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艾怡
摘 要:馬頭墻,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成為中國南方建筑史上的典型建筑格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它不但具有實用功能,而且在外觀造型、線條節奏、色彩形式以及裝飾藝術方面都展示著獨特的美。文章主要從馬頭墻的由來與發展、馬頭墻所包含的“美”,以及歷史賦予它的文化內涵幾個方面來論述“馬頭墻”。
關鍵詞:馬頭墻;審美;造型;裝飾;內涵
如果用一句詩來描寫徽州建筑,我想那便是“小橋流水桃園家,粉墻黛瓦馬頭墻”。“馬頭墻”元素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說它是徽派建筑的一個元素,但它的作用與它的美是不可小覷的。不管是從實用功能還是審美方面,它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標志,是建筑史上的奇跡,是一筆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 徽派建筑“馬頭墻”的由來與發展
(一)徽派建筑“馬頭墻”的由來
“馬頭墻”又稱“封火墻”“防火墻”。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所以一旦發生火災,就會像森林大火一樣蔓延開來,因此設計了“封火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扮演者”。在古代,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墻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
“馬頭墻”建筑開始于明朝弘治年間,當年的徽州知府何歆為解決房屋失火而得不到控制的問題,提出了由幾個人家為一組共同修建御火的防火墻。他提出將防火墻建筑在民居間共同使用的山墻之上,而封火墻主要是對于山墻墻體的延伸,這樣修建的話不僅起到了御火的作用而且在修筑的同時還降低了筑造的成本。據說后來徽州城內再有火災發生,因為受到了封火墻的阻擋而能夠有效的將火勢控制住,由此便有了“災不越五家而止”的說法[1]。所以說,“馬頭墻”具有較好的實用功能,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消防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馬頭墻”,它是中國消防史的開端。
(二)“馬頭墻”的發展演變過程
由于“馬頭墻”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和美觀功能,所以直到現代還一直在被沿用,防火墻的建造是形成徽派建筑“馬頭墻”的歷史形態,同時,徽派建筑在時代的發展中也在逐漸走向昌盛,并演變出各種形態來滿足當地徽州人的審美需求[2]。在明中葉以后隨著當地的賈商審美觀念的變化,徽州地區的建筑逐漸壯觀起來,到了清代,徽州地區的商人,把當地建筑文化帶到了別的地區,由于封火墻的實用性很強,而且外觀美觀,所以建筑很快就在民間推廣了起來,直至今天。
二、關于徽派建筑“馬頭墻”之美
時代是在不斷在發展的,隨著人們的經濟水平發展和審美要求的提高,對當時主要注重實用功能的“馬頭墻”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些分別從外觀造型、色彩構成、線條節奏以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得以體現。
(一)外觀造型之美
“馬頭墻”的外觀造型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建筑構造是根據房屋屋頂的斜度一層一層覆蓋的,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墻頂挑三線排檐磚,上面覆蓋小青瓦,并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上面再安裝各種各樣的“座頭”,有類似于喜鵲尾巴的一樣的“鵲尾式”,有用窯燒制的田字文方磚制作成的“印斗式”,以及“坐吻式”。“坐吻式”是將一種窯制的獸類安在座頭上,常見的有哺雞、鰲魚和天狗等獸類。還有的就是“金印式”“朝笏式”,如果有這種座頭的人家,則表達了這家人對讀書做官有很大的追求[3]。從這可見“馬頭墻”的外觀造型與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思想文化都有聯系,也可見“馬頭墻”很重視外觀造型。這種造型特色是與當地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文化分不開的,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從這可以看出馬頭墻外觀造型具有的獨特性。同時,隨著徽州經濟的發展和為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馬頭墻”的造型也變得豐富起來,馬頭墻的形態又有呈階梯狀的、云朵狀的和弓形的,這些馬頭在歷史的沉淀下顯得熠熠生輝,在徽州地區的藍天下,盡情展現它們的身姿。
(二)色彩構成之美
在現代的生活中,燈紅酒綠充斥著人們的世界,當經歷了城市的喧囂,看慣了色彩斑斕的霓虹燈,不妨來感受一下徽派建筑“馬頭墻”帶來的寧靜與和諧,這是一種極簡的色彩之美,以黑白色為主色調。白色給人一種空靈、干凈的感覺,黑色給人一種神秘沉穩之感,它的整體色彩構成猶如一幅水墨畫,是水與墨的交融。極少的黑色賦予在大片白色之上,既能體現它的沉穩之感又能體現到文人墨客“惜墨如金”的大義,而白色多于黑色又有國畫中的留白之意。經過歲月的沉淀,這種以黑白為主調的色彩構成更加有了時代的意義,使觀賞之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古樸清新的視覺享受。就如《莊子·天道》有云:“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4],寫的就是“馬頭墻”這種極簡的色彩之美,也正是以這種清新淡雅之美來倡導中國“道法自然”的審美理念。
“馬頭墻”色彩簡潔但是不簡單,它的顏色與室內外顏色協調統一,像室外的顏色有高大的門樓和清幽淡雅的小巷,這些色調和室內的清新淡雅的門窗、懷古的家具擺設,形成了很好的銜接。這些色調構成了整體的美,使“馬頭墻”雖然屬于徽派建筑的一部分,但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在徽州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清新淡雅的整體視覺感受[5] 。
(三)線條節奏之美
從高處俯瞰“馬頭墻”,看上去參差不齊、高低不平,就像一首富有韻律的詩歌,可以看出“馬頭墻”的形態線條可分為方直型和圓翹型兩種類型。這樣彎曲中有直線條,直線和線曲搭配排列,使它具有了層次分明的動態美,同時也滿足了世人的視覺享受。建筑是靜止的藝術品,那高低錯落的“馬頭墻”就是一個例子,經過了巧妙塑造及加工的“馬頭墻”屹立于挺拔的山墻之上,在發揮著它的實用性功能的同時也改善了原本墻壁的平淡無奇,為整個徽派建筑提供了一抹色彩。再加上墻頭上的馬頭形態各異,俯瞰整個古民居建筑連成一起,仿佛就如一群駿馬奔騰而來,這樣龐大的群體屹立在屋檐之上,也顯示出了它天馬行空的動態美。
整個徽派建筑群,仰望它會覺得它壯觀但平靜悠揚,從另一個方面看,它則充滿活力和動感,“馬頭墻”的存在為它增添了一份動態的韻律美,這也是徽州古民居祈望興旺發達的象征,是徽州的人們期盼宗族發達的象征。“馬頭墻”的獨特感就非常巧妙地做到了靜止與動態的統一,并把環境和當地的人文相結合,使“馬頭墻”更加富有韻律感和節奏之感。
(四)裝飾藝術之美
“馬頭墻”上的裝飾是將傳統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文化底蘊相結合來進行雕刻的,主要體現在墻頭和飛檐上,同時這些裝飾也沒有特別的明文規定,通常是取決于房屋主人的經濟水平、文化程度和個人喜好等,如房屋主人性情淡雅,則會裝飾一些卷草、花朵等一些圖案,又或者裝飾一些如意、神獸等圖案,以祈求家庭平安和富足。在建筑的裝飾方面它們并不強調一定要像其他建筑一樣雕梁畫柱刻畫一些特別繁雜的裝飾,而更多是強調建造鄉土氣息的精美裝飾。這些裝飾雖然簡單,但傳達的都是一種簡單的美,是一種簡約的美,就如傳統的水墨畫般,并不是強調畫上的內容有多少,而重要的是整體的韻味和感覺,點到為止。這些以極少的簡單裝飾為“馬頭墻”錦上添花它們也從不喧賓奪主,默默為徽派建筑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美。
徽州地區“馬頭墻”作為當地的建筑標志,它的線條流暢,基本結構呈現的主要是 “一”字的形態,由許多“一”組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巨作;再加上簡單的圖案以裝飾,簡單裝飾剛好就符合了徽州地區本身的氣質,這些“馬頭墻”屹立于墻頭之上,猶如美人般楚楚動人,讓人見了分外猶憐。
三、“馬頭墻”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馬頭墻”的美不僅體現在藝術之美,而且還具有文化之美。“馬頭墻”最初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實用性,但在后來“馬頭墻”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就如前文所介紹,馬頭墻上筑造的座頭都被賦予了深厚的內涵,筑造的這些構件,一方面表達了人們對于宗教的信仰,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人們內心的某種期許與盼望。在徽派建筑中“馬頭墻”都是以對稱性呈現給大家的,這表達的也是儒家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因為徽州地區的人們認為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所以對中庸之道特別崇拜。對稱性在很多建筑都有體現,主要想表達的是對稱祥和之感,馬頭墻就是如此,“馬頭墻”是以它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對齊,呈現出平等對齊的狀態,這也是“馬頭墻”所想表達出的寓意。
今天,俯瞰整個徽州村落,那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讓人們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態感受,而且會讓滿懷理想的人從心底迸發出無限的沖動,更會讓在場的人們由衷地希冀偉大的祖國興旺發達。
四、結語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看到過很多的建筑元素,或許“馬頭墻”的美,不像一般建筑那樣雍容華貴、華麗鋪張,但是,它的美在于它與歷史文化相融合,與當地特色相結合。“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的一個特色元素,也是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的一個標志。假如沒有了“馬頭墻”這種元素,也就不能稱之為徽派建筑,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現如今,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大多數地方都崇拜別墅般的小洋樓,而忽視了傳統建筑元素的繼承。他們只知道跟隨時代的潮流走,而忽視了要保留徽州自己的特色。時代在改變,每個人都希望越來越好,有一棟小洋樓或許是他們畢生的夢想,其實這兩者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就如“馬頭墻”的設計就可以運用到現代建筑中作為參考借鑒,在保留了傳統建筑元素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生活所需。“馬頭墻”是美的,雖然它是靜止的,但它卻像一個英勇的戰士矗立墻頭,向來客傾述著徽州的歷史文化。誰也不能阻擋時代發展的腳步,希望,“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元素可以繼續永遠地傳承保留下去,為徽派建筑留下一抹絢麗的亮色。
參考文獻:
[1]李俊.徽州消防文獻發微[J].徽學,2002,(00):392-410.
[2]朱永春.宋元徽州建筑研究——兼論徽州建筑的起源[J].小城鎮建設,2001,(09):46-49.
[3]李道先,候曙方.簡論徽派古居民建筑的審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自然科學版),2005,(01):5-8.
[4]王先謙.莊子集解[M].上海:上海書店,1987.
[5]劉仁義,張靖華.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內涵研究[J].工業建筑,2010,(05):146-148.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