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歷史課堂首先應該開好頭、做好序,吸引學生的眼球,吊足他們的胃口,讓短短的導入語一石激起千層浪,使整堂歷史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所以成功的“導入語”是中學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催化劑,它必然會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種比較實用的、有效的導入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很傳統的一種導入方法,老師們一直在用,實踐證明是很有用的導入法。將復習與導入有機結合,把復習有設計、有目的地變為復習導入。如講述《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一課,通過復習回顧內地與臺灣的歷史關系,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土,從而自然過渡到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是一種侵略行為,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鄭成功率軍“逐荷虜”,收復臺灣,他就是維護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復習導入法使學生注重知識的新舊銜接,在頭腦中形成一系列的知識體系,一舉多得。
二、設問導入法
設問法是結合教材重點,在導語中有意提出疑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秦王掃六合》一課中,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么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么秦朝要修建長城?”這幾個問題,一下把學生吸引住了,急切地想知道新課的內容。設問導入法的最大優點:寥寥數語,使學生傾耳注目,激發興趣,引發探究的愿望,從而主動學習。
三、典故導入法
中學生都愛聽故事聽典故,課前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故事典故開講,可以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及時地轉換到有意注意上來。如在講授《西周的盛衰》一課時,利用導入框中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講《春秋戰國的紛爭》課前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退避三舍”“紙上談兵”的小故事。充分利用課本已有的故事,省去了對故事真實性和生動性的甄別,省力不少。同時也做到了故事與課題的要緊密相聯,做到貼切、典型。
四、音樂導入法
時下的學生愛聽音樂,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適時選用歌曲播放作為開頭語,同樣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在講解“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在悲涼的歌聲中,學生升起對入侵者憤恨的怒火,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在悲涼的歌聲中,學生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由歌曲導入新穎活潑,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引發學生思考,活躍氣氛。
五、引用材料導入法
歷史材料浩瀚如煙海,多種多樣,但只要我們運用得當,用到我們的歷史課堂上,就不僅能讓課堂趣味橫生,又頗有先聲奪人之妙。
1.詩詞佳句導入法
中國詩詞語言極其精煉,但言約義豐。如說起精忠報國的岳飛時,可引用他的詞《滿江紅》。在“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回腸蕩氣中,學生自然而然對這位愛國英雄充滿了崇敬之情,并迫切想了解英雄的愛國事跡。
2.動畫圖片導入法
執教六年級歷史下冊第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講到“風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一目時,先播放動畫版《清明上河圖》,面對如此精美的動畫,同學們都被震撼到。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自豪之情。
六、視頻導入法
視頻導入是通過播放電影或錄像,客觀地直接刺激學生的感知,從而激活他們的求知思維。如講《抗日戰爭的爆發》時,播放陸川的電影《南京!南京!》片段,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抗日戰爭和日軍的殘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講《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可播放《大國崛起》片斷,讓學生了解美國獨立之初的狀況,既提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形象地解決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第一個問題,了解美國獨立之初存在的問題。
導入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利用精彩的導入語,為學生起好調,創造一個和諧、活潑、愉悅、熱烈的情境,必然會撥動學生的心弦,調節其心態,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總之,不論我們用何種方式進行新課導入,萬變不離其宗:上課伊始,就要在短時間內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打開學生心扉,使學生的思維的齒輪運轉起來,為整堂課開一個好頭,這是進行新課導入所要努力做到的不變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楊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