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仙
摘 要: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發展,語文老師有必要利用自身的語文魅力,彰顯語文教學智慧,構建詩意的班級文化氛圍。用詩意的情懷引領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沐浴在詩意的文化下,完成詩意的人格塑造。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教學智慧 詩意 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形成的地方。根據多年的觀察、積累,我認為高中生的學習不同于其他教育階段,他們面對的是高考,加上家長的期待,背負沉重的負擔,這會無形加劇他們接受文化課的心理壓力。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不少學生形成了自私、任性、冷漠的性格。不但沒學到文化知識,而且連文明道德也拋諸腦后。科任教師不應該認為學生愛不愛學,有沒有來上課是班主任的事,而是要跟班主任一起共同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因此,語文老師有必要營造詩意的班級文化氛圍,讓所有學生都愛上語文,愛上學習。
一、彰顯教師的語文教學智慧
《教育詞典》中是這樣界定教育智慧的:“是教師面對復雜教學情境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可見,教育智慧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扎實的專業知識、創新的思維模式、卓越的道德素養。教育智慧是優秀教師必備的質素。我認為,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而對學生教育的核心就是語文人格教育。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感悟和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制和教育風格等多方面的素質高度個性化和綜合體現。教師要用智慧的方式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能力;教師要用卓越的思想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個性,用自身的魅力闡釋課程、用自身的魅力引導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場所,教師所面對的是幾十個面貌不同、成長經歷各異、家庭背景不同的學生。這些學生帶著不同的學習動機,不同的知識結構,包括對教師不同的看法走進課堂。教師將怎么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這就要靠教育智慧。充滿智慧的老師首先是一位“年輕”的老師,有一顆“年輕”的心。不管你的年齡有多大,你面對的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朝氣、陽光,對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新生事物來到他們跟前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應該不斷學習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把語文課堂打造成感悟、欣賞、運用和創作的殿堂;把語文課堂創建成培育智慧、滋養善性、鑄造人格的殿堂。讓懵懂無知的頑童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同學的相互促進,然后走出去,成為智慧、富有善性、人格高尚的“智慧人”。
二、引領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
鐵皮鼓(魏智淵)所著的《語文課》這本書封面上有這樣一段話:“每一節語文課,都是一次奇妙的語言之旅、思維之旅。沒有人擁有真理,我們從各自的理解出發,走向精神的共鳴;我們越過喧嘩與騷動,走向更廣闊的未知之境。我們共同生活在語文的深度里。”語文教師如何引領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是終生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教師的教學智慧來源來于豐富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充分把握教材、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靈活運用及學生的了解等。生活處處是語文。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細心積累。當然,教師可以把自己發現的人和事作為素材告訴學生。讓學生體驗生活,培養美的眼睛。接著,在課堂上可以引入具體的生活情境,在探究樂趣的過程中感悟理解。在教學《湘夫人》這首詩時,考慮到學習對象是高二學生,多少對愛情有憧憬。因此,開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當一個男的或者一個女約好對方在某個地方見面,卻久久等不到對方時,是怎樣的心情?同學們一聽這個話題,馬上興奮起來,說出各種答案。最終歸結于期盼、焦急、生氣、無奈。這時我進入詩歌的理解階段,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湘君和湘夫人的愛情,進而從湘君期約難遇、可望難即的悲劇情景,聯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遠、流放的遭遇;從湘君對真摯愛情、美滿生活的執著追求,看出寄托著屈原對政治理想、復興事業的至死不渝;從湘君在無可奈何情況下的“逍遙容與”,感受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寬解自慰。這樣做,既讓學生發現美、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又達到了以意逆志的教學目的,更體驗到了詩意的美。
三、構建詩意的班級文化
語文特級教師,曾獲得湖北省政府表彰的2013年度“湖北名師”胡德勝這樣說:充滿詩意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拓寬視野。營造詩意的班級文化,不但是班主任的事情,而應該由所有科任和學生一起完成。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很好的古詩文。這些古詩文的語言、意境和思想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形成儒雅的氣質。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營造詩意的氛圍引導學生構建詩意的班級文化,是關鍵。首先用詩意的語言引領。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老師說: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填滿,而是把燈點亮。這告訴教育者要學會肯定和欣賞孩子。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不但要教給學生語文常識,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己的文學積累用詩化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注和愛護,感受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嘗嘗生活的滋味。
其次用多彩的班級活動體會。班級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是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可以利用課前創造一些活動如常用字的拼寫比賽、成語的理解與應用、書法比賽、美文鑒賞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人格塑造。
最后要營造詩意溫馨的班級環境。這種詩意溫馨的班級環境除了配合班主任對教室進行詩意的布置之外,還要對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引導。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平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傾聽態度,注意禮節。同學之間不要因小事而斤斤計較,能夠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我曾接過這樣一個班級,因為是高二文理科重新分班,剛開學沒幾天的一次晚自修下課,前桌同學因講話太大聲吵到后桌的同學,后桌的同學不高興了,兩個人吵了起來。經過半學期左右的努力,現在班級和諧許多,同學之間更有禮貌了。
老師應該用詩意的情懷引領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沐浴在詩意的文化下,完成詩意的人格塑造。
參考文獻:
[1]吳婷婷.淺談語文教學中教育智慧的培養.科技文匯,2015年2月(中).
[2]虞玲亞.詩意班級文化的營造.江蘇教育研究,2010-6B.
[3]胡德勝.班主任要當大詩人名師論語文.教育旬刊,2014年10月·下.
[4]一葉荻博客.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教育智慧?200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