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獨特個性,完整人格,善于思考,充滿批判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才。教育的真諦與要義就在于使人獲得屬人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資格,它要使人成為人!教學智慧是一種生命智慧,激發生命活力、凸顯生命價值,促進生命活潑、自由發展的智慧。
關鍵詞:想象力;教學智慧;生命智慧
(《中國青年報》2001年6月11日的報道《我國中小學生想象力水平偏低 急需想象幻想型教育》):6月9日,“中國城市兒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課題的主要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陳會昌教授,在“中國城市兒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發布會上,講述了調查中的小插曲:“樹上有5只鳥,獵人開槍打死1只,還有幾只?”在接受調查的千余名中小學生中,99%的孩子說出了統一、標準的答案:“1只鳥也沒有,因為全都嚇跑了。”只有一名小學生的回答與眾不同:“還有3只。因為5只鳥是一家人,獵人打死了鳥爸爸,嚇跑了鳥媽媽,還剩下3只不會飛的鳥寶寶。”陳會昌教授對當今中小學生的想象和幻想狀況感到憂慮。
這是十幾年前的調查,再看看新版的“樹上還有幾只鳥?”
老師問:“樹上10只鳥,獵人開槍打死了1只,請問樹上還有多少只?”甲學生:“手槍是無聲的嗎?”“不是,槍響會發出聲音。”乙學生:“槍聲有多大?”“80- 100分貝。”“震耳欲聾?”“是的。”“打鳥不犯法嗎?”“不犯。”“那只鳥確定真的被獵人打死啦?”“確定!”老師(指明方向):“只需回答還剩幾只鳥就行了,少繞圈子,好嗎。”(執迷不悟)丙學生:“有耳聾的鳥嗎?”老師崩潰:“沒有。”“有癡呆的嗎?聽到槍響也不飛的?”“沒有,不聾不啞不癡,高智商!”(堅持不懈)丁學生:“有關籠子里的嗎?”“沒有。”“有餓得飛不動或殘疾的鳥嗎?”“每只鳥身體都倍棒!”(鍥而不舍 )甲學生:“有懷孕的鳥嗎?算不算懷孕肚子里的小鳥?”“都是公的。”(始終不渝 )乙學生:“確定樹上是10只鳥嗎?獵人有沒有眼花看錯?”“確定10只!”“有傻到不怕死的?或殉情的嗎?”“都怕死!”( 咬定青山不放松)丙學生:“會不會一射二鳥?”“不會!”(窮追不舍):“一槍打仨呢?四呢?五呢?”師(徹底崩潰):“再說一遍,一槍只能打死1只!”(千磨萬擊還堅勁)丁學生:“好吧,所有鳥受到驚嚇起飛,會不會驚慌失措而互相碰撞?它們全都可以自由活動嗎?”“不會碰撞,每只鳥都自由飛行。”(所有假設都明確、排除)生:“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的話,打死的鳥要是沒掉下來,掛在樹上,那么樹上就剩1只;要是掉下來了,就1只不剩!”(幾番唇槍舌戰,多次論證,終于有答案),老師顫抖地說:“你們可以不用讀小學了!”
一笑之后,很贊賞學生的縝密思維。陳會昌教授如果調查中能有這情況,就不會對中小學生想象和幻想狀況感到憂慮了。試問現實課堂教學中如另類問題,可能會有這幾種情況:
其一,這“出頭鳥”盡搗亂,得挨槍打。師(不耐煩):“哪來這么多廢話,別提這些無關問題,到底樹上有幾只?” 師(惱怒):“搗亂課堂秩序,站到一邊去。”師(委婉轉題):“提的問題,挺好的。但是現在是數學課,只需回答樹上有幾只就可以了。 ”課堂 上,“出頭鳥”學生挨槍,其他學生要么噤若寒蟬,要么順從、聽話、隨大流。教師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集中于教師,集中于備好的、按部就班的教學內容,教師的預設的標準的、統一的答案產生了。
其二,這“先飛鳥”,想象力豐富,可進一步培養創新思維。師:“哦,你的思考很嚴謹,還可再進一步思考,其他同學還有要補充的嗎?”師:“嗯,很好,這些問題我沒想過,我們現在就這問題展開一次討論,辯論,好嗎?”課堂上,教師保護和激發學生天性中潛在的興趣和求知欲。鼓勵獨立見解,異想天開,順勢而為地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思考,一群“出頭鳥”學生思維自由放飛,有相異卻同樣得到尊重。
(一) 教育需要智慧,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
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獨特個性,完整人格,善于思考,充滿批判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才。在課堂教學過程,會有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隨時有“另類”的問題,教學情景瞬息萬變,隨時會有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出現,這些教學事件像一把雙刃劍,既可使課堂教學魅力無窮,亦會影響教學效果。如何處理好教學事件與課程教學的關系。作為教師,不一定非要強調學科本位,強行讓學生重新注意原定的教學內容,可以注意挖掘事件本身的積極意義,發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順應學生好奇心,滿足學生求知欲,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或教學活動。 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力與創造力馳騁的場所。智慧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交流者,是教育教學的設計者、研究者。
(二) 教學智慧是一種生命智慧
教育的真諦與要義就在于使人獲得屬人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資格,它要使人成為人!教學活動本身及過程,應是一種多邊活動,把學生看成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激活其主動學習的興趣、愿望,讓學生顯示出一種學習的活力,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感受到生命的充實與愉悅。教育教學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移植,各種知識與技能只有當它們凝聚為生命的智慧時,才有可能進入生命交流與融合的渠道。教學中,當知識成為課程核心時,過于強調學生的認知能力,而忽視學生的在“自由表達”與“自由參與”中,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個性受到窒息,個體就會失去活力。學生在“教師為中心”的“講壇式”“灌輸”教學中獲得了知識,卻失去了認知的興趣。失去了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失去了對事物的感受力,唯師是從,唯書是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成長無法替代。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學智慧應是一種生命智慧,激發生命活力、凸顯生命價值,促進生命活潑、自由發展的智慧。
參考文獻:
[1][2]魯潔.南京師范大學:一本用生命打開的教育學[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1.
[3] 辛繼湘. 教學智慧是一種生命智慧[J].湖南教育,2011(53).
作者簡介:李翠華,海南省三亞市,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