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鍵盤俠”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網絡現象。“鍵盤俠”現象的出現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網絡的特點為“鍵盤俠”的形成提供了“捷徑”;青年網民的個性易使其成為“鍵盤俠”的“急先鋒”;相關法律法規和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做“鍵盤俠”相對“保險”;有些“鍵盤俠”受雇于某些集團或組織,帶有特定目的性;“旁觀者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鍵盤俠”在“線下”做出義舉。
關鍵詞:“鍵盤俠”;網絡;原因
一、 何為“鍵盤俠”
“俠”,在線《新華字典》中解釋為:“仗著自己的力量幫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為”,如俠客、武俠、游俠、俠骨、俠肝義膽。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曾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點。可見,從傳統文化或者主流價值觀的視角來看,“俠”屬于一個褒義詞,具有正面性,傳播的是“正能量”。
基于此,“鍵盤俠”(keyboard man)從字面上本可以從“鍵盤”和“俠”兩個部分來理解:1. 所謂“鍵盤”,意味著這類人活躍于鍵盤、局囿于網絡(并不體現行動和實踐性);2. 所謂“俠”,意味著這類人俠肝義膽、行俠仗義,具有俠客風骨。也就是依靠鍵盤,在網絡上行俠仗義的一類人。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實際上“鍵盤俠”的“俠客”情懷逐漸消解,而網絡暴力的傾向卻愈加明顯,現在“鍵盤俠”則成了一個帶有較明顯貶義色彩的網絡流行語。
探索其來源,“鍵盤俠”一詞最早起源于“招遠事件”,用以譏諷有些網民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些網民高舉道德大旗,義憤填膺,對在案發時不敢跟歹徒搏斗的圍觀群眾大加抨擊,逞一時之快,但他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卻明哲保身,少有義舉勇為。該事件發生后,網上大量轉發關于“鍵盤俠”(keyboard man)的漫畫及2014年6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一篇題為《激勵見義勇為不能靠“鍵盤俠”》的時評經各大媒體轉載后,“鍵盤俠”一詞迅速火爆起來。現在,“鍵盤俠”則成為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冷漠懦弱而在網絡世界中卻大放厥詞或義正辭嚴儼然以英雄、俠客自居的一類人的標簽。
略帶文藝范兒的“鍵盤俠”一詞與“鍵盤戰士”(keyboard warrior,該詞在我國香港地區以及英國等地使用較多)、網絡“噴子”“憤青”等詞的所指大同小異。
二、 “鍵盤俠”現象的形成原因
“鍵盤俠”并非中國所獨有,在這個網絡將“地球村”“一網打盡”的時代,“鍵盤俠”可謂“馳名中外”,“鍵盤俠”現象屬于國內外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鍵盤俠”往往以找茬、怒懟、炮轟為樂,戾氣頗重。就連西方四大通訊社之一的英國路透社在2014年11月都宣布將關閉其網站新聞評論功能,讀者今后可以到社交媒體或在線論壇上評論其新聞故事,以便使那些濫用批評權的網民處于邊緣位置。微軟曾發布一個調查報告,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不同國家的網絡文明水平,抵制潛在的網絡暴力。調研數據來自全球14個不同國家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根據統計,全球網絡噴子排名,中國的“鍵盤俠”處于中游水平。
“鍵盤俠”現象已經成為網絡世界的一大問題,那么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 網絡的特點為“鍵盤俠”的形成提供了“捷徑”。網絡具有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超時空性、去權威性、趨娛樂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網絡監管相對困難和薄弱,面對屏幕,似乎網民可以隨時隨意地敲擊鍵盤、評論話題而無需負責(或難以被追責),這意味著成為一名“鍵盤俠”的“門檻”很底,所需承擔的責任也很小(或所作所為較難被發現)。
2. 青年網民的個性易使其成為“鍵盤俠”的“急先鋒”。男女老少皆能成為“鍵盤俠”,但是,青年網民作為思維最為活躍、個性最為彰顯、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最為強烈的群體,他們當中出現“鍵盤俠”現象的概率明顯要高于其他群體。網絡新媒體不僅是青年人娛樂、購物、交友等的載體,甚至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e一代”“網一代”成了他們身上鮮明的“烙印”。青年網民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敢于“路見不平一聲吼”,行俠仗義;同時,部分青年網民的思想、心理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價值觀、政治觀也尚未定型,其思想、思維容易受到復雜的社會環境、紛擾的輿論媒體以及個人的得失成敗的影響,從而產生波動、偏激甚至通過攻擊他人獲得某種快感、成就感的行為(有些類似于網絡游戲中的攻擊、屠戮等暴力行為帶給許多網游成癮者的感受)。但是,這種網絡暴力類型的“鍵盤俠”與俠客無關,與正義無關,屬于偽“俠”。
3. 相關法律法規和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做“鍵盤俠”相對“保險”。由于相關法律法規、救助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某些當事人的自私自利,現實中時有發生樂善好施、見義勇為者最后出現“英雄流血又流淚”的負面結局。這種情況會嚴重地誤導乃至惡化社會風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導致一些網民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愿、不敢“多管閑事”和“行俠仗義”,少管公共事務等思想,他們只好通過鍵盤來展現“俠肝義膽”。
4. 有些“鍵盤俠”受雇于某些集團或組織,帶有特定目的性。他們有目的地發布相關言論,批評、挑戰、攻擊相關人物、組織或事件,如攻擊主旋律、攻擊正能量的行為等,擾亂是非觀念。網絡具有放大和擴散效應,網絡上關于政府、官員等的負面信息很多,這影響了部分網民對政治體制、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認同度。如果這些負面信息被人為炒作、惡意挑撥的話,就會成為“鍵盤俠”所“津津樂道”的抨擊素材。
5. “旁觀者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鍵盤俠”在“線下”做出義舉。“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命題,指對于某件事情,如果是需要某個體單獨完成任務,則該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強,作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是某個體與一個群體被要求共同完成該任務,則群體中各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往往會袖手旁觀或者退縮躲避。在一些緊急事件的現場,人們往往希望別人多承擔些責任,而自己想少承擔些責任,不想做“出頭鳥”,不愿意行動,只想“動動嘴”,他們就會到網上發一發義正辭嚴的帖子等,體現自己的公民意識和道德良知,而這恰恰又成了“鍵盤俠”最為人們所詬病的地方。
參考文獻:
[1]http:∥tech.qq.com/a/20141109/020834.htm
[2]http:∥mt.sohu.com/20170218/n481077328.shtml
作者簡介:
朱林,江蘇省南京市,中國藥科大學紀檢監察室。