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詩偉 張士軍
摘 要:隨著中國國際化融入程度的深化,企業持續對外投資成為一種常態,但前后連續的投資行為是否存在路徑依賴現象,序貫投資組織間模仿研究成為一個熱點。系統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評述序貫投資中的模仿性行為,總結研究進展,并對未來進一步的研究進行展望。
關鍵詞:序貫投資;組織間模仿;投資績效;路徑依賴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77-02
一、研究緣起
近年來,隨著企業異質性理論與動態研究視角的進一步融合,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企業國際化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體現為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的持續攀升和投資次數的顯著增加,更體現為OFDI企業多元市場的廣泛涉足。由此,OFDI企業的國際化擴張并非簡單的一次性行為,而是由多次投資選擇構成的一個決策序列,這就形成了具有前后關聯性的企業序貫投資行為(Guillen,2002)。OFDI的異質性會直接影響序貫投資行為,鑒于市場的不確定性、投資的不可逆性以及組織間經驗的溢出效應,基于海外投資的區位選擇成本方面的考量,異質性OFDI企業每次海外投資決策都要根據以往組織間的經驗獲取參考信息,并據此做出最優的當期決策。
但是,由于序貫投資組織間經驗的溢出效應在異質性企業之間存在差異,序貫投資的空間選擇格局也就不盡相同,據此做出的模仿性區位選擇產生的績效也存在差異,相關研究命題順次出場。第一,首次對外投資企業基于自身異質性特征,會面臨向發達國家逆梯度投資還是向發展中國家順梯度投資的選擇問題,組織間經驗是否會間接調節上述選擇行為。第二,首次投資的企業還會面臨二次投資目的地選擇問題,是繼續向原東道國進行集約邊際投資,還是向其他新市場進行擴展邊際投資?序貫投資行為是否存在對組織間模仿的路徑依賴。第三,按不同路徑選擇不同邊際國家作為二次投資目的地是否存在生產率差異?第四,序貫投資行為達到2次以上的動力機制是什么?序貫投資企業最終會構建怎樣的全球空間格局和組織間網絡交流學習機制?這些問題也成為專家學者熱議的主題。
二、研究現狀與述評
1.區位選擇與組織間模仿現象。已有學者發現,在對外投資行為中,OFDI 企業的區位選擇會呈現有趣的“路徑依賴”特征。OFDI企業會根據以往經驗選擇自身在對外行為中的投資區位(Song,2002;Evenett and Venables,2003;Chung and Song,2004;Albornozet al.,2012;Morales et al.,2014;Eaton et al.,2014;劉慧、綦建紅,2015)。企業在新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僅會增加其適應性成本和調整成本,也會增大企業在新市場的投資風險。但是,在動態學習模式下,企業的經驗積累就是一種“逐步降低不確定性”的動態過程(Sepulveda et al.,2014)。換言之,企業通過以往同行投資經驗獲取了該市場的相關信息,建立了業務聯系,降低了企業再次投資該市場的搜尋成本(Krautheim,2012)。因此,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會基于成本和風險的考慮,優先選擇對該市場進行投資。王疆等(2014)從組織間模仿視角,考查組織環境中的其他企業以往行為和環境不確定性對美國國內區位選擇的影響,認為企業對美國內部區位選擇會受到同行業企業和其他企業以往選擇的影響。研究表明,對外直接投資確實存在對以往經驗的路徑依賴特征,但把模仿同行經驗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存在商榷。
2.組織間模仿強度與序貫投資。基于不確定性的動態變化,大多數學者認為國際投資經驗是導致序貫投資企業組織間模仿強度差異化的重要因素。在最初國際投資中,組織間模仿會影響企業的對外投資決策,但在進入某個國家之后,隨著經驗的積累,對東道國了解的加深以及與東道國利益相關者互動的增加,企業感知到的不確定性趨于減少,并且逐漸被當地公眾所接受,企業就正式嵌入東道國社會體系,此時會更多地根據自身的判斷來做出決策。因此,在后續的投資中,企業的模仿需求趨于減少(Salomon and Shaver,2005;Slangen and Hennart,2008;Dow and Lrimo,2009;Dow and Larimo, 2011)。Belderbos等(2001)和Guillen(2002)在區分初次進入和后續進入的基礎上,分別對日本和韓國企業進入中國的區位選擇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初次進入時,企業傾向于模仿其他企業先前的行為,而在積累一定經驗之后,模仿對于區位選擇的影響有所減弱。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結論(Henisz&Delios;,2001)。我們認為,研究的分歧在于現有研究大多隱含假設所有企業面臨的模仿行為都是相似的,但由于企業之間存在異質性,首次投資和后續投資的組織間模仿強度尚需進一步考查。
3.序貫投資與生產率效應差異。對外直接投資能否提高企業生產率還可能與區位選擇類型有關,并且研究結果存在分歧。從投資目的地選擇角度看,企業基于自身特征和初始投資動機的不同會面臨兩種選擇:順梯度投資或逆梯度投資(王鳳彬、楊陽,2010)。企業投資目的地不同,對生產率影響的機制、路徑和效果不同,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通過逆向技術溢出和母國吸收利用對生產率產生積極作用,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主要通過市場規模擴大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進而帶來研發成本的分攤(趙偉等,2006)。但對不同類型國家投資的生產率效應出現分歧,有學者認為投資于發達國家的企業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更有利于獲取技術溢出(肖慧敏等,2014),還有部分學者則認為投資中低收入國家的生產率效應更大(蔣冠宏等,2014;袁其剛等,2016)。因此,國內研究在對外直接投資是否帶來企業生產率提升問題上存在差異,并認為初始投資目的地不同對企業生產率提升也不同。但對企業進一步投資行為進行后續考察,如對于已經首次對外投資的企業面臨二次(或多次)投資目的地選擇問題,選擇不同類型國家作為二次投資目的地對生產率的影響是否也存在差異性?有待進行持續跟蹤研究。
三、未來研究展望
1.基于以往 OFDI 異質性僅側重于生產率單一視角,應該從“企業規模、行業屬性、成立時間、生產率”等更多層面進行拓展,并結合區位選擇類型和組織間模仿行為,多維度考查 OFDI 異質性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初步歸納區位選擇影響因素。
2.鑒于目前對序貫投資研究只是把“組織間模仿”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本研究認為,企業異質性才是決定 OFDI 區位選擇的關鍵影響因素,“組織間模仿”只是間接影響異質性企業的投資區位選擇,故未來應把“組織間模仿”作為調節變量進行考查。
3.基于企業特性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其對國外不確定性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企業對外投資決策時的組織間模仿程度也不同,有必要深入探討序貫投資組織間模仿程度是否受到企業異質性因素的影響,歸納序貫投資區位選擇的路徑依賴現象。
4.基于新制度理論視角的研究主要關心企業在國際投資決策中是否存在模仿行為以及模仿動機等問題,而不太關注采取模仿行為是否會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序貫投資后的績效問題,有必要把績效效應和作用機理等模仿行為的結果納入研究范疇。
基于上述問題,亟待學術界從多個角度進行延伸和拓展,不斷豐富跨國投資理論,增強理論解釋力、規律性和普遍適用性。
參考文獻:
[1] Belderbos R.,et al.Generic and specific social learning mechanisms in foreign entry location choi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12):1309-1330.
[2] Chan C.M.,et al.Interdependent behavior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multilevel effects of prior entry and prior exit on foreign market ent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5):642-665.
[3] Brouthers K.D. and Hennart J.F.Boundaries of the firm: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95-425.
[4] 劉慧,綦建紅.異質性OFDI企業序貫投資存在區位選擇的“路徑依賴”嗎[J].國際貿易問題,2015,(8):123-134.
[5] 王疆,陳俊甫.移民網絡、組織間模仿與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J].當代財經,2014,(1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