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要:本文筆者結合當地實際,以生態優先、促進牧民增收為目的,探索適合青藏高原畜牧業發展,又符合該區經濟發展的現代舍飼畜牧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思路。
關鍵詞:青藏高原;舍飼;畜牧業;模式
l 什么是舍飼畜牧業
舍飼牧業是指牧區為了集約土地,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畜牧產品的收益率,改善牧區生態環境,將以前隨草放牧畜方式,改為在房舍中用人工種植的牧草或人工飼料喂養的方式。半舍飼就是部分舍飼、部分放牧的總稱。從放牧到舍飼是畜牧業發展的總趨勢,引導牧民發展家庭牧場,走畜牧業集約化、生態化、規范化的養畜之路的養殖模式,是現代畜牧業發展之路。目前半舍飼養殖方式是常見的舍飼模式。
2 青藏高原舍飼畜牧業發展的底蘊
藏民祖輩在此繁衍生息,尊重自然、保護和善待生命佛教信仰,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本土人文特色文化,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符合現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理念。
3 青藏高原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惡劣的氣候條件影響著畜牧業的發展。該地區常年高寒低溫、地形復雜、空氣相對干燥、陽光輻射較強,植物普遍低矮且生命力相對脆弱,適于畜牧業的植被種類少,影響畜牧業的發展。
3.2 缺少資金,牲畜圈棚條件差。牧民住房條件差,草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該區特殊的氣候,植被一旦遭破壞,短期難以恢復:該區冬季缺乏草料,牲畜常常吃不飽,有要消耗大量的體溫。遇有遇雪災,大量的牲畜死亡,牧民損失慘重。
3.3 過度放牧,環境破環嚴重。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相互攀比,增加飼養家畜數量,造成草地退化,環境被破壞,影響了了青藏高原畜牧業的發展。
3.4牧民文化素質有待提高。一方面該區畜產品需求增長、發展潛力大,一方面又因牧民養殖技術水平低,在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方面力不存心,困擾著產業升級轉型。
4 適度規模經營的重大意義
該區牧民長久以來,藏區社區養殖規模小,且多是天養畜、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畜產品也是自產自銷為主,無自己的品牌,無市場價值,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優勢。只有擴大生產規模,升級畜牧業發展模式,才能確保該區畜牧業生態循環、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對未來該區畜牧業的發展、牧民增收都意義重大。
5 高原舍飼畜牧業發展模式探析
由于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沒有現成的養殖模式可以照搬,只有立足本地實際,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畜牧業發展模式,才能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通過生產探索高效生態畜牧業的生態養殖模式包括生態休閑型、種草養畜型、退耕還草型和禁牧轉舍飼型四類。下面將對禁牧轉舍型進行分析。生態休閑型適宜飼養地方草雞:種草養畜型適宜飼養奶牛、肉牛、綿羊、山羊等草畜:退耕還草型、退耕還草型、禁牧轉舍飼型適合于中西部地區,適宜飼養奶牛、禁牧轉舍飼型肉牛、綿羊、山羊等草食畜。
6 舍飼養殖取得的成效
6.1 藏區畜牧業緊緊圍繞飼草增產增效、草畜高效轉化、天然草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特色有機畜產品與產業模式等關鍵技術,以環保、低碳、有機、文化為區域特色,以社會為核心、經濟為手段、生態為支撐、政治為引領,建立了四川甘孜塔公社區、羊八井社區等八個社區示范點。培育和發展了一批該區獨有的知識產權,小而強的著名品牌的、小而精的中小型企業群。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6.2 通過大力發展舍飼半舍飼畜牧業養殖,建立飼草料基地,有效緩解冬春草場不足壓力,提高天然草原生產能力,改善了高原草地生態環境,有效解決畜牧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以牦牛提純復壯和藏系羊品種選育為主的天然草原畜牧業:以飼草種植、暖棚舍飼半舍飼養殖為主的舍飼半舍飼畜牧業:以種養結合,發展優良畜種為主的舍飼畜牧業區和依托冷涼特色種植業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四大經濟區域。
7 對策
7.1 加強草場鼠害等綜合防治。通過對天然草場鼠害的防治,將雜草、毒草及時清除,凈化草地牧草質量:通過圍欄封育、人工補播草場等措施防治草場退化,進一步提高草場綜合生產能力。
7.2 改變種植結構,以農促牧。按照增加牧草種和產量一增加畜牧養殖量—讓牧民增收增收”的發展思路,引導牧民退牧還耕,擴大牧草種植面積,引進和試種飼用玉米、甜菜、紫花苜蓿、啤酒大麥、加拿大燕麥等多種優質飼草料。
7.3 提高秸稈利用率、規范飼料市場。積極引進推廣飼草青貯加工、微貯等技術,進一步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飼料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飼料市場供應,從源頭上防治劣質飼料流入市場,避免造成對牧民生產上不必要的損失。
7.4 加強政策的扶持力度。積極鼓勵牧民發展生態養殖,在政策上不斷加大對養殖戶、養殖小區(養殖場)的扶持力度。積極落實奶牛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協調保險機構為畜禽辦理保險和金融機構的貸款優惠等。
7.5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飼養水平。充分利用畜牧技術人員下鄉送科技之際,向廣大牧民宣傳科學飼喂、飼料加工儲存、疫病防治等舍飼養殖技術,開展專業技術講座、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提高飼養水平,同時完善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