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 要:陜西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地域,在歷史發展的很多節點都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由于這樣的歷史機遇,在陜西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上至半坡原始人生活遺址、西周、秦,下溯漢、唐等多達十三個朝代在陜西的省會城市西安建都,正是由于這樣的歷史機遇,在陜西關中平原的狹長地帶分布著眾多的皇陵遺址。除此之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在陜西大地上。從20世紀初開始,陜西的歷史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逐漸開展,與盜掘歷史遺產的不法分子做斗爭,做一些搶救性的發掘保護工作。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也逐漸重視起來,還有越來越多的商家借著歷史文化遺產的東風開發其商業價值,這也不失為歷史文化遺產開發保護的一種模式。從陜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出發,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新的經濟形勢下如何開展陜西省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以期為陜西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陜西;歷史;文化遺產;開發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35-03
引言
陜西因為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淀,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的朝代在此建立都城,又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在此發生,經過我國古代歷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努力,在陜西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陜西的社會改革與社會發展進程中,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工作是其重中之重,要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精心部署,嚴格執行,對陜西省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重要的發掘整理,并且進行開發保護,為傳承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為將陜西建設成為西部的文化強省而努力。
一、陜西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簡介
1.陜西在歷史上是我們中華民族主要民族主體——華夏民族的發源地。早在原始人時期,陜西大地上就有猿人活動的遺跡,例如著名的藍田猿人和大荔猿人等。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逐漸融合,形成炎黃部落,在炎黃部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對中華民族具有深遠影響的華夏民族,而炎黃部落的首領黃帝也作為炎黃子孫和華夏民族最初的人文祖先被供奉和敬仰,如今黃帝的陵墓就在陜西北部的黃陵縣,傳說現存一株黃帝當年親手種植的千年柏樹,如今依然挺拔茁壯。隨著歷史的進程,華夏民族從原始部落逐漸進入西周即中國最早的奴隸社會,經過西周的發展,華夏民族的經濟、文化、社會形態都有了非常重要的發展,尤其是文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周禮為代表的周文化。當西周滅亡,東周從陜西的鎬京東遷之后,秦人部落從以前為西周王朝牧馬放羊的小小聚居部落逐漸發展壯大,一躍成為中華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強大諸侯國。經過商鞅變法,秦的強大逐漸超過其他戰國的六個諸侯國,經過近百年的征戰討伐,最后由秦國的最后一位秦王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黃帝——秦始皇嬴政統一其他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從奴隸社會的發展脈絡來看,陜西作為奴隸社會發展時期華夏民族社會發展主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中華民族的進步有巨大的歷史貢獻,同時也為陜西留下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
2.陜西的關中平原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左右,在陜西關中平原中部,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東北部,生活著一個原始人部落,后來被歷史學家稱為半坡人,在他們生存的遺跡中,歷史學家經過艱難的考古發掘,在灰燼中發現了粟和黍等最原始的華夏民族早期的糧食作物。由此可見,五千年前的陜西大地已經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基礎。在之后的黃帝部落、炎黃部落,都非常重視農耕產業的發展,對農耕技術的提高和農耕產品的品種有了極大的改良。再經過西周的發展,我國封建時代的主要農耕形態就此形成,這樣偉大的歷史成就是在陜西關中平原大地上形成的,對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就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周朝出土的青銅器中,已經發現了眾多的農耕工具,可以發現在陜西的土地上對于農耕器具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除此之外,陜西關中地區現今還保存著秦朝的鄭國渠、漢朝的白渠等水利設施,而且鄭國渠的一些地段還可以正常使用。這些在當時非常先進的水利設施不僅對當時的農業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為之后我國的農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陜西作為歷史文化大省,并且被很多的人所向往,最重要的一點是陜西的省會城市——西安,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歷史中十三次被定為國都,作為一座在歷史上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城市,在中國的建都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也是絕無僅有的。陜西的關中平原地帶,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南有秦嶺屏障,北望一片曠野,西邊可出可守,東有函谷關和黃河天險,易守難攻,從軍事戰略上非常適合作為國都的選址。除此之外,陜西的關中平原,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又有涇渭二水滋潤,物產豐富,可以提供充足的物資。所以在歷史上,從西周定都豐鎬二京、秦始皇定都咸陽、漢劉邦定都長安,之后又有西晉、前趙、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權在此建都,隨后的隋唐也在長安建都,經過千年的重建與毀滅,唐長安城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市面積遠遠超過50平方公里,也是世界歷史上最主要的歷史名城之一。相傳唐朝年間,日本東京就是按照唐長安城的模型按比例縮小之后建造的,所以今天能夠看到,日本東京的很多古建筑都是中國唐長安城的建筑規格和形式。但是從唐朝之后,陜西就沒有城市被作為國都,至此陜西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就落幕了。
4.陜西不僅作為歷史名城在歷史上有過存在,同樣作為十三朝古都,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周朝建都豐鎬二京,周文王推演八卦,寫出了《周易》,從此將中國的先秦哲學推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不僅如此,周公還從禮法發的角度出發,對于國家治理和宗法制度提出了一整套系統的制度,主要以倫理制度和禮樂制度為基礎,對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其分封制和宗族制更是對我國后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影響深遠,即便是現代的中國文化也能隱隱約約看見宗族制度的影子。除了儒家在陜西有主要的發源影響之外,道家的祖庭也是在陜西的秦嶺山中。除此之外,佛教在陜西的發展也是非常的重要。佛教自漢朝絲綢之路傳入長安之后,以長安為起點向全國擴散,在佛教的八宗祖庭中有六個所在地都位于長安。在文化發展史上,還有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文藝作品的大量涌現,先秦有《詩經》詠人詠物,漢代有漢樂府詩歌,到了唐代唐詩被廣大文人極力發展最終為我國文化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機緣。目前可以查證的唐代詩人有3 000人,詩作50 000余首,除了詩作之外,在長安作為都城期間,中華民族的雕塑、建筑、書法、繪畫等其他文化活動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對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和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陜西省歷史文化遺產現狀
1.從最早的藍田原始人到半坡遺址,再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唐王朝的鼎盛時期,三秦大地上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據有關文物保護部門的統計,陜西省境內統計備案的文物景點共有55 750余處,國家級文物保護景點89處,省級文物保護景點464處,各地館藏文物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3 637件組。所以從歷史文化遺產的數量、質量、規格上來講,陜西都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名城。除此之外,十三個朝代在長安建都,這些逝去的帝王都將自己的陵寢安放在了關中平原,其中就有周墓以及秦始皇之前的大批秦墓,西漢在陜西有11座陵墓,唐代18座帝陵,在這些陵墓中最為有名要數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武則天乾陵等。除了帝陵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名人墓葬,在這些墓葬周圍不僅有豐富的出土文物,還有當時蔚為壯觀的建筑遺址,雖然現今已經消失不見,但是依然留下了建筑遺跡。陜西不僅有古代的文化遺產,還有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陜西的秦腔,被譽為古代的關中“搖滾”,還有多次登上春晚和電影電視屏幕的華陰老腔等,在陜西的周邊區縣有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的廟宇存在,這也是陜西眾多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雖然陜西有讓人贊嘆的歷史文化資源,不管是從質量還是從數量上都是讓別的省份羨慕不已,但是這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開發工作也是同樣具有很大的難度和挑戰。在這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除了非常有名氣的帝王陵墓和歷史文化古跡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和保護之外,其他更多的文物遺跡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很多的歷史遺跡經過幾千年的風吹日曬,已經逐漸失去原有的形態,如果再不加大投入進行搶救性的發掘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就真的只能作為記憶留在人們的腦海里了。
2.在陜西的歷史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除了可以被物質表現出來的文化遺產之外,可能陜西歷史文化的精髓更多地蘊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例如,民間美術——戶縣農民畫,民間文學和民間方言——陜西方言、口傳長詩等,民間音樂——陜北民歌等,戲曲曲藝——以秦腔、華陰老腔為代表的陜派曲藝,另外還有民間技藝、民間舞蹈、傳統飲食和醫療技術等,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與市場經濟脫節,而且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去進行發掘保護,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非常嚴重的失傳和消亡。
3.陜西雖然有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有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過程中,僅僅就是針對歷史文化遺產本身進行開發保護,沒有系統、科學地確定一套開發保護思路。通過整體的開發保護,將陜西的歷史文化遺產打造成一個整體、有歷史文化關聯,有脈絡的歷史文化綜合體,而不是帝陵就是帝陵,古廟就是古廟,如果僅僅是去參觀和觀看物質表面的東西就失去了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更應該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將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夠提升陜西歷史文化遺產的厚度和深度,更能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三、有效合理進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策略
1.陜西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數量存量和遺產質量都特別高的文化大省,首先要從政策制定以及財政預算支持上給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工作大力支持。正是由于歷史文化遺產開發保護的特殊性,有些情況下,不僅不能盈利而且還要繼續加大投入,所以沒有穩定的、持續的經濟支持,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開拓思路,在具有開發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上主打經濟開發的牌,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門自己進行商業開發,還是引進商業主體進行商業開發,都應該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放在首位,以保護為主,以開發為輔,互相結合,互相支撐。從歷史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角度出發,進行適度的商業開發也是發揚歷史傳統文化,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陜西已經進行的商業歷史文化遺產開發中,比較成功的案例有曲江遺址、大雁塔廣場、大明宮遺址公園、城墻遺址公園和法門寺景區等歷史文化遺產。在進行商業開發的過程中,文物保護部門一定要從自己的工作角度出發,做好文物保護的監管工作。
2.政府文物保護和監管部門應該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加大技術和人力的投入。陜西還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處于未發掘階段,在技術沒有達到發掘要求的情況下建議采取不發掘的地下保護措施。但是由于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不法盜掘分子總會趁機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偷盜,如果不及時阻止就會造成嚴重的損傷和損壞。所以,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盡快攻破技術難關,對沒有發掘的歷史文化遺產盡快進行搶救性發掘,避免落入不法分子之手,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結語
陜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經過幾千年的沉底和積聚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留存下了非常多的高質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工作不僅是對歷史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更是對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
[2] 張建忠.中國帝陵文化價值挖掘及旅游利用模式[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3] 趙東.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4] 王鏡.基于遺產生態和旅游體驗的西安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5] 韓燕平.紅色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8.
[6] 張穎嵐.秦始皇帝陵文化遺產地資源管理對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8.
[7] 王曉梅.陜西省遺址文化遺產資源管理模式變遷及創新[D].西安:西北大學,2007.
[8] 單杰,李紅梅.陜西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7):58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