,已經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正在逐步被市場經濟所淘汰。
2.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產量不穩定。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業生產還停留在低級階段,雖然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來說,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農產品對于自然災害承受能力低,農產品的儲存和保鮮技術落后,導致農產品無法達到收益最大化,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起步晚,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對于農業的科技重視晚,科技投入少,技術創新意識不夠。
3.生產規模小,以個體經營為主。我國農業的特點是人多地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占有量少,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是我國目前土地資源的基本情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分田到戶,各自經營,各負盈虧,這在當時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發展至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擴大,這種個體經營的模式大大限制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已經無法再適應市場的需求,不利于農產品產業結構化的升級。
4.產業創新意識不足,集群化意識不強。對比歐美國家的大型農廠制,以及科技化、生態化農業形態,我國的農產品產業化之路面臨的問題還包括,產業創新意識不足,各自為戰,靠天吃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集群化發展意識不強,這些極大地制約了農業及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三、經濟新常態下促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的“新”意味著不同以往,“?!币馕吨鄬Ψ€定,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即將發生重大改變。中央工作經濟會議上也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個特征表現為:消費需求將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轉變為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形態;投資需求將由高強度大規模開發轉變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新商業模式;出口和國際支出也將仍然保持出口競爭優勢,把“引進來、走出去”路子進行到底;生產要素優勢將由勞動力優勢轉變為高新技術優勢;產業結構也將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統一市場秩序,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推行綠色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經濟體制以及堅持走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政府宏觀調控的發展方式。
綜上所述,這也就要求中國的農業發展首先要從農產品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開始抓起。關于我國農產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產品產業化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精耕細作的小農生產模式。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改變農民老舊的思想觀念,從個體經營中解放出來,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引進先進生產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優化農業發展結溝,提高農產品產業結構化程度,拓寬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融合,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引領農產品走向品牌化,打造品牌效應,促使農業從傳統型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
2.政府大力扶植農業發展,制定和頒布利好農業政策。制定和頒布利好農業政策,一方面可以從價格上保護農民,提高最低保護價格,保護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給予福利政策,讓農民的收入有保障,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要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肯定農民的社會貢獻和社會價值。另外,還要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的發展。
3.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加大對農業生產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對農業生產工具的科研投入,采用機械化集約化的農業經營模式代替傳統的粗放性的模式,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把人才引進和培養納入產業結構發展規劃中來,發揮科技人才的最大效能,為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礎。
4.利用金融工具促進農產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根據國家產業機構調整和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的要求,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快金融工具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加強與互聯網的聯系,通過互聯網平臺改變原始農產品銷售模式,簡化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到零售終端的流通環節,挖掘更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從而促進農產品產業結構化升級。
5.打造龍頭企業,培養行業領頭羊。在未來,應全力打造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培養行業領頭軍,這是提高農產品產業化程度的重要舉措。這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1)做好謀劃與布局工作。要做好謀劃和布局工作,根據每個地區的農業基礎和優勢產業,因地制宜,選擇一批發展基礎好、有創新能力、地位穩固的龍頭企業,在政策上、服務指導上、資源分配上給予重點扶持,引向更高層次的產業化、規范化發展。(2)給予政策支持。各級地方政府與農業主管部門應重點扶持國家重點項目和特色項目,對優勢產業的企業給予科技上、資源上、產品謀劃上的政策支持,對于優勢企業的企業家進行培養,著力打造一批本土的優秀企業家做堅強的智力后盾。
6.做好專業教育,打造創新人才。任何行業都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支撐其向前發展,做好農業專業化人才培養,極力打造農業教育培訓與繼續教育,鼓勵農業科技創新,是培養農產品產業化發展人才,打造新型農民的重要舉措,必須全面布局,認真落實,分階段推進。
四、總結與展望
農業是國之根本,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關鍵在于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農產品產業化發展之路必須要順應形勢,搶抓機遇,這也是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農民,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因此,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應結合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態勢和特征,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我國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根據我國的國情,因地制宜,發揮每個地區的農業特色和農產品特色,大力推進農產品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升級,發揮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順應經濟新常態的布局,是農產品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王功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J].現代商業,2014,(6).
[2] 張會臣,李恕梅,張仲新.基于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構建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9).
[3] 杭俊.電子商務視域下再論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J].商業經濟研究,2015,(33).
[4] 姚永敬.移動電子商務視域下新商業模式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